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浴火重生谱新篇

历经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战火战乱的香山,已经彻底丧失往日容颜与秀丽模样。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时期,香山的功能从清代皇家的私密苑囿,成为民国时期熊希龄开办慈善事业的重要根据地。香山的慈善文化由此新生。民国六年(1917年)9月,顺直(河北省)发生特大水灾,淹没103个县。北京设立慈幼局,收养灾童。水患平息后仍有无家可归的灾童,时任总统徐世昌与前清内务府协商,建立了香山慈幼院。熊希龄任院长。以“双清”为别墅之名,开启了香山慈善事业的新时代。

香山寺旁的听法松,乾隆曾题写“点头曾有石,听法讵无松”。1860年香山寺被焚毁后,古松也**然无存。

民国时候的石刻,罗汉影、春雪秋鸿,保留了黄叶村字样,与当地流传的清代曹雪芹曾经在黄叶村著书《红楼梦》的传说相印合。乾隆御书“一拳石”在民国时期补题,印证了据说是曹雪芹结婚时友人相赠的一对书箱上的诗句:

题芹溪处士

并蒂花呈瑞,同心友谊真。

一拳顽石下,时得露华浓。

《红楼梦》中的顽石、香菱的并蒂莲与夫妻蕙(会)典故、神瑛侍者为绛珠仙子浇水、还泪的故事,在一首小诗中,多处隐约可见。

民国时期的石刻题字,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题字“峰回路转”表达对时局好转、柳暗花明的期盼,“裕泰门”表达对吉祥安康的祈祷,与当时的裕泰茶馆,都体现出普通百姓对国泰民安的期盼。更多的题字是香山建筑遭火患和战乱毁灭后的复刻。如栖月山庄,本为乾隆题写,取自郦道元《水经注》中栖月崖之意,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民国时期改建为私人别墅,方有复刻之实。

民国时期的石刻也体现出宝贵的书法艺术价值。比如栖月山庄院内的“陟云”,显示“介如集云峰山字”。北魏书法艺术宝库之一的云峰山,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举足轻重。所集两字,介于楷书与隶书之间,具有极高书法艺术价值,堪称香山中的书法艺术瑰宝。“明耻”石刻为纪念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勿忘国耻,取“明耻”二字记之。此阶段的石刻主题和内容都较清代有较大局限。在为景观取名、雕刻的艺术性上,也相对简单、文化含量有所降低。

解放战争期间,1949年,香山诗词之盛在沉寂了近一个世纪之际,又注入了鲜血的血液。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和谈代表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并商定于4月20日签字。但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字。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于4月20日晚发起渡江作战,首由中集团在距南京100余公里的正面上登船起渡,于次日占领铜陵、繁昌、顺安等地。21日,东西两突击集团,在解放区群众的大力支援下,成千上万只木船,以排山倒海之势,浩浩****,横渡长江。他们在强大炮兵掩护下,击破了国民党军水上障碍,粉碎了南岸守军抵抗、突破江防。东集团在突破江防时,国民党军江阴要塞守军7000余人,在中共地下党员唐秉琳等人率领下,宣布起义,于是江阴炮台立即掉转炮口向国民党军开炮。至22日,渡江部队均占领并扩大了滩头阵地。至此,国民党军苦心经营达三个月之久的长江防线完全崩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与此同时,四野先遣兵团占领了黄梅、浠水、汉川,牵制了白崇禧所部,配合了第二野战军渡江作战。国民党军鉴于长江防线已被全线突破,于22日下午实行总退却。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即发起追击,并于23日解放南京。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对中国22年的统治被推翻。毛泽东在北平双清别墅闻讯后,欣然挥笔,写下了光辉的史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此诗激励人民解放军渡江成功后,乘胜追击,勇于夺取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东、中两集团对南京、镇江、芜湖地区南逃之国民党军实行钳形合围。广大指战员不顾疲劳,不畏道路泥泞,不怕饥饿,猛追逃敌,取得了决定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