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叫特朗普的“救世主”
在2016年的总统大选中,特朗普在西弗吉尼亚州获得了压倒多数的选票,尤其在煤炭产业为主要产业的南部地区获得的支持率更高,得票率超过80%。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让美国再次伟大)。其政策之一是特朗普总统在竞选时承诺的复苏煤炭业和解散环保局,他认为奥巴马政府推行的过度的环境整治是对煤炭产业的冲击。
“一方的候选人扬言捣毁煤矿,另一方的候选人主张增加煤矿,我们都支持那个主张增加煤矿的。可不嘛,好不容易才有了这么一个替我们说话的候选人。”贝克利的老煤矿工人贝斯克尼这么说道。他的话似乎代表了全体煤炭工人的意愿。
其实,即使环境治理政策趋于缓和,煤炭产业也未必能够复苏。
西弗吉尼亚州大学法学系教授詹姆斯·诺斯托朗多的看法近乎悲观:“阻碍煤炭产业复苏的原因不是环境治理,而是物美价廉的天然气,是廉价的可再生能源,也就是市场的无形之手。总统同时还主张放缓对石油和天然气产业的管控,或许总统的这个表态,让天然气占有了比煤炭更大的优势。在环境治理回潮的地方,想要恢复煤炭产业的用工需求,谈何容易。”
中国成功地抑制了产能过剩,煤炭价格正在回升,尤其是用于炼铁的煤炭价格明显上涨。相比之下,美国国内却迟迟没有出现煤炭火力发电重启的迹象,更没有让西弗吉尼亚州的煤炭生产峰回路转。煤炭在与天然气的竞争中一败涂地,特朗普政府振兴“化石燃料产业”的政策也不会让煤炭业的复苏一帆风顺。
詹姆斯教授继续说:“州长以前也是‘煤老板’,讲话的调子与总统一样:‘恢复煤炭行业的用工规模,进一步增加煤炭产量。’殊不知,西弗吉尼亚州还有天然气,还有风力和太阳能,不是什么‘煤炭大州’,明明应当定位为‘能源大州’嘛!”
西弗吉尼亚州大学所在的摩根敦市,地处西弗吉尼亚州北部。这里属于美国东北部的马塞勒斯页岩层的一部分,既可以采煤,又可以开采天然气。尽管天然气价格偏低对当地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整个摩根敦市的经济形势稳中向好。另外,这里离匹兹堡等大城市不远,以户外休闲为主的旅游业兴旺发达。
“既然如此,这个州大可不必拘泥于煤炭生产,而是相反,应当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多样化。这里有便宜的天然气,还有高效的太阳能,与环境有关的就业岗位多于化石燃料产业。不过,眼下最缺的也许是具体落实这些政策的勇气吧!在这个州里,像我这样敢说这话的人,也该享受‘非国民待遇’了吧(笑)!”
西弗吉尼亚州对产业多样化的抵触——换句话说,对发展煤炭业的执着和自负——源自当地的传统和风俗中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前期,匹兹堡兴起的产业革命所依靠的社会力量正是西弗吉尼亚州的煤炭大军,至今仍有不少工人以此为荣。据说居住在西弗吉尼亚州的多数人是苏格兰移民的后裔,质朴耿直,自尊心强。所以也有人指出这才是当地人不思变革的原因。
“我奶奶经常念叨这么一句话:自己只需三件衣,穿一件,洗一件,剩下一件周日穿。这种观念代代相传,绝不能让自己丢人现眼。”
科蒂奇维尔市的凯勒·索托梅亚说。
说好听的叫“质朴耿直”,说难听的叫“顽固不化”……超越时空传承下来的传统观念,已经成为阻止他们改变现状的绊脚石,这种批评还是比较中肯的。
因此,这种文化也是酿成整个社会不思进取的另一个原因。
“本地人高中毕业后,要么上大学,要么到石油煤炭之类的企业上班,要么参军。这个地方还有不少‘军二代’‘军三代’呢!
“这种社会风气也与鸦片镇痛剂有关。从战场上回来的不少人都患有PTSD,他们出于强烈的自尊心,不愿意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怕丢面子。不管对手是谁,他们毕竟是与敌人打过仗的。可是现如今,他们深受PTSD的困扰,常做噩梦,脾气暴躁,为了逃避现实而麻醉自己。总之,让他们陷入泥潭不能自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是索托梅亚夫妇的见解。
北部地区包括天然气开采在内的经济发展呈现多样化,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逆风而行,而南部和西南部煤炭业遭受打击……同在一州,处境各异。但是,重温古今东西的产业发展史,只有及时输入新鲜血液,才能形成多样化的产业结构,而一味翻炒传统产业的冷饭,地方经济总有衰落的一天。
有人解读特朗普政府主张,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一旦实现,钢铁产品的需求增加,势必带动煤炭需求的增加。然而,在共和党主导的议会里主张基建投资优先的呼声并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与通过煤炭产业增加就业机会的主张一样,基本建设投资仍然停留在竞选时的一纸空谈上。
话虽然这么说,眼下的西弗吉尼亚州也只能指望特朗普——鸦片和煤炭!再这么继续依赖下去,这个州何时才有出头之日呢?
第七章 教育VS哈勒姆区抵制教育改革的小学
美国的贫富差距加大并且后果严重,然而在其背后还有教育问题的困扰。
富人家的子女就读于教育资源丰富的学校,而贫困地区的公立学校预算紧张,连师资都配备不足,学生在应试教育的驱赶下疲于奔命。
将竞争机制引进公办教育的一场改革正在美国展开。
采访组来到了在教育改革中掉队的纽约哈勒姆区小学,追寻这所学校在摒弃应试教育后自我发展的轨迹——
这里是纽约有名的哈勒姆黑人区。
在第123大街与莫宁赛德街区交叉路口的一角,有一座市立公园。每天清晨8时,孩子们的喧闹声便响成一片。孩子们在这里玩滑梯、练双杠、和大人们一起打篮球……这个时间离学校上课还早。公园外,上班的人们来来往往。
这些孩子为什么这么早就出来玩耍?原来他们正在上体育课。因为校园里的体育馆不能随意使用,老师便利用上课前的时间让孩子们在这里锻炼身体。
建在公园旁边的这所公立小学名叫“P.S.125 The Ralph Bunche School”,紧挨着举世闻名的高档住宅区曼哈顿的北端。学校周围是一栋栋低收入群体的公共住宅楼。在这里就读的学生多数是穷人家的孩子,午餐免费的孩子占到学生总数的40%。从全校267名师生的名单里看到,非洲裔美国人占了40%,拉丁美洲裔美国人占35%……总之,少数族裔的孩子占了一多半。在全世界富豪云集的纽约曼哈顿竟然也有人满为患的穷人区。
P.S.125小学的学生不能随便使用的设施不仅有体育馆,连吃午饭的自助餐厅也只能限时使用。没有图书馆,没有辅导特殊学生的专用教室,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开导也常在楼道的角落里进行。总之,日本公立小学该有的设施,在这个学校里却没有。
为什么学校该有的设施这里却没有?因为P.S.125小学的校舍与另外两所学校共用。具体说来,他们与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的所谓公办民营的“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哥伦比亚大学附属高中使用的是同一栋教学楼,楼内的部分设施早已被这两个学校抢占去。
“六年前刚到这里工作时,给我的感觉是太不公平了。体育馆和图书馆本来是学校的基本设施,竟然因为其他学校的介入而不能使用。因为与其他学校合用一个餐厅,结果,我们连午饭时间都变得不伦不类。感觉这个学校的教育资源已经被人家掏空了。”P.S.125小学的校长莱吉纳尔多·希金斯回忆起2011年刚上任时的情景。
来到这所小学当校长之前,希金斯在布鲁克林区的一所小学执教。当时他以为同在纽约市内而且曼哈顿又是世界中心,这里的教育环境也应该是完善的,可上任后让他愕然。设施共用也就罢了,体育、音乐和美术教师也因预算不足而缺员,上课以应付英语和算数考试为主。平时对学校漠不关心的家长们却反过来向学校索要教育成果。
“师生萎靡不振,校园死气沉沉。”希金斯校长概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