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的外出求学

初到檀香山的所见所闻

轮船减慢了速度,渐渐地靠近码头。檀香山的码头上十分热闹,身着不同颜色、样式服装的人挤满了整个码头。

母亲和孙中山跟着其他旅客拥到船边,寻看岸上前来迎接的亲人。孙眉也挤在前来迎接旅客的人群中,找寻着从轮船上下来的未出过远门的母亲、弟弟。

“阿哥!”孙中山抢先跨上跳板,向孙眉扑去。孙眉也急忙跑向前去,把孙中山亲热地抱举起来。

经过二十多天的海上航行后,孙中山与母亲终于到达了檀香山。此时的孙中山还穿着长衫,头上盘着辫子,戴着红顶绸布瓜皮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刚从中国一个小村中走出来的懵懂少年。

檀香山位于夏威夷群岛第三大岛瓦胡岛上,自1850 年起成为夏威夷王国首府。

夏威夷群岛由夏威夷、茂宜、瓦胡、考爱四个大岛以及其他小岛组成,地处太平洋中部,是航行于太平洋中船舶的补给站——过往的船只都要在这里补给淡水、粮食以及其他物资,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这里气候温和,景色秀美,盛产檀香木、糖料、稻米、水果。

清嘉庆年间(1796― 1820 年),夏威夷所产的檀香木就运到了广州销售,因此广东人就知道了这个群岛,便以其特产檀香木给它最主要的港口城市起了一个叫“檀香山”的中式名字。

母亲和弟弟的到来,令孙眉兴奋不已。他将他们安置在一个新购置的宽大私宅里。除了时常陪伴着他们共叙亲情之外,还带着他们游览檀香山的风景名胜,品尝各式各样的西洋菜肴。

走在街道上可以发现,这里住着当地的土著人,移居来的白人、黑人,还有脑后拖着长辫的中国人。对话的语言也是五花八门,有华语、英语,还有土著人所讲的土语。对孙中山来说,檀香山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而奇异的色彩。

虽然那时的檀香山城区比现在小得多,夏威夷还没有现在的开发规模,但是,城区里依然建筑整齐、街道清洁,人们的生活井然有序。进了商店,人们用语文明,态度和蔼,使孙中山体验到受人尊重的感觉。这些都给孙中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孙中山尤其对邮局印象很深,这是一座围栏、门窗都漆成墨绿色的西式建筑。孙中山看见不时有一些蓝眼睛、黄头发、大鼻子的西洋人,以及土著人,在这座建筑的门口进进出出。有人告诉孙中山,写好信之后,只要在信封上写上中国的收信人的名字、地址,再贴上一张邮票投进信箱里,这封信就可以跟着船被送到中国去。这种寄信方式不必等很长时间,没有必要找回中国的侨民顺路捎带回去。这可以说是孙中山对现代文明的初次体验。

然而,最打动少年孙中山的,是这里良好的社会秩序,以及当地人对法律、制度的尊重。孙中山感慨,当地人生活状况是好的,为什么呢?因为那里有保护外来人口的法律,这正是翠亨村遭盗匪劫掠的华侨所说的清朝所没有的法律。

还在旅途中时,孙中山就了解到,英国人还有所谓的“星期天”,人们在工作了六天之后可以休息一天。到了檀香山之后,孙中山发现这里的人也有星期天。每到星期天,各机关不上班,商店也关门,人们穿戴整齐,一起到教堂去做礼拜。学生们在这一天也不用去上学,可以尽情游戏。比起国内的农民一年四季天天劳作、学生每天都要上学,这里的生活更有意思。孙中山觉得,这个星期天真是有价值,有了它,人们的生活变得张弛有度。

扑入眼帘的新鲜事物令孙中山兴奋,也令他思索。最令他感到迷惑不解的是:在这里除了华侨以外,那些西装笔挺的洋先生们的脑袋后面为什么没有拖着一个辫子?

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如果一个男人没有了辫子,那么他的脑袋也就长不牢了。而且,辫子对中国人来说是那么神圣,以致绝对不可侵犯,连被他人摸一摸都会令感到难以容忍。

另外一个令孙中山感到困惑不解的是:这里的女子竟然一个缠足的都没有,而且还毫不遮掩,堂而皇之地穿皮鞋噔噔噔地走来走去,将一双大脚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

看着檀香山的女子们一个个健步如飞,再想想家乡的女子们那副弱不禁风的模样,孙中山心里不由得想:给女子缠足的风俗是不是太不合理了?

孙中山在这个异国他邦看到的新鲜事物越多,心里的疑问也就越多。

一天,孙眉带着弟弟漫步海滩,层层的浪花指向岸边,一排排的棕榈沿着海岸伸延至远方,棕榈叶在海风中摇曳生姿。孙中山正玩得开心,孙眉把他拉上礁石坐定,问道:“阿弟,阿妈思念故乡了,她要回去,我现在人手不够,你就留下帮我照料店务吧!”

“好!”孙中山愉快地答应了。

不久,母亲乘船回国了,孙中山则留在了檀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