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大龙湫的源头
徐霞客的第一次雁**之行,受惊后匆匆离去,还没有遍览各处景色,特别是没有找到雁湖,留下了深深的遗憾。重游天台期间,他曾经再次游雁**山,但此次行程没有留下日记。
明思宗崇祯五年(1632 年)四月中旬,游过天台,徐霞客和堂兄徐仲昭前往苏州看望老友陈函辉。老友多年未见,晚上促膝长谈。当提及游览雁**山见闻时,陈函辉问他:“你可曾登临雁**山的绝顶呢?”
这一句话激起了徐霞客的斗志,他当即决定要再攀雁**山。四月二十八日,徐霞客和徐仲昭一起去雁**山作第三次游历,这次他们有备而来,途中雇了马匹。
五月初一这天,二人决定攀登天聪洞。从天聪洞中向东望去,有两个圆洞,向北望去,有一个长洞,都是透亮通明。这又激发了徐霞客的游兴,想过去一探究竟,又苦于这几个洞壁陡峭直立,与天聪洞之间相隔甚远,无法通过。
徐霞客毫不灰心,不辞辛苦地下到灵岩寺,扛起寺中的梯子,一路上率领仆从披荆斩棘,越过一道山坞,走到圆洞下面,搭起梯子往上登。
梯子够不着,就砍来木头横嵌在石缝之间,踩着木头往上登。木头还是够不着,又用绳索把梯子吊上来,悬挂在石缝中的树上,继续往上爬。
爬完梯子就用木头接,踩完木头又用梯子接,梯子、木头都不济事时,就把绳索拴到树上,拉着往上攀登,如此艰难,方才进入圆洞。之后,他又用同样的方法进入长洞。两个山洞都游览过后,才心满意足地下山。
从这一段探洞的旅程可以想见,徐霞客的登山条件有多么艰苦。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他几乎是徒手登山,以生命为代价来征服自然,不禁让人对他的执着精神肃然起敬。
之后几天,徐霞客一行又重游了小龙湫,游览了昙花庵,观察到燕尾泉就是从大龙湫流来的溪水,因分成二股坠落石间,所以取名燕尾,因此,他探究大龙湫源头的兴趣也更加强烈了。
初三这一天,徐霞客向雁湖顶进发。他注意到:雁湖往南分流下坠的水,有的从石门寺流出,有的从凌云寺的梅雨潭流出,有的流到宝冠寺成了飞瀑;往北分流下坠的水,成了雁**山北面众多溪流的源头。
这几处的水源是找到了,但是,徐霞客发现,它们都和大龙湫的水风马牛不相及,那么,一直以来困惑他的最大难题又浮现出来:大龙湫的水源到底是哪里呢?
五月初四日一大清早,徐霞客就踏上搜寻大龙湫源头之旅。这一次,他追本溯源,顺着大龙湫瀑布一路往上走。向东越过华岩走了两里,接着从连云嶂的左侧、道松洞的右侧,踏着石阶往西上,又走了三里,此时俯瞰山下,发现剪刀峰已在脚下。
之后又走一里,山峦回环,一条溪流赫然出现在眼前,原来这条溪流才是龙湫的上游啊!渡过溪水,经过白云、云外两座茅庐,又往北进入云静庵,在庵中吃了午饭。
饭后,各山峰上的云气突然消散,同去的仲昭留在静云庵中休息,徐霞客和僧人卧云一同直上东峰。走了二里地后,渐渐听到大龙湫从卷崖中飞泻下来的水声。
原来大龙湫的水是从雁**山绝顶南面、常云峰的北面流出,两峰之间的山坞就是它的发源地,根本不是原先所传的雁湖。悬于心中几十年的谜团终于解开,徐霞客自然十分高兴。
探知了大龙湫的源头后,徐霞客游兴不减。这一次,他想趁机攀登溪左黄崖上的洞穴。可是洞口在崖壁中间,因为条件所限,只能放弃。没想到,向东经过铁板嶂往下走时,他们看见其中的石缝更大,下面像有洞中之水汇成的溪流。
徐霞客急忙沿水流往里走,来到洞穴下,只见乱石堵塞,而崖壁左边有一条路可以直上洞口,崖壁间有凿出来的石坎,并且有垂下来的藤条可以攀拉。
见有路可走,徐霞客立即奋勇攀登。其间,衣服碍事就脱掉衣服,手杖碍事就扔掉手杖。攀上一道崖,又横过一道崖,像这样反复几次,又经过木头架设的几处栈桥,才进入石缝中。
石壁两侧相对峙立的岩石就像门户一样,但里面宽敞广阔。石壁尽处,日光透入洞中,洞底阳光透亮的地方设有木梯,徐霞客身形矫健,像猿猴一样爬了上去。
余下的几天,徐霞客与灵岩寺的僧人一起游览了屏霞嶂,探访了小龙湫瀑布的源头,彻底游遍雁**山北部的所有风景名胜。至此,雁**山之行已经不留任何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