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0月19日至30日,时任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来华访问期间,带来一株从当年佛祖坐禅的那棵大树上取下的枝条扦插培育成的幼苗,赠送给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这株珍贵的菩提树幼苗高15厘米,有5片叶子,装在一个紫砂盆里。

周恩来总理以隆重的仪式接受,随后转交给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养护,并一再嘱咐,这是菩提之本,是中印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要倍加呵护。植物园的领导特别重视,将这株幼苗植于植物园的温室内,由专人精心养护。

据中科园北京植物园的领导和专家介绍,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iosa,学名中的religiosa有宗教之意。菩提树是桑科榕属的大乔木,幼时附生于其他树上,成树后高达15至25米,叶革质,三角状卵形,基生叶脉三出,侧脉5至7对;叶柄纤细,榕果球形至扁球形。我国原本没有菩提树,菩提树原产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和尼泊尔,在全世界热带地区广泛栽培。

为什么这树叫菩提树呢,这与一个伟大的宗教事件有关。

传说公元前623年,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真谛。一次,他在菩提树下静坐了七七四十九天,这棵茂密的菩提树为他挡雨遮阳,汇聚灵气,让他与天地相接,启迪他的智慧。斗转星移,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他大彻大悟,终成佛陀,继而创立影响无数世人的佛教。

这个人就是佛祖释迦牟尼。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佛陀成道后,在菩提树下踱步七日,异花随迹,放异光明。为报树恩,目不暂舍,故此瞻望。这时有五百青雀飞来,绕菩萨三匝而去,十分殊胜,人天欢喜。此后,便有不少信众常常带着鲜花等物品来供养佛陀。

佛陀常常外出说法,信众有时遇不上他,不免十分扫兴。后来,阿难陀把这件事告诉了佛陀,佛陀说:“世间有三种器物应受礼拜——佛骨舍利,佛像和菩提树。礼拜菩提树吧,这和礼拜如来功德一样大,因为它帮助我圆正了佛果。”

菩提树是佛的象征,是智慧的化身,也寓意着吉祥和高尚,佛教有“菩提圣树在哪里,佛陀就在哪里”之说。香山脚下的这棵菩提树,目前是国内唯一一棵从当年佛祖坐禅的那棵圣树分植出来的,为正宗菩提树,所以备受佛教人士的珍重,时有信徒前来礼拜。

菩提树是随着佛教传入我国而引进的。据史籍记载,梁武帝天监元年,僧人智药三藏从西竺国,就是现在的印度,带菩提树入中国,并亲手种植于广州王园寺内。

香山为什么叫香山呢?据说,也与佛教有关。

据佛教历史经典的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罗卫国都城,在都城旁边有一座山名叫香山,释迦牟尼的弟子有不少是入香山修道的。在《华严经》里,排列阎浮提十大名山时,香山成为仅次于须弥山的第二大佛教名山。于是,便有北京城内的信徒把位于北京海淀区西郊、海拔575米的这座俊秀的山叫香山。

另一种说法是,在香山的最高处有两块巨大的岩石,形如香炉,因此得名“香炉山”,后来简称“香山”。金代《香山记略》载:“相传(香)山有二大石,状如香炉,原名香炉山,后人省称香山。”

还有一种说法是,香山因香山寺而得名。据史料记载,金代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在香山上建有香山寺,元、明两代续建,至清代大兴土木,有28景,主要景点有双清(两股清泉)、香山寺、见心斋、眼镜湖、琉璃塔、鬼见愁等。香山寺于1860年、1900年分别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焚烧,现仅存知乐濠、听法松、娑罗树御制碑、石屏等遗物。

最后一种说法是,“香山”源于花香。据传,古代的香山并不像现在一样,以苍松翠柏和黄栌美景声名远扬,而是以杏花闻名。每到春天三四月间,香山的杏花满山开放,花香十里,从远处望去犹如一片花海,香气袭人,因而得名香山。

从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都城到新中国北京海淀香山的脚下距离有多远?

我从斑驳陆离的菩提树叶片的缝隙里,看到了精通梵文和巴利文等古印度语种的季羡林,看到了伟大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玄奘,看到了中印两个文明古国的未来……

愿香山脚下这棵菩提树更加茁壮、巍峨和绵延不断。

(1) 许震:中国作协会员,公安部文联签约作家。著有散文集《芦苇菁菁》,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长篇小说《警察日记》,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中短篇小说集《渴望像风一样自由》,江西高校出版社202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