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武装起义——惠州起义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孙中山决定利用这一机会发动起义。夏天,孙中山偕日本友人宫崎等人,往来于日本、新加坡等地,布置在广东惠州再次发动起义。

7 月16 日,孙中山自日本前往香港。由于香港当局不准他登岸,他便在船上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会议决定,以会党为主力,在惠州发难,然后沿海东进。起义由郑士良指挥,史坚如、邓荫南在广州响应,杨衍云、陈少白在香港负责办理接济军工枪械。其后,毕永年再赴长江流域联络会党,孙中山则转回日本,再去台湾,然后伺机潜入内地。

9 月28 日,孙中山抵达台湾,在台北建立了起义指挥中心,并招聘了一批军事人员,等起义军进抵厦门时进行接应。

当时台湾的日本殖民当局为了达到在福建沿海扩张侵略势力的目的,日本驻台总督儿玉源太郎和民政长官后藤新平假装同情和支持孙中山惠州起义的计划,答应起义后给予帮助,在海丰、陆丰供应武器。孙中山自然很高兴,命令郑士良提前发动起义。

早在年初,郑士良就集合了起义军六百多名,枪三百多支,指挥部设在马栏头村的一间油房里。为了保密,邻乡的农民进了山寨之后一律不许出山。因起义等待时间太长,粮食告缺,郑士良留下八十多人驻守,遣散其余民众等待时机。此时已有风声逐渐外泄,说三洲田有乱党数万人,准备揭竿而起,引起清政府广东当局的注意。

10 月初,两广总督开始了对三洲田起义军围剿,郑士良急电孙中山速予接济。此时,孙中山并未筹备好,复电暂时解散。

但是这边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于是又电孙中山,准备起义兵沿海东上,直逼广州,再一次敦促孙中山接应。

10 月8 日,郑士良先发制人,派统将黄福带领敢死队八十人夜里突袭清军的先头部队,打死了四十多人,俘虏三十多人。

受到突然袭击的清军不知起义军兵力底细,仓皇溃逃。

起义军很快由六百多人发展到两万多人,声势浩大。郑士良在白沙整编队伍,准备攻入厦门,接收由台湾运来的人员和武装。

但是,随着起义军的扩大,粮食枪支、弹药都成了问题,特别是武器供应成了当务之急。

惠州起义的突然爆发,实在出乎孙中山的意料。孙中山要求台湾的日本殖民当局给一笔贷款,等革命成功以后本利一并归还。狡猾的后藤新平说,借钱有困难;他建议起义军加紧攻占厦门,台湾银行在厦门支行有几万元款项,起义军可以去抢。

这显然是一个圈套,是给日本人出兵厦门进而攻占福建制造口实。孙中山当然不会同意。

这时,清政府加紧调集军队,四处围追堵击起义军。正当郑士良率领的人马急需支援的关头,日本人不仅没有给军火、给钱、派远征军,反而把孙中山和他的日本友人平山周驱逐出台湾,禁止兴中会在台湾活动。

孙中山轻信了外援,而没有在战事顺利时发动和依靠群众,致使起义军在接连胜利之后仍然陷入困境,最后钱、粮、武器都断了来源。为了避免更大损失,孙中山当机立断,决定不再坚持。孙中山立即通知香港同志:

情势突生变化,外援难期,即至厦门,亦恐徒劳。军中之事,由司令官自决行止。

郑士良和黄福等人先后避往香港;山田良政在送信返回时,由于路不熟,被清军逮捕后杀害。1912 年,孙中山在日本为山田良政立了一座纪念碑,称其为“外国义士为中国共和牺牲者第一人”。

惠州起义失败之后,很少听到有人咒骂革命党人,相反还有不少有识之士为他们的失败而叹惜,对于革命事业的失败深为遗憾。革命党人见到这种变化,心中的欢喜难以言表,他们由此知道,中国人民已经逐步觉醒了。

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武装起义失败了,但这次失败并没有使他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推翻清王朝的信心。他决定进行第三次起义,并为之而在世界各地奔走。

孙中山于1901 年从日本出发到檀香山,1902 年到香港、日本和越南,1903 年又从越南到日本、檀香山,1904 年再次去美国和欧洲各国,直到1905 年夏才回到日本。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孙中山饱经挫折、备尝险阻,但革命的斗志却分外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