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和领导一系列起义
1906 年秋,中国中部闹灾荒,湖南和江西交界的萍乡、醴陵、浏阳等地区特别严重。
9 月,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按总部指示回到湖南,和长沙的同盟会会员魏宗铨一道发动萍乡、浏阳、醴陵一带的洪江会党,组织起义。
10 月初,萍乡起义的风声被当地清政府官员知悉,清政府开始采取行动突袭麻石机关,缉拿捕杀会党头目。
12 月4 日,在会员意见不统一、思想准备尚未完全的情况下,醴陵的洪江会仓促发动起义,占领了萍乡县城以北的上栗市,成立了中华民国军湖南军先锋队,发布了檄文,并以孙中山的名义向各地会党发布了《中华共和国革命军大总统照会》。
浏阳的会党、萍乡的矿工、醴陵的兵勇都一呼百应,起义军达到三万多人,震惊了长江南北。这就是著名的“萍浏醴起义”。
这次起义并非孙中山发起的。起义后,刘道一曾经密电东京的孙中山,但被湖北电信局扣压。12 日,日本的革命同志从日本报纸上获知起义消息后,纷纷要求回国。
13 日,清政府电令张之洞、端方、岑春煊合力围攻起义军。
在清军的重兵镇压下,轰轰烈烈的萍浏醴起义,经过半个月的奋战,以失败告终。起义领导人刘道一、魏宗铨等先后被杀害。
当时,孙中山并没有及时得到起义失败的消息。1907 年1月,孙中山还前往日本作家池亨吉寓所,邀请他去中国参加武装起义。
在国内,清政府下令在全国各地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张之洞、袁世凯等上奏朝廷说“革命排满之说,以孙中山为罪魁”。
2 月13 日,清政府致函日本的伊藤博文,要求日本政府驱除孙中山出境。
考虑到孙中山已经在日本形成的影响,又顾及本国在华利益,于是,日本政府采取了秘密赠送旅费的方式让孙中山离开,并设宴为他饯行。原本就计划南下组织起义的孙中山表示同意,东京的股票商人铃木久五郎听说这个消息后也赠送一万元表达对中国革命的同情。
3 月4 日,孙中山被迫离开日本,在越南河内甘必达街61号设立了领导西南武装起义的总机关,以便就近策划两广、云南三省起义。
此后,孙中山发动和领导了一系列起义。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907 年5 月的广东潮州黄冈起义,6 月的惠州七女湖起义,9 月的广西钦州、廉州起义,12 月的镇南关起义;1908 年3 月的钦州、廉州、上思起义,4 月的云南河口起义;1910 年2 月的广州新军起义;1911 年4 月的辛亥广州起义(也称“黄花岗之役”)。
1910 年2 月,在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去了檀香山、日本。秋天,孙中山去了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开会讨论广州起义的计划。
孙中山、胡汉民、黄兴、赵声、孙眉,以及华侨同盟会会员邓宏顺、雷铁毅、杨锡初等,参与了这次会议。当讨论到革命前途和下一步革命计划时,大家默默不语、精神不振,相顾无策。孙中山说:
一败何足馁?吾之失败,几为举世所弃,比之今日,其困难实百倍。今日吾辈虽穷,而革命之风潮已盛,华侨之思想已开,从今而后,只虑吾人之无计划无勇气尔!如果众志不衰,则才用一层,予当力任设法。
孙中山的一番话,打破了会议的沉闷气氛,黄兴也表示同意孙中山再举起义的倡议,陈述了选择广州作为发难地点的意见。
孙眉更是催促孙中山召集南洋同志,开会商议并举行筹款。
这次会议决定,起义的任务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由统筹部组织发动广州起义,任命黄兴、赵声为革命军副总司令。二是在长江流域组织各省起兵响应,由陈其美、宋教仁、谭人风、居正等负责。他们准备占领广州,再分兵两路向湖南、江西进发,然后与各省起义军会师北伐,直捣北京,希望这次能一举成功推倒清王朝。任务分配已定,大家分头行动。
统筹部的同志决定,这次起义仍以新军为主力,巡防营和民军做响应,另外还组织了一支八百人的敢死队。他们运送七百多支枪和三百多枚炸弹到广州,在那里建立秘密据点三十八处,并于1911 年4 月8 日召开发难会,拟订了十路攻袭的战斗计划,预定4 月13 日在广州发难。
不料,由于从国外准备的枪弹、钱款未能如期送到,清政府的两广总督张鸣岐严加戒备,这次起义未能如期发动。后来,几经周折,一改再改,原来的部署被打乱,不得不放弃原定的进兵计划,改为集中全力攻打两广总督衙门,起义的时间改在4 月27 日17 时30 分;攻袭总指挥改由黄兴担任。
4 月27 日一早,乘早船到达广州的赵声部队,因城门紧闭而不能进城,只有福建和海防的先锋部队到广州候命。黄兴将象牙印章、黑钢怀表分送给各先锋,以作守信、准时之用。
16 时,离预定的起义时间还有一小时,黄兴集众演说。这时李文甫、罗仲霍、朱执信、谭人凤等人也悉数到来。谭人凤将香港情况告诉黄兴,请求延缓一日,黄兴只说了一句:“老先生,勿乱我军心!”此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出发前10 分钟,陈炯明派人来,见黄兴等人已经整装待发,一言未发转身离去。按预定计划,黄兴攻督署,陈炯明攻巡警教练所。但后来的事实是,陈炯明害怕事情棘手而不敢行动。
17 时30 分,黄兴率队出发,一时螺号呜呜,风起云涌。但是,黄兴在攻下了只有少数卫队守卫的两广总督府后,其他三路却都没有接应,城外新军也没有接到通知,其他联络的民军则因宣布改期后已经解散。这样,只剩下一百多名先锋队员,面对比他们多几十倍的清军援军,陷于孤军苦战。
当赵声、胡汉民率领二百多人乘夜船于28 日凌晨到达广州时,见城门紧闭,又分别折回。此时,起义已彻底失败了。
这次起义,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有五十七人,被捕后慷慨就义的有二十九人。事后,收殓到革命烈士的尸体七十二具,由革命党人潘达微营葬在广州城外东北郊白云山麓的红花岗。
后来,潘达微把红花岗改为黄花岗。从此,“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的英名传遍了全中国。
正在芝加哥为革命筹款的孙中山,听到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异常悲痛。同时,他也预见到这次起义的巨大意义。他在《复谢秋函》中指出:
革命之声望从此愈振,而人心更奋发矣!
后来,孙中山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以气壮山河的文笔,生动描写了这次起义的情况、价值和影响。他写道: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黄花岗起义是孙中山所领导的第十次武装起义。所有这十次起义,虽然都因为没有发动和依靠群众,特别是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失败了,但是它们都打击了清政府,在政治上、精神上动员和鼓舞了民众,促成了革命形势的**,一步一步把清朝统治逼上了灭亡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