专程拜访山西五台山
明思宗崇祯二年(1629 年),徐霞客曾北上,游北京、天津一带,可惜没有留下日记,难以了解他旅行的详情。崇祯六年七月初,徐霞客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北方,目的地是山西的五台山和恒山。
这一次,徐霞客从家乡江阴出发,取道北京,然后西行,抵达河北省阜平县,越过太行山,翻过长城岭和龙泉上关,入山西省五台县,游览五台山。
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周五百余里。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
其中五座高峰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
五台山地质古老,地貌奇特,具有高亢夷平的古夷平面、十分发育的冰川地貌、独特的高山草甸景观,更有第四纪冰川及巨大剥蚀力量造成的“龙磐石”“冻胀丘”等冰缘地貌的奇观。
五台山是佛教圣地,千百年来,一直被看作文殊菩萨的道场,以其悠久的佛教文化历史,位于四大佛山之首。
七月二十八日,徐霞客从北京出发。到八月初四日,来到阜平县南关。山从唐县伸来,延伸到唐河开始密集,到黄葵又渐渐敞开,山势不太高大,从阜平县往西南走过石桥,西北众多的山峰又高低起伏地耸起来。
徐霞客沿着溪流左岸往北行八里,有条小溪从西边流来注入,于是离开大溪,溯西边的小溪往北转,山谷渐渐狭窄。又走了七里,在太子铺吃饭。
往北行十五里,忽然听到溪流声。回头看右边的山崖,数十仞高的石壁,中间的坳像削瓜一样地直直下去。崖上面也有坳,是瀑布所流经的地方,但因为天旱没有水。
离涧底二三尺,泉水从坳间的小孔中泛滥而出,往下汇成溪流。再往上走,越过鞍子岭。在岭上眺望四周,北面的山坞比较开阔,东北、西北,高峰对峙,山峰都像直插云天的仙人巨掌。
岭下有股从西南流来的溪水。徐霞客开始顺着溪水往北走,刚才所看到东北边的高峰,越看越突出,趋之越近,那高峻陡峭的形态,像远远地追随人而来似的。
第二天,进入龙泉关,往东出关。往北行十里,道路渐渐向上延伸,山峰渐渐奇异,泉水声渐渐消失。不久,陡峭的道路断绝,路两边的山崖峰高壁峭,山中的树木和岩石争奇斗艳,交错如锦绣,让人顿时忘却了登山的烦劳。
在这样的美景中走了五里,崖石狭窄处还设有两道石关。
又直直往上走了五里,登上长城岭绝顶。回头眺望远处的山峰,最高的也低伏在脚下,两旁近处的山峰簇拥而来,只有南部山中有一线缝隙,从缝隙中放眼看可达百里。
长城岭上,有一座高楼雄壮地耸立着,是龙泉上关。关内有一棵古松,树干高耸、枝叶茂盛,秀美出众。
龙泉上关西面,就是山西省五台县境。往北在坞中走二十里,经过白头庵村,距离南台只有二十里了。不过,环视山谷四周,还看不出五台山的形貌。又往西北走两里,道路左侧为白云寺。从寺前往南转,来到千佛洞,这是登五台山的小路。
初六日,狂风怒号,滴水成冰。风停日出,太阳像火球一样从青翠的山林中喷薄而出。徐霞客沿着山腰往西南行,翻越山岭,才看到南台就在前面。
再上去是灯寺,从这里开始,山路渐渐陡峻起来。登上南台绝顶,顶上有文殊菩萨的舍利塔。北面,其他各台环抱耸列,只有东南、西南稍微有空隙处。
正南面,古南台位于下面,远处的群山如屏障般地峙立着,并且东端还和龙泉关高峻的峰峦山势连接。顺着南台右侧的道路下去,地势很平坦,可以骑马。
沿着西岭往西北行十五里,名金阁岭,环境幽雅,雄姿壮观。沿着金阁岭左侧往西北下,行五里,来到清凉寺。寺内因有著名的文殊圣迹“清凉石”而得名。
清凉寺建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 年),曾名真寂寺、崇福寺、化度寺等。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 年),法演法师扩建,敕封为清凉寺。清凉寺庙宇深幽,环境秀丽,高低错落,美如图画。
寺内有一块灵芝形的石头,长宽都是九步,可以站四百个人,上面平整但下面收缩,和下面石头相连的部分不多,这就是清凉石,石面青色,有云纹,人坐其上,顿生凉意。
相传这块石头原来是东海龙宫的“歇龙石”,被文殊菩萨借来后,成为法力无边的“清凉石”,也是文殊菩萨讲经的“曼殊床”。
从西北边穿越栈道沿着石阶往上走十二里到达跑马泉。
跑马泉在路边的山窝中间,石缝只能容下半只马蹄,泉水从石缝中溢出,山窝则平坦宽敞,可以建盖寺庙,但跑马寺反而建在泉旁边一里之外。又平缓地下了八里,在狮子庵住宿。
第二天,往西北行十里,过化度桥。一座山峰从中台延伸下来,山峰两边流着徐徐的泉水,景色幽静到了极点。又越过山峰右涧上的桥,沿着山峰往西而上,山路倾斜不平。
又走十里,登上西台顶。西台又名挂月峰,可惜徐霞客是在白天登台,“挂月”之景无缘得见。阳光辉映下的群峰,一一地呈现出美好的姿态和奇异的风貌。
西台西面,近处是闭魔岩,远处是雁门关,座座山峰都历历在目,仿佛可以俯身拿取。闭魔岩在四十里外,山上全是盘旋横贯的陡崖,层层叠叠地堆砌上去,成为这山中的奇特之处。
寺北面,左边是维摩阁,阁下面耸立着两块石头,阁就盖在石头上,阁柱的长短,随石头高低而参差不齐,有的地方完全不用柱子。正中是万佛阁,佛像都是檀香木的,色彩金碧辉煌,层层排列而互相映衬,不止一万尊。
这两个阁的建筑,不用支柱,完全凌驾于石上,而万佛阁竟完全外悬于岩壁的空中。阁前面有二重阁,上下三层,环抱周围的楼阁也有三层,之间架有复道长廊,从空中可以上下来往相通。万佛阁不仅建筑精巧,阁内还有数以万计的佛像,金碧辉煌,十分壮观。徐霞客很好奇,这样的建筑是怎么建造的?
顺着寺往东北走五里,来到大路上,又走十里,到达中台。
中台又名翠岩峰。这一天,天气晴朗,群山的景象历历在目。
徐霞客发现中台顶上的乱石数以万计,像断碑残碣一样布满地面。这种地形是地理学上称为“石海”的冰缘地貌。
徐霞客遥望东台、南台,都在五六十里以外,但南台之外的龙泉关,反而像离得更近,因为西台、北台,都和龙泉关的山脉相连。这时风清日丽,两边的山像眉毛分开而列。
从中台往北直直下了四里,阴森的崖壁上悬挂着几百丈冰,名“万年冰”。刚刚寒冷还没几天,五台山中的冰雪竟已有如此种种形态,徐霞客颇为惊奇。
徐霞客又往北登上澡浴池,在北台住宿。北台比其他各台都陡峻。徐霞客趁着日光,到寺外眺望四周。等进到寺中,太阳已经落山,开始刮起大风。
第二天,庙里一位和尚告诉徐霞客,北台的正东稍北,有一座青色的巍峨山脉,那便是恒山了。如果要去那里,不如从北台朝北而下,可以少走四十里的路。徐霞客采纳了老和尚的建议,由北台下山,踏上了去北岳恒山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