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法战争

1883― 1886 年,除去中间多半年因事离开香港,孙中山在香港先后学习了两年多。这期间,孙中山虽然一度对基督教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因此与大哥发生过严重的争执,但是,他并没有成为一个传教士;相反,他的革命思想开始酝酿了—— 相比于基督教教义里的关注天国的自由与幸福,他更加关注中国的现实。

孙中山一直关注现实中的中国人民的疾苦,他谋求的是中国人民现实的自由、平等、幸福。还在檀香山读书的时候,他就立志要改造中国。

坚定地让孙中山关注中国现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在1883― 1885 年中法战争中的失败,这刺激了他,使他从天国的梦幻中惊醒过来。

孙中山在拔萃书院、中央书院念书的这几年,爆发了中法战争。自中法战争爆发之日起,孙中山就十分关心战争的进行情况,经常阅读香港的报纸,注意有关战况的报道,并常常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有关战争的问题。

孙中山还注意听取前线回港士兵、越南归侨的口述,打听有关战争的情况,尤其注意打听清军的军备、组织、指挥体制等方面的情况。

孙中山认识到了清政府的腐败与昏庸,也认识到了清军装备与指挥体制的落后,对于战争的前途非常失望。当时一些人对于中法战争的前途盲目乐观,孙中山就向他们指出,以现在中国的军备与军队,不可能在这场战争中取胜。

当冯子材、刘永福率军取得巨大的军事胜利之时,清政府却将胜利变成自己妥协的砝码,与法国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清政府的这种行为,进一步加深了孙中山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认识。他内心的爱国主义情绪进一步被激发出来了,他暗下决心,要推翻清政府的腐败统治。

在耳闻目睹清政府腐败、昏庸的同时,孙中山也从中法战争过程中看到了中国民众的觉醒。

1884 年8 月,法国舰队进攻台湾、福建、浙江沿海,激怒了中国广大民众,广东、福建、浙江、云南、贵州、湖南等地的人民纷纷奋起抗议,旅居美国、日本、古巴等地的华侨也纷纷捐款回国支持抗法战争。香港虽然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但是香港民众冲破殖民政府的种种压制,掀起了抗法斗争的热潮。

在整个中法战争期间,香港居民拒绝与法国人合作:商店的店员拒绝把货物卖给法国人;码头工人不为法国军舰搬运给养;法国人为兵船购煤,多次高价招人搬运,也没有挑夫应招;法国商船到香港,码头工人不为他们卸货,民间的货艇也不运他们的货物;法国船只派人上岸购买牛羊,民间船只也拒绝运送这类货物;受创的法国军舰开到香港修理,中国工人拒绝工作。

1884 年9 月,一艘在马尾海战中受创的法国兵船开到香港修理,香港的工人拒绝工作,迫使法国人将该船拖往日本修理。

一艘受创的法国水雷炮艇驶入九龙船坞修理,香港的居民和华工秘密商议要想法将这条炮艇烧毁,港英当局闻讯后连忙派警察日夜守护。

港英当局对于香港民众的这种抗法情绪十分不满,竟然公开强制香港民船为法国船只运送给养与货物。强制无效之后,港英当局居然逮捕船民,罚以重金。

这种做法,引起了香港群众的极大愤怒,船民宣布全体停工。船民的斗争得到了码头工人的响应,码头工人宣布全面罢工,香港的内外货运全部停止。

港英当局知道众怒难犯,只好释放被捕船民,退还罚金,但是仍要求船民复工,再次遭到船民的严词拒绝。港英当局恼羞成怒,采取武装镇压,工人奋起反抗。

在对抗中,一名华工被打死,另有多人被捕;英国士兵也有十一人被打伤。这更激起了广大香港居民的强烈义愤,香港爆发全面罢工、罢市运动,而九龙的天地会也准备发动起义。

局势十分紧张,港英当局十分恐慌,赶忙找来有身份的华人出面调停。调停的结果是:

港英当局释放所有被捕工人,给被英国士兵击毙的华工家属二百元抚恤金,以后港英当局对于工人不为法国船只搬运货物的行为不再干涉,听任工人自由行动。

这次抗法罢工罢市斗争取得了全面胜利,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香港爱国同胞的正义斗争,对于年轻而有爱国热忱并一直关注着中法战争进程的孙中山,更是莫大的鼓舞。他从香港工人、市民抗法斗争的英勇举动中,看到中国人的爱国心。

孙中山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因此产生要将其推翻的志向是顺理成章的。不过,他这时的“倾覆清廷,创建民国”的决心,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种意向,并不是他马上就要着手的工作。

孙中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从中央书院毕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