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之道

王导、郗鉴、庾亮相继去世

东晋建国之初全靠王、谢、庾、桓四大家族全力支持,局势才算是稳定了下来,若是没有丞相王导安抚江南百姓,收容那些从北方逃来的民众,使得人心归向东晋,就不可能有一个偏安的局面;若是当年没有大将军王敦坐镇长江上游,那么北方的胡人铁骑很可能会渡江灭掉岌岌可危的东晋新王朝。

东晋建国后能逐渐稳定下来,王氏家族功不可没,无怪日后王氏家族的声势一天比一天显赫,成为最有力量的政治集团。王羲之出生于这个家族之中,对他而言却是一件十分不幸的事。王羲之对斗争夺权最为痛心,认为有家族观念或派系观念的人,只会造成国家内部的不安和分裂。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出生于王氏家族的王羲之,怎么可能逃离政治的争斗而独善其身呢?

在东晋,仕宦享有贵族的特权,可以顺理成章地担任朝廷的官员,出身名门望族的王羲之自然也不例外。十九岁的王羲之,以一等官宦子弟的身份就任秘书郎之职,主要的职务是整理并校阅宫中文库的图书,这在当时可是一份肥差,真是羡煞了其他的贵族子弟。

任职不久,王羲之便由秘书郎转为晋元帝的小儿子会稽王司马昱的役从,职称是“会稽王友”。事实上,会稽王的所在地隶属京城,这就相当于没有封地,所以王羲之依旧没有离开建康。当他由会稽王友迁为临川郡(今江西临川)太守时才首次离开建康。

王羲之二十七岁那年应征西将军、都督六州军事、三州刺史庾亮的邀请,做了参军,继而又任长史,服务于武昌。在武昌的为官经历给王羲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后他曾向伯父王导吐露了一些在武昌生活的情形。

在一个秋天的夜里,王羲之与同僚殷浩、王胡之等在武昌的南楼上吟诗作对。大伙儿兴致正浓的时候,刺史庾亮走上楼来和他们吟咏同乐。这位平时不苟言笑的上司,与大伙相处得十分融洽。

虽说庾亮私下里也算是一个喜欢舞文弄墨的风雅文人,应该与王羲之十分契合,但是,在政治上,庾亮与王氏家族始终是处于对立的两方:庾亮不满意王导的宽和、宽惠政策,王导也不赞成庾亮的苛刻、严厉作风。他们二人的不和,由来已久。

有一次,王导曾在一个炎热的午后去拜访庾亮,当他看到庾亮在大暑天里还一边抹着汗一边处理公务时,便打趣他说:“这大暑天里,你又何必如此紧张,时时苛刻自己,弄得下属也不自在。”庾亮听出王导语带讥讽,便反唇相讥道:“我是怕耽误了国事,我可不像某些人,天气一变化或身上一不受用便松懈了政务。”王导听了庾亮的抢白,十分气恼,又不好当场发作,于是拜访也弄得不欢而散。

不久,庾亮离开建康,镇守武昌。虽然调离了都城,但并不表示他被降职,相反,他如今官居司空,控制了中央军政。之前,庾亮是多少有些忌惮王家的权势的,毕竟王导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连王敦叛乱都没有动摇他的职位;如今,庾亮握有军政大权,不再把王导这个丞相放在眼里了。于是,庾亮开始培植党羽、拉拢亲贵,并计划将王导扳倒。他曾多次邀请王羲之的岳父郗鉴加入自己的阵营,并协助自己,但郗鉴一直未予理会。

公元339 年,王羲之的堂叔王导病故。仅隔一个月,王羲之的岳父郗鉴也去世了。二人的相继离世使王羲之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一位是全族中声望最高的堂叔,一位是将爱女托付给自己的老岳丈,这让感情丰富的王羲之悲痛万分。

第二年,王羲之的上司庾亮也去世了。虽然庾亮与王羲之的堂叔王导不和,但庾亮毕竟是提拔过王羲之的上司,而且庾亮也并没有因为王导而为难王羲之。所以,对王羲之来说,这也是一件令人伤感的事。

这三位在王羲之心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人物相继离世,使王羲之的内心如同失去了支柱的房屋一样,几近崩塌了。

两年之内一下子失去了三位王朝元老的东晋,一时间不免国本动摇,这个早已风雨飘摇的国家如今越发衰弱不振了。今后,振兴国家的重任,落到了王羲之一辈青年的肩头。

王导生前一向十分看重王羲之的才学和人品,觉得他是东晋难得的栋梁之材。王导在临终之前也曾向皇帝奏请,禀明王羲之是清廉自持、品格高尚的青年才俊,并竭力向朝廷推荐。在庾亮死后不久,王羲之被提升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王导、庾亮的对立,在二人去世以后演变成了王导的后继者何充、庾亮的弟弟庾冰两方的对立。王、庾双方的不和,非但没有随着老一辈的离去而消散,反而愈演愈烈。在两位后继者之后,又出现了以桓温为代表的一派势力与以殷浩、会稽王司马昱为代表的另一派势力之间的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