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白鹿洞书院
朱熹是个治学之人,向来十分重视教育。到了南康军,他便努力发展当地的教育。他特别有耐心地为学生讲授《大学》《论语》等书,并为他们解疑释惑。他每天授课,次日便以抽问的形式督促学生复习。
同时,朱熹还针对学校之前出现的弊端制定了科学的规程。授课之余,不断地充实师资,扩大生员,并且为修建学校筹措经费。他主持修复了白鹿洞书院,一直为当地人所称道。
其实,早在赴官南康军之前,朱熹就从各种文献记载中了解到白鹿洞书院的兴衰情况,所以刚一到任就决定去寻访旧址。
白鹿洞书院,与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合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位于庐山之南的五老峰下,位于军城东北方向,距离十五里,唐代诗人李渤和他的哥哥曾经隐居其间。
位于庐山东南面的五老峰,峻伟挺拔,多姿多态。清晨,从鄱阳湖正面仰视,在绚烂的朝霞照映下,五老峰如同一簇出水的金芙蓉盛开在九天云霄之中,瑰丽奇绝。
这两天来,朱熹和星子县令王仲杰,带着两名随从,几乎踏遍了五老峰南麓的每一寸土地,寻遍了一草一木,却仍然没有找到白鹿洞书院的任何蛛丝马迹。
到了第三天上午,朱熹等人来到了一个环境十分幽雅、静谧的处所,这儿地势稍低,四面环山,一条清澈的小溪迂回蜿蜒,穿过峡口,向东流去。山上苍松翠竹,溪旁石松密集成林,一片清丽优雅的风光,真是一个结庐读书的理想之地。朱熹怀疑此处就是白鹿洞书院的旧址所在。但是,他们四个人翻遍了每一处草丛,也找不到一点证据。
中午时分,大家都累得腰酸背痛,便坐下来就着溪水吃干粮。吃完之后,朱熹就靠着一块大石头休息,王仲杰命随从取出一方小毛毯,请朱大人盖着肚腹,以免在这深山冷寂之地着了凉。就这样,枕着清凉的岩石,听着叮咚的溪水,朱熹迷迷糊糊地觉得身子往上飘啊飘,直飘到九霄云外,再回头向下一望,只见四山环合,状如天然巨型山洞。
“原来白鹿洞的名字是这么来的!”朱熹心里想着,猛然看见山腰上有一个人,穿着一身白衣,宛如一头浑身如雪的白鹿。朱熹忙走上前去向此人询问关于白鹿洞书院的相关情况。
原来,此人是当地的一个樵夫。他向朱熹等人介绍了当年李渤兄弟在白鹿洞书院结庐读书的情况。在樵夫的指引下,他们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旧址。当时,朱熹十分兴奋。
朱熹协调好各方力量,重新修建书院。第二年——淳熙七年(1180 年)—— 三月十八日,书院落成。至此,荒废了一百多年的白鹿洞书院正式复兴。
白鹿洞书院建成以后,朱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当地的教育上来。他重新为白鹿洞书院制定了学规。他规定要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五教之目,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为学之序。
朱熹悉心劝导当地的士子们入书院学习,诚心邀请当地很有名望的士人负责学事,并且录用杨日新为堂长。
学院新建,缺乏藏书,朱熹曾多次上奏宋孝宗,希望他能为白鹿洞御赐书院名,并请求将宋高宗的御书《石经》《论语》《孟子》等赐给书院。但是,朱熹的这些做法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因而书院的性质也只能是地方兴办的学校。
朱熹还写信给江西、江东两路熟识官员,恳请他们能够将各州多余的书籍捐赠给他。而书院的名字也只能由朱熹自己动笔书写了,最后“白鹿洞书院”五个大字刻于书院的大门之上。
经过朱熹的努力,白鹿洞书院再次成为当时极具影响的地方教育机构,并一直兴盛不衰。后来在即将离任之际,他还专门发布了保护书院的榜文,禁止以任何理由侵占书院田土,禁偷盗书院文籍,并且要求过往的人不可骚扰和毁坏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