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学术硕果
自朱熹辞免枢密院编修官开始,前后五年间,与世相忘,安居于家,著书论学。
淳熙三年(1176 年)十一月,在一个雨雪霏霏的傍晚,朱熹正在收拾衣物书籍,准备第二天回潭溪紫阳楼看看。
因为他已经有半年没有回去了,躲在深山幽谷里写书这么久,有些挂念家中的情况。
恰在此时,林用中顶着满头的雪花,前来告诉朱熹说师母病危了。朱熹听后,如五雷轰顶,心头猛地一坠,脑子里一片空白,随之眼泪就不断地流了出来。他来不及询问病情,立即跌跌撞撞地收拾行李踏上了归程。林用中背着先生的行李,锁上了大门,紧紧地跟在先生后面。
第二天,朱熹火急火燎地赶回了紫阳楼,妻子正安静地躺在**,眼睛紧闭,脸平静得像微波不兴的湖面。朱熹来到妻子跟前,对着她的脸瞧了一会儿,发现她的额头、双鬓、鼻尖都浸出了细密的汗珠,于是他忍不住用衣袖帮妻子擦了擦。
这时,林用中知道先生夫妻俩要讲一些体己的话,便知趣地带上门出去了。妻子拉着丈夫的手,脸上露出了发自心底的笑容,强忍剧痛向丈夫交代了后事,不久就撒手人寰了。
朱熹简直受到了锥心之痛。子女们看见母亲脸色苍白地躺在**,父亲伏在床头号啕大哭后,也都跟着痛哭起来。—时间,整座紫阳楼沉浸在哭声和泪海之中。
朱熹把妻子葬在数年前自己选定的归葬之所——建阳唐石里九峰山下大林谷。他还在妻子的坟头祝告:“我死之后一定来同你合葬,生生死死在一起,永不分离!”
悲痛过后,朱熹又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著书立说上了。朱熹曾经说过,他的观点不是没有依据随便说的,而是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
淳熙四年(1177 年),经过多年的积累和锲而不舍的努力,四十八岁的朱熹终于水到渠成,接连推出了《论孟集注》《诗集传》和《周易本义》三部最重要的经解著作。
《论孟集注》是朱熹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全面阐发了朱熹整体的思想,以及他对《论语》《孟子》的理解。该书在经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义理学派的典范作品。
朱熹自幼诵读《诗经》总是对其爱不释手,即使后来研究理学,也没有将《诗经》束之高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诗经》的心得体会积累得越来越多。他三十岁左右便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后来编成了体例大致和《论孟集注》一样的《诗集传》。《诗集传》一洗千百年诸家穿凿的错误,废除了小序,并且在每首诗的开头都注明了其是赋比兴中的哪种表现手法。
与此同时,朱熹还对《周易》等发表了独到的见解。经过多年探索和研究,他发现《周易》本身并没有十分高深难懂的道理,其本质只不过是占卜用的工具书而已。依据这种认识,他撰成了《周易》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周易本义》。他立足卦爻,推及义理,坚持实事求是的一贯学风;对于不可通的地方绝不强意解说,对于那些浮而无根、只纠缠于象数而导致的支离破碎、凿空臆度的两种偏向进行了纠正。
朱熹隐居的二十年生活,以《论孟集注》《诗集传》和《周易本义》三本书的问世,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也是他中年治学的重要收获,标志着朱熹的思想走向成熟。
正当朱熹在山水中著书立说时,他突然间收到了刘珙亲笔给他写的遗书。刘珙在建康府病逝的消息传来,朱熹悲痛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