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红色永续

回顾来时的路,让历史启迪今天。在香山,中共中央领导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尽管已过去了70多年了,香山故地旧景,依然讲述着新中国如何走来的往事,历史前进的逻辑,给人深深的思考与启示。

(一)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革命到底的精神

将革命进行到底,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敌人时,坚决与之抗衡的决心。当年,三大战役后的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明知败局已定,却也不甘心已定之败局,为“赢得养好创伤的机会,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蒋介石在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支持和策划下,发动了一场“和平攻势”。蒋介石满心和平幻想,鼓吹所谓“光荣的和平”论调,试图与中共进行谈判,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以期形成“划江而治”的局面,在江南继续维持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一目了然,这是一场虚伪的运动,却也产生了消弭革命斗志的消极影响,迷惑了一部分中等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有甚者劝说中国共产党把人民革命战争“立即停下来”,以求“迅速达成全面和平之使命”,甚至还有一些民主党派人士开始重提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中间路线”。形势的发展,在中国人民面前摆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呢,还是使革命半途而废呢?

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明确指出:“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意志。”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唯一选择,就是要“使革命进行到底”。为了“把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1949年人民解放军“将要获得比1948年更加伟大的胜利”。毛泽东的新年献词,高瞻远瞩,铿锵有力,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精神,鼓舞了人民解放军的斗志,凝聚了一切反对国民党统治的力量,实现了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目标。由此,“将革命进行到底”,成为革命人民和军队继续斗争的行动口号,又成了不少革命家矢志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奋斗不息的座右铭。

将革命进行到底,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具有的坚定理想信念。在古今中外的历史舞台上,功利主义的政治家比比皆是,但理想主义的政治家却是非常少,而像毛泽东这一代领导人这样,执掌政权之后,仍然对建构理想社会矢志不移的政治家,真的是绝世少有。起初,他们设想,我们能过一种新社会的生活,后来毛主席说,我们要“改造中国与世界”,再到未来,我们要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老一辈革命家成功地完成了思想和理论的升华。1945年4月24日,在党的七大上,毛主席庄严宣布:“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为了这个美好的、善良的、共同的初衷,老一辈革命家,凝心聚力,不懈努力,斗志昂扬,攻坚克难。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国内外复杂局势,党和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采取一系列积极稳健的政策措施,有条不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恢复工农业生产,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外交方针,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经,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后来,面对“**”造成的严重局面和中国向何处去的关键抉择,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引领中国走上正确发展方向。再到后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我们党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继续前进。

所以,从香山走来,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革命到底的精神,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使“中国号”这艘巨轮继续破浪前进、扬帆远航。

(二)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情怀

民心向背是检验一个政党生命力的试金石。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挫折中奋起、于困难中成熟,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关于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毛主席有很多至理名言。其中有一句话,毛主席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太接地气儿了,是真真切切地抓住了人性本能最基本的需求。当年,对于占中国人口80%的农民来讲,最需要的就是土地。所以,关于土地问题,我们在大革命的后期其实就已经在试图解决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给地主富农减租减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我们没收地主多余的土地分给农民。这些做法自然会让老百姓感受到我们这个党是为他们谋福利的党,所以,他们要参加我们党组织的革命当中,要支援我们的革命事业。抗日战争期间,河北平山县短短一个月就组织起了整建制主力团,叫平山团。从晋察冀到南泥湾,再到新疆,这支队伍在王震领导下威名赫赫,被聂荣臻誉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我们现在经常说“人民子弟兵”的这个称呼就是由此传下来的。当年“平山团”的组织者是老共产党人栗再温,他动员了几乎所有栗氏家族至亲投入到革命队伍当中。在很多敌后抗日根据地,男女老幼都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帮手:群众在各个山头和村庄之间设置了联络暗号;我们还有儿童团,《鸡毛信》,小时候的电影大家都看过;为了保证夜间行军不被敌人发现,当地群众主动地就把自己家的狗都打死了,出现了“行军百里无狗叫”的情形。

还有解放战争期间,在淮海战役中,我们动员了民工543万人,他们不仅是运输队,还是担架队、卫生队、预备役部队。所以,陈毅多次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我陈毅死在棺材里,也忘不了山东人民对我们的支援。在这里,小推车推的不仅是战略物质资源,更是老百姓的人心。这种人心,之所以值得我们今天骄傲地拿出来讲,是因为这不是有组织地组织起来的人心,而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自我凝聚起来的人心。这说明了我们对老百姓是真的好,所以才赢得了他们的热烈反馈。所以,才有了“最后一粒米,拿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拿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

所以,当年,有一位农民说:共产党真正好,什么都替我们想到了。这句话,一定是一句掏心窝子的话。而这位农民说的真正好,也是有对比的,就是和国民党比。我们看,在国民党统治之下,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我们的老百姓叫苦不迭,虽然国民党在孙中山时期就提出要“平均地权”,但实际上他们连真正的减租减息都没有做到。国民党的存在,几乎完全依赖于军队,而缺乏群众基础。这种体制,它与生俱来就是所有政治体制中,最为动**的体制之一,所以,最终国民党败退到了台湾。

“大国大党,正道沧桑”。中国共产党之“大”,在于人民至上的“大情怀”。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为伴,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定能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紧密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老一辈革命家谦虚谨慎,严以律己,严以治家。毛泽东曾向要进京的亲友捎话说:我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主席,不是韶山毛家的主席。所以,家乡亲友要勤耕守法,好自为之。这就又体现了我们现在经常强调的家风的问题。我总结,毛主席在对待家人方面,有三条原则:第一条,恋亲,但不为亲徇私;第二条,念旧,但不为旧谋利;第三条,济亲,但不以公济私。这就是铁骨铮铮见清廉的风范。新中国成立前夕,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给毛主席写了封信,希望能为自己在北京安排工作。按理说,杨开智找毛主席办事,亲的大舅哥,而且当年杨开慧牺牲后,是杨开智冒着生命危险收殓遗体,后来又营救了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对于这位至亲,毛主席心存感激。然而作为执政党的领袖,他深知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为人民服务,绝不允许为亲友谋取任何私利。于是,毛主席写信拒绝了这个要求。

老一辈革命家不骄不躁,虚怀若谷,礼贤下士。当年,为团结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商建国大计,毛泽东、周恩来亲笔致函,发出邀请。1949年,毛泽东、周恩来分别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邀请她参加政治协商会议。来信言辞恳切,载满了对宋庆龄的尊敬。“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因为孙中山先生是在北京去世的,北京是她的伤心地,她本不想再进北京,但却被中国共产党的诚意所感动,最终同意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8月28日,宋庆龄在邓颖超等人陪同下从上海到达北平,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亲自到车站迎接。

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生活简朴,廉洁清贫。革命斗争中,节俭、朴素的生活作风帮助共产党人坚定革命意志,筑牢信仰信念,从苦难走向辉煌。当年,在陕北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伴随着艰苦朴素的物质生活,革命力量蓬勃生长,《论持久战》等光辉著作相继诞生。艰苦生活不仅没有摧灭革命的火种,反而坚定了先辈们的革命理想和政治定力,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拥有飞机大炮的敌人。后来,到了香山,按说比转战陕北时的生活条件好多了,但老一辈革命家依然生活简朴。一天,毛泽东准备会见张澜先生,他吩咐李银桥说:“我们要尊重老先生,你帮我找件好些的衣服换换。”李银桥在毛泽东仅有的几件衣服里选了半天也没找到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于是,他对毛泽东诉苦道:“主席,咱们真是穷秀才进京赶考,一件好衣服都没有。”毛泽东笑着安慰李银桥说:“历来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我们会考出好成绩!”李银桥建议:“现在找人做衣服也来不及了,要不先借一件穿?”毛泽东不同意:“不要借了,有补丁不要紧,整齐干净就行,张老先生是贤达人士,不会怪我们的。”(7)那天,毛泽东就是穿着补丁衣服会见了张澜。

缅怀历史,是为了走好今后的路。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仅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从旧世界到新世界,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一个个难关,创造一个个奇迹,与坚定的革命意志、高尚的人民情怀、优良的革命作风密不可分。巍巍青山,峰峦不改。70多年前,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眺望北京城,怀着满腔热忱踏上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征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红色永续,血脉传承,展望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无限美好,我们一定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1) 聂文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当代中国政治史与国防史的研究。本文系其在2021年红色香山大讲堂讲座整理稿。

(2) 1943年3月5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46页。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51页。

(5) 本节内容参考:《毛泽东亲笔撰写此文后如释重负,〈论人民民主专政〉问世始末》,《北京日报》2019年3月7日;《〈论人民民主专政〉的诞生》,光明网2021年5月14日;香山革命纪念馆相关展品和史料。

(6)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纪念中国共产党28周年)》(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页。

(7)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在香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