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教堂的统治结构
一个半小时的礼拜结束了,参与者开始分班活动。休斯敦第一浸信会虽是庞大的教会组织,但其内部按照教徒的不同身份和兴趣等化整为零,开展活动,让每个人都有面对面沟通的机会。
比如本章开头提到的牧师蒙顿,他负责组织的是由未婚者和离异者组成的班组。单身男女聚在一起更容易迸发强烈的婚恋火花。他们不仅一起学习《圣经》,而且每周都为这些善男信女举办联谊活动、怀旧派对和体育比赛等。
“其实我刚才还在婚礼现场呢!我每年都要为100对新人主持婚礼。”
我采访他的那天晚上,蒙顿正在休斯敦郊外的一家餐厅里主持舞会。从30岁到50岁的中年男女在乐队的现场伴奏下跳着集体舞。开始时大家还有点怯生,随后的气氛渐渐融洽,大家的脸上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参与者不一定是休斯敦第一浸信会的信徒。“我平时在别的教堂参加活动。今天到这儿来,最好能够结识几个新教友。”来自其他教会的一位女教徒说。
“时代变了,如今什么事儿都变成了数据,人就坐在身边,却也用短信和他聊天。其实,渴望正常交往和互相走动的人越来越多。看来教会的存在价值今后应该越来越大。”蒙顿预测道。
一般说来,福音派重视家庭,信徒娶妻生子后也让孩子参加教会活动。为单身者创造见面的机会并不只是满足信徒的需要,从教堂的可持续经营来看,这样做是出于顺势发展的战略考量。
分班活动不仅有单身者,组织者还根据信徒的具体属性细分为“30岁以上的中年已婚者”“56岁到75岁的已婚者”“信众之间”“幼儿园小朋友之间”“小学生之间”等不同类别的班组,达到“大小并举”的目的。
巨型教堂需要有格雷格·马特这样的资深牧师作为自己的公关形象代言人。但是,只靠他一人的力量不可能让全体教徒和睦相处。因此,将教徒们细分为50~100人的班组,再配备一名牧师担任班主任。如此这般,让教徒们感觉亲切,仿佛置身于自家小镇的教堂。总之,这里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座巨无霸的教堂怀抱着无数个小教堂。
在传统教会的信徒越来越少的今天,为什么巨型教堂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人口动态发生了变化。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南部地区的工业化一路发展,大量工人从中西部和北部拥到这里。随着他们的到来,城市郊区建起了大片住宅。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教堂的大规模建设与城市的发展同步进行,当城里的商业街走向衰落,郊区的大型购物中心拔地而起的时候,教堂也已经升级为停车设施完备的大型宗教场所,让那些远离家乡教堂的人们趋之若鹜。
这种局面的形成,当然离不开巨型教堂付出的“企业式努力”。
许多巨型教堂为周末仍然上班的教徒着想,在周日举办多场礼拜的同时,平日的礼拜活动也采取一些体贴入微的亲民举措。有的教堂设立临时托儿所,让带小孩的教徒安心做礼拜。有的教堂还向移民无偿提供英语服务、医疗救助,开展如何办理在美签证的法律咨询活动。在美国,免费提供医疗服务对移民来说善莫大焉,哪怕是早期的简单治疗。
教会灵活开展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也非常高。休斯敦第一浸信会教堂以班为单位为教徒们建立了“脸书群”“照片墙”等。牧师马特发表的演讲能够立刻作为视频上传到教会的网站和脸书,教会所做的这些事情与企业文化如出一辙。
从侧面来看,巨型教堂重视的似乎不是信仰,而是在帮扶穷人和团结友善方面力图发挥更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