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获“己丑之悟”

朱熹刚刚从潭州回来几日,就接到了枢密院编修官的任命,他为此十分诧异。后来才知道,当他在豫章的时候,陈俊卿、刘珙书二人上书荐举了他。此职比较清闲,而且又不是现缺,不需要马上上任,因而,他经过斟酌之后,决定暂时接受新任。

在上任之前,朱熹依旧全力投身于治学。他从小就受到了“二程”思想的熏陶,后来李侗又对他进行引导,他便以理学为主系统地对“二程”的著作进行钻研。

确定了方向之后,朱熹就积极行动起来。早在几年前,他就对“二程”的语录进行收集整理。到目前为止,他已经编成《程氏遗书》二十五卷,同时又在书后附了《伊川先生年谱》一卷,最后由泉州官府刊行。

从潭州归来后,朱熹曾一度对湖湘学派的“先察识,后涵养”观点赞赏不已。他觉得这种方法是用他的“心为已发,性为未发;性为心之体,心为性之用”思想所得出的逻辑结论。因而,他曾到处对人宣扬、推崇这种观点。

然而,经过不断思考、实践,朱熹发现这些观点有很多不妥之处。他再次陷入了迷惘之中,不得不重新全面审视之前的观点,从而解决理论与操作的双重困难。

经过长时间反复的分析与实践,并结合“二程”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思考,朱熹认为,“未发”“已发”是指心理活动的两个阶段或两种状态,而不是指心与性的区别。最后,他终于推翻了自己之前的“丙戌之悟”论断、湖湘学派的“先察识,后涵养”观点。

乾道五年(1169 年,己丑年),基于对“未发”“已发”的新认识,朱熹认识到,修养方法也应该相应地回到程颐所倡导的“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上来,应做到动静兼顾,“未发”“已发”并重。这便是朱熹的“己丑之悟”的主要内容。

“己丑之悟”,是朱熹继“丙戌之悟”之后,在理学方面获得的第二次进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朱熹认为,心始终贯穿于“未发”“已发”两个阶段。“未发”是指思维尚未萌动时的相对静止状态,“已发”是指思维已经萌动之后的运动状态。而湖湘学派的“先察识”,则缺少了“未发”时在静中涵养,却只体现了在“已发”的运动状态时用功,理论的缺陷非常明显。

在理学研究方面,朱熹不仅高度重视“二程”的思想,还对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通书》等主要著作进行研究和整理。第二年,朱熹初步写成了代表他早期思想的《太极解义》。

就在这时,朝廷催促朱熹入京供枢密院编修官之职的命令传达下来。但是,由于举荐朱熹任职的刘珙被逐出朝廷,他怕自己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实行,所以就以身体不适、母老家贫为由推辞不任。

后来,朱熹的知己汪应辰得到朝廷任用,举荐朱熹的陈俊卿升为宰相,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朱熹便对朝廷寄予了厚望。但是,汪应辰、陈俊卿二人在朝廷中的表现,让朱熹十分失望。所以,当朝廷再次催促他前去供职时,他仍以上次的理由暂不赴官。

紧接着,尚书省第三次催促供职的命令下达了,但朱熹依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是因为,朝廷罢黜了当时弹劾权臣的太学录魏掞之,朱熹对朝廷彻底地失望了。从这个时候开始,朱熹便与朝廷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拉锯式辞免。

没过多久,朱熹经历了一件痛不欲生的事情。他的母亲因病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岁。按照当时的习俗,母亲去世,子女应为她守墓三年。为方便守墓,朱熹决定在墓旁盖起几间简易小屋,在那里讲学,同时还给小屋命名为“寒泉精舍”。

经过半年的修建,精舍终于落成了,从此精舍便成了讲学之地。寒泉精舍可以说是朱熹创立的第一个私塾性质的讲习场所。

当地及慕名而来的士人学子,纷纷来找朱熹问学。在三年居丧期间,他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讲学授徒,而且大部分时间都在寒泉精舍。

当然,讲学并不是朱熹当时生活的全部,他还致力于编纂著述,甚至达到废寝忘食、嗜学成病的地步。在短短的几年里,他先后撰成《论孟精义》《资治通鉴纲目》《八朝名臣言行录》《西铭解义》《太极图说解》《通书解》《程氏外书》《伊洛渊源录》《古今家祭礼》等书及著名的诗辑。

与此同时,朱熹在学业方面依然投入了很多的精力。

他通过书信的方式与四方学者交流思想,展开讨论。他将自己的心得记录下来,连续撰写了《观过说》《尽心说》《观心说》《已发未发说》《程子养观说》《中庸首章说》《巧言令色说》《知言疑义》等文章。

在朱熹的母亲去世的第二年年底,工部侍郎胡铨曾以诗人之目推荐了他。因而,正当沉浸在知识与思想的海洋之时,他接到了朝廷的任命通知,但以丧制未满为由拒绝赴官。之前的枢密院编修官之职务,已经在他服丧期间自行免罢了。

在朱熹服丧期满之后,朝廷先后四次催促他赴任,但他又以体弱多病和其他借口拒绝了。

后来,朝廷并没有因为朱熹屡次违命而怪罪于他。当他再次向朝廷提出奉祠的请求时,宋孝宗皇帝还下旨大大褒奖了他。圣旨写道:

朱熹安贫守道,廉退可嘉,特与改合入官左宣教郎(迪功郎的别称,为从九品),主管台州崇道观,任便居住。

圣旨下达,朱熹有些始料不及。此次,他的官位变得更高,俸禄也更加优厚。但是,他依然毫不犹豫地辞免了。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愚贱小臣,无功受禄。这样优厚的待遇本应用来鼓励那些真正的有功之臣,如果自己接受此供职将会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

但是,最终朱熹还是没能拗过朝廷。淳熙元年(1174 年)六月,朱熹接受了朝廷的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