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脉相承传文脉

香山的景观被赋予的文化内涵,沿袭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庙宇中、石碑上,如香山寺、“娑罗树歌”石碑诸多彰显佛教文化的雕塑、篆刻、楹联等,成为佛教在清代广泛传播、作为统治天下利器而深受帝王器重的力证。清代帝王创作的诗歌、御笔题写的楹联、匾额,或写景,或抒情,或言志,或托意,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精彩篇章。

乾隆御笔石刻“双清”,点出了香山山水清澈、清幽的特色。道光为“对瀑”御笔亲题的铭文,显出了香山的泉水如练,青山如洗的通透、灵秀。落日衔山,身心涤**,难怪有“含经味道”的篆刻加以题录。双清别墅内的乾隆手记石屏联,更显出帝王对佛教文化的推崇:“翠竹满庭瞻法相,白云一坞识宗风。”法相是佛教术语,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义)二者。宗风是佛教各宗系特有的风格、传统,多用于禅宗。原松坞云庄景区的石经幢刻有《金刚波若波罗蜜经》《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

香山对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大为人津津乐道。漫步香山,中国人骨子里的仙风道骨,豁达变通,就在一山一水、一步一行中潜移默化地成为文化血液中的一部分。

知乐濠景区中的“知乐濠”,就题自清代乾隆皇帝创作的一首《知乐濠》诗:

山涧曲流湍急,停蓄处苔藻摇曳,轻儵游泳,如行空中。生物以得所为乐,涧溪沼址与江湖等耳。知其乐随在可作濠梁观。

潨潨鸣曲注,然否是濠梁。

得趣知鱼乐,忘机狎鸟翔。

睑喁云雾上,泼刺柏松傍。

寄语拘墟者,来兹悟达庄。

这首诗可追溯到《庄子·秋水篇》中著名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故事。相传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道:“我不是你,所以不了解你;你也不是鱼,本来也不了解鱼。”庄子又道:“请你从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你这么问,说明你已经承认我知道鱼的快乐,所以才会问我怎么知道的。我是在濠水岸边,知道鱼是快乐的。”

道家文化与哲学是中华文化传统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使道家文化与哲学为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筑牢坚实基础。在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与哲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庄子的思想称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脉,并且庄子之文雄奇奔放、绚丽多姿,极富浪漫想象的特色,被视为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奇花异果。

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入世、进取有为的文化精神,也在清代帝王为香山二十八景题写的诗文中有鲜明的体现。在静宜园二十八景的森玉笏景区,可窥见一斑。森玉笏因山势得名。该处山势“横峰侧岭,牝谷层冈”,在巨石突兀之处,乾隆御笔题写“森玉笏”。御笔题写的三首诗中,记录了香山情景:

回冈纷合沓,峻岭郁嵯峨。

俨若千夫立,森热万玉罗。

色无需藻绘,坚不受砻磨。

山伯朝天阙,圭璋列几多。

以上朝的笏比喻香山的山冈罗列,再由坐朝主政,想到以史为鉴,吸取教训,表达做一代明君的志向。忧虑天下农事,祈祷风调雨顺,每日辛勤披览奏章,仍然觉得勤勉不足:

凭高俯下最怡情,近郭遥村景毕呈。

忽向其间生转念,汉章诏戒刻为明。

黍禾长夏麦将秋,此际真宜时雨忧。

近每作云风每妒,慰心无几盼仍愁。

虽然章奏日常批,究觉余间自愧之,

情跸明当御园返,便宜新得数篇诗。

中华文化中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在清朝统治时期,重新整合版图,在中华民族掀起的新一轮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宗镜大昭之庙景区,昭庙始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四十五年(1780年)落成。为迎接班禅六世进京而建,具有藏汉民族宗教建筑艺术特色。昭庙的石碑用满、汉、藏、蒙四种民族文字镌刻,御制而成。铭文特别记录了建造昭庙的缘起(昭庙缘何建,神僧自来遐),建造昭庙的目的(因教仿西卫,并以示中华),班禅在此居住对昭庙的赞誉(适居此庆赞),记录了昭庙落成时的盛况与奇观(黄衣宣法雨,碧嶂散天花)。而此时的乾隆帝,年事已高,在玺印上已体现“古稀天子之宝”字样,和“犹日孜孜”,表达了帝王老当益壮、壮心不已的襟怀。对民族统一所作的贡献足以彪炳史册、名垂青史。但所谓的“康雍乾”盛世实际已近尾声,危机四伏。在外力坚船利炮的攻击下,终将摇摇欲坠,一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