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官场黑暗做抗争
朱熹为官清正廉洁,做事光明磊落。在浙东抗荒救灾的那些日子里,在了解灾情的过程中,他与各州县的官员都有所接触。对于那些玩忽职守、贪赃枉法的官员的恶劣行径,他实在忍无可忍。因而在浙东任上,为了整饬官纪,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朱熹以登记灾民严重失职的罪行将绍兴府都监贾佑之革职。紧接着,他对那个偷盗朝廷救灾米谷,并用少量米谷加泥土糠壳和水拌,坑害饥民的绍兴府指使官密克勤也毫不姑息。他极力上书对密克勤进行弹劾,同时将其关押,命令下狱处治。
当时的宰相王淮是婺州金华县(今浙江金华)人,他的同乡朱熙绩便依仗手中的权势,在州县里欺压百姓,为所欲为。在赈灾的过程中,他不听从上级的指派,将余粮卖出而从中牟取私利,甚至还弄虚作假,欺骗饥民,使百姓苦不堪言。朱熹到此地巡察时,了解到这种情况后便立刻上奏朝廷,请求对朱熙绩进行严惩。
对于那些没有明显过失,不足治罪,但却老病昏庸、不能胜任救荒之事的官员,朱熹建议,让他们离任奉祠以作安顿,同时让得力的官员替换他们。
朱熹这些举措,推动了救荒的顺利开展,但也不可避免地触动了一些朝中权贵,得罪了一批地方官吏,因而也给自身招来许多的非议和诽谤。
朱熹在出巡的过程中,遇到了两批流民。他们狼狈不堪,扶老携幼,背井离乡。经过询问后才知道,由于遭遇大旱,百姓生活本就十分困苦,但是知州唐仲友不但不体恤民情,反而变本加厉苛刻催督租税。百姓不堪重负,因而远走他乡。针对这一情况,朱熹决定上奏朝廷。
从八月十九日到二十三日,朱熹连上两状,弹劾了唐仲友。他痛斥唐仲友在饥荒之年,不为民请命,反而追纳旧欠,使百姓怨声载道,四散逃荒,这样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唐仲友甚至逼勒百姓提前纳税。所以,为了平息民怨,朱熹希望皇帝能够即刻罢黜唐仲友。
之后,朱熹对唐仲友进行了更加详细深入的调查。经过调查后,朱熹惊奇地发现唐仲友贪赃枉法,作恶多端,因而第三次向朝廷上状。此状长达七八千字,详细地列举了唐仲友财政混乱、账目不清,甚至私蓄歌妓、生活糜烂、收受贿赂;贪污公家钱财馈送亲友,甚至还私自打造兵器并发回乡里使用出售;违法征收私盐税钱,酷刑虐民,强迫民户出售官酒,等等。
朱熹希望宋孝宗看到此状后能够对像唐仲友这样的贪官污吏进行严惩。但是,二十多天过去了,他所上的所有状子都杳无音信。
朝廷这种无视的态度,让朱熹十分尴尬。因而他决定再次上状。此次上状,他以搜集的大量人证和物证为依据,更加详尽地陈列了唐仲友的多条罪证,洋洋洒洒多至万言。
在朱熹步步紧逼下,朝廷才不得不免去唐仲友知州之职,改授他为江西提刑;并派官员前来调查唐仲友的罪行,之后再酌情处理。
朱熹清楚地知道,朝廷中有人在有意包庇唐仲友,而自己与唐仲友势力的强弱多寡也早已明了;所以,朝廷那冠冕堂皇的派官调查的借口,只不过是想要拖延时间罢了。
朱熹知道大势已去,自己的弹劾已经彻彻底底地失败,事情也无法挽回,于是接连上书数次自劾,请求罢免治罪。
虽然唐仲友自始至终受到了朝中势力的庇护,但是迫于舆论的压力,朝廷只好于九月四日罢免了唐仲友江西提刑的新任。朱熹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充满了苦涩与无奈。
紧接着,朝廷任命朱熹为江西提刑,并命令他立即前往赴任,但他坚决不受。之后,朝廷又改授他为江东提刑,但他依然拒不上任。十一月,皇帝再次命他赴任,他仍然坚决拒绝了。
朱熹认为赃官唐仲友的事没有得到公正的处理,其罪行没有得到应有惩罚,自己的弹劾是非不明,如今却不明不白地加官晋职,所以是不会接受的。
朱熹在极力辞免任命的同时,还不断向朝廷提出了奉祠的请求。无奈之下,宋孝宗只好答应了朱熹的请求,命他主管台州的崇道观。
与此同时,朝廷决定对赃官唐仲友之事不再追究,而对于伪造官会者蒋晖等人也停止了审讯,并且全部释放。获知这个消息之后,朱熹万分寒心,此次南归带着无尽的遗恨。对于这相互包庇、尔虞我诈的官场,他已经再无半点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