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同盟会”

在1900 年惠州起义之后,革命形势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革命出现了转机。

激烈的言论与行动首先出现在清政府无力控制的留日学生当中,出现了《国民报》等宣传革命的刊物。1903 年出现了一次革命思想宣传的**,出现了章炳麟、陈天华、邹容等杰出的革命宣传家,出现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猛回头》《警世钟》《革命军》等轰动一时的宣传品。

在国内,自1902 年起,以南洋公学学生退学风潮为起点,出现了学生退学的大风潮。退学学生组织了爱国学社,继续求学,并且言论日趋激烈。

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中国国内革命风潮此起彼伏,陆续成立了许多革命团体,如黄兴、宋教仁、刘揆一领导的华兴会,曹亚伯、吕大森、刘静庵建立的科学补习所,蔡元培、章炳麟组织的光复会、爱国学社,此外还有日知会、强国会、公强会、独立会、岳王会、益闻社、易知社、群智社等。

这些革命团体的目标都是反对清朝政府,各自聚集着一部分反清力量。但是,它们活动分散,难于采取一致步调,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党,以便更好地领导全国规模的革命运动。

面对着迅速发展的革命形势,孙中山并没有坐享其成,他积极从思想与组织两个方面开展活动。

1902 年,孙中山在日本横滨广泛结交留日学生。这年冬天,他去越南河内,试图取得法国殖民当局对于中国革命的支持,没有成效,但是他在河内组织了兴中会分会。三年后,这个分会改为同盟会越南分会,在同盟会发动的钦廉、镇南关、河口三次起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903 年7 月,孙中山从越南回到日本。在他横滨的住所里,留日学生组成的军国民教育会的积极分子经常进进出出。孙中山和他们知心地畅谈革命救国的道理和方法,并在他们中间物色革命人才。

有的留学生提出,要革命,应该懂军事,他们要求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孙中山大力支持,在东京青山练兵场附近秘密创办了革命军事学校,聘请他的新交、日本军事家日野熊藏为校长,聘请退役军官小室健次郎为助教,向参加学习的十四名学生讲授军事知识、枪炮火药制造方法,以及南非布尔人的游击战术和以寡击众的夜击法。孙中山自己也专心研究军事,认为布尔人的游击战术最适用于揭竿而起的中国革命军。他对入学的人要求很严格,每个人都必须填写盟书,表示革命的决心。他亲自主持入学宣誓,誓词就是他制订的革命目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在这四句誓词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解决民族问题;“创立民国”,是解决民权问题;“平均地权”,是解决民生问题。后来人们熟知的“三民主义”,就已经包含在这里面了。

9 月26 日,孙中山离开日本去檀香山。旧地重游,他发现七年前他在这里辛苦组建起来的兴中会,已经被破坏得名存实亡了,主要的破坏者就是以康有为为头目的保皇党。

孙中山不得不重建和发展革命组织。他还采用发行公债券的办法筹集经费,以备将来起义之用。在那里,他经常为华侨义务诊治疾病,深得他们的信任和敬重。他们为了酬答这位好医生,便慷慨大方地支持他的集资活动。

1904 年1 月,孙中山改组了当地的兴中会,成立了“中华革命军”。4 月,他离开檀香山,前往美国大陆。7 月,他在纽约接触到王宠惠等一批留美学生,在一起热烈讨论了三民主义和革命成功以后有关外交、财政方面的问题。

孙中山给那批留学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王宠惠回忆说:孙逸仙是一个具有感染力而且口齿流利的演说家。他能使听众聚精会神地在一次讲演会里连续听好几个钟头。

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仍然精神奋发,和少数革命同志在煤油灯下,在狭小的洗衣作坊后面的房间里,谈论中国军事上失败的情况,以及外交上丧失权益的屈辱,然后阐发他的使中国人民自己起来治理国家大政的方略。他总是风尘仆仆,穿着朴素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为了革命事业,他总是热心诚挚,永不灰心丧气。

这时候,日本和俄国的军队正在中国土地上打仗。远东的火药味,使列强政府都把鼻子伸了过来。美国更是野心十足,企图在“门户开放”的幌子下,在中国这个大肉锅里多捞好处。

8 月底,孙中山针对帝国主义的野心,在圣路易城用英文写成《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揭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争夺亚洲霸权的阴谋,驳斥了外国侵略者编造的“黄祸论”。

文章指出:中国人的本性就是一个勤劳的、和平的、守法的,绝不是好侵略的民族;如果他们确曾进行过战争,那只是为了自卫。如果中国人能够自立,他们会证明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

文章警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政策只能给自己带来危险与灾难,支持清政府的倒行逆施也是注定要失败的。这篇文章在当时,可以说是无声中国的一声巨吼。

1904 年底至1905 年春,孙中山又赴欧洲,在华侨和留学生中宣传革命,组织革命团体。

在所有的这些组织活动中,孙中山不再用兴中会的名义,兴中会原来的誓词也不再使用,而是用1903 年创立东京青山革命军事学校时提出的十六字誓词。

这表明孙中山有意识地要放弃兴中会那个有着浓厚地域色彩的组织,而组织一个新的革命党。事实也是如此,他由日本到檀香山,又由檀香山到美国,由美国到欧洲,都是在要“招集同志,合成大团”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那时的孙中山已经认识到,要取得革命的成功,必须要组织新的、团结各方力量规模宏大的革命组织。

1905 年6 月,孙中山在伦敦听到日本在海战中击沉了俄国军舰,便匆匆赶到日本考察日本获胜的社会背景、军事原因。

7 月19 日,孙中山再次抵达日本东京,受到了中国留学生和各革命团体的热烈欢迎。

那时中国留日的学生有一万多人,孙中山非常高兴。他问宫崎:“留学生中有无表现出众的、能参加我党的人?”

“我正要向你介绍一位叫黄兴的湖南人。”

“这人怎么样?”

“一个伟人,将来可能做你很好的助手。”

孙中山听了,马上就要去找黄兴。宫崎忙制止说:“连口茶都未喝就要去,真够性急的,而且你是长辈,还是让我带他来见你好了。你就在这里喝茶等着吧!”

孙中山不同意,他说:“这样的事没有什么前辈后辈之分,是我打听到他的消息,还是应该我去拜访他。”

宫崎带着孙中山去到黄兴的住地,从窗户往里一看,看到地上有一堆拖鞋,一大堆学生正围成一圈讨论问题。听到外面“黄君!”的呼叫,黄兴应声跑了出来,宫崎用手指指孙中山,黄兴一眼便认出,忙上前深深鞠了一躬。

接着,宋教仁、张继、日本人末永节都出来了。黄兴带着大家到神乐场风乐园饭馆与孙中山聚会,大家都开怀畅饮,热烈谈论,来庆幸这次历史性的会晤。

孙中山特别强调革命力量联络的重要性,指出:“不相联络,各自号召”,“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他的结论是:“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经过孙中山的积极工作,在日本的各革命团体里的多数人都赞同他关于建立统一革命组织的意见。

革命形势的发展,使孙中山十分高兴,他不仅觉得需要将各个分散的革命团体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大的革命组织,以适应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而且还敏锐地感觉到组织一个大的革命团体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他积极倡议各革命团体联合起来,组织一个全国规模的革命组织。这一提议得到了各革命团体领导人如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人的积极响应。

7 月30 日,孙中山邀集了除甘肃以外的十七个省的留学生和旅日华侨七十多人,在东京赤板区桧町三番的内田良平家里召开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

孙中山作为发起人,首先发表演讲,阐述中国革命的理由、形势和方法,着重说明分散的革命组织结成新团体、协力从事革命大业的必要性。

参加会议的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的代表都同意孙中山的讲话,并推举孙中山为会议主席。新团体的名称最后定为“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的宗旨,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个字,会议讨论通过以后,凡赞成的人都写下誓约。

孙中山即席起草盟书,誓词是:

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

随后,孙中山带领众人举右手宣誓,事毕,孙中山与各会员一一行新的握手礼,并道贺说:“为君等祝贺,自今日起,君等已非清朝人矣。”

这时,屋后的木板倒塌,发出一声巨响,孙中山应声说道:“此乃颠覆清廷之预兆!”众人都高兴地鼓掌欢呼。

8 月20 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参加者有一百多人。会议通过了黄兴等人起草的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同盟会总部设在东京,下设执行、司法、评议三部,这是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设立的。总部之外,设立九个支部。国内分东、西、南、北、中五个支部,按地域将各省纳入各支部辖区。另外四个支部设于南洋、欧美。

同盟会成立之后,组织迅速发展,其发展之速真有一日千里之势。短短几年之间,同盟会的分支组织就遍及各地。这就为革命洪流的到来准备了组织条件。

同盟会成立以后,革命形势发展很快,使渴望中国革命早日成功的孙中山由衷地感到喜悦。他认为,同盟会的成立为中国革命开了一个“新纪元”。他开始相信,也许在他这一生中,革命就可以完成。

10 月,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孙中山写了《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阐明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他指出:

现在中国有千年专制的毒害没有解除,异族的摧残,列强的侵逼,民族主义、民权主义的实行刻不容缓。民生主义本来问题最多最难解决,幸好中国“受病未深”,解决起来却相对要容易一点。

孙中山注意到,资本主义制度并未解决贫富悬殊的矛盾,“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社会革命将其不远”,中国革命应该“睹其祸害于未萌”,“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他还阐明,民族主义,并不是排斥满人、异族人,“是恨害汉人的清廷统治者”。

孙中山说,假如满人不来阻害革命,革命绝没有仇视他们的道理。关于民权主义,他说主要是推翻恶劣政治的根本——君主专制主义,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因此,就是汉人当君主,也要实行革命。

孙中山告诫革命同志,不能存有丝毫的皇帝思想,或把国家当作私人财产,否则就会彼此相争,把国家搞得四分五裂,“自亡其国”。

按孙中山的解释,他提出的三民主义具有为公、为劳苦大众的精髓,这表明孙中山是代表了“真正伟大的人民的真正伟大的思想”。

《民报》创立之后就大力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立宪派的《新民丛报》就革命还是立宪的问题展开了一年多的激烈论战。这次论战对于推动革命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