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走上迷途的男孩

对于像萨姆这样的男孩来说,成为团体的一员弥补了他一再被忽视的失落感。不论是他的家人还是他的同学,都觉得他不起眼。他拼尽全力只为赢得他们班上最酷的那个男孩的尊重,装腔作势、哗众取宠,不过是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萨姆觉得,在受欢迎的男孩圈子里占有一席之地,没准可以让他不再小看自己。但是,当他成为团队的一员时,这个小团体却向着不健康的方向越滑越远,他为自己的妥协付出了代价。直到父母介入后,他才感到如释重负。

萨姆并非一个局外人。许多男孩被兄弟会的规范所主宰,总是暗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们建立更好的平衡。可不幸的是,当父母和其他成年人与这类行为失当的男孩打交道时,他们往往不会把自己视作被强大怪力倾轧的受害者,往往反而表现得心有疑虑。面对这种评判,男孩不仅感到不公平,还会跟成年人那有些不切实际并与时代不符的标准唱反调。成年人很容易从相对安全的角度评判过度妥协。但父母是男孩获得理解和支持的主要来源,这种评判只会让他们和父母的关系越走越远,最后真的只能任由同龄人摆布。

对于那些关注男孩与同龄人纠葛的人来说,下面这个行动框架可能会有所帮助:

第一层

对父母来说,如果早期就发现了苗头,注意到男孩变得沉默寡言,甚至遮遮掩掩,那么你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制作一份个人清单:孩子的失望、不满,甚至是不敬,是否会激发你的担忧?一旦你获得了更为明确的动机,你对这个男孩的同情和爱也会更加坚定,多想想他的优点,提醒自己他究竟是谁。这个孩子,就是你必须伸手拉一把的孩子。这份清单也能够帮助父母传递出更为鼓舞人心的信息,还能影响你眼中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对任何一个愿意伸出援手的成年人来说,深思熟虑地、明确地认可他们的儿子、球员或学生总归是一个好主意。对那些可能已经收到负面反馈的男孩来说,这一招尤为奏效。

不要简单粗暴地纠正男孩的错误,也不要单纯直接地喝令他停止那恼人的行为,慢慢来,毕竟重新建立起沟通渠道才是我们的目标。只要沟通能够重建,你的儿子自己就能改过自新。要知道他可不仅仅是怀疑自己被操纵,特别是如果他和父母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隔阂,那让他放下心中的怀疑戒备可能就真的需要一段时间。专门腾出时间给他、专门倾听他的苦恼能够有效地帮助父母与他们的儿子之间重新建立连接。引导自己的注意力并集中到儿子身上,倾听他的心声、关注他的种种行为,在接下来的行动中你才会有更多准备。

在这个层次上,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需要担心,也没有需要当机立断的问题。恢复沟通是重中之重。

第二层

假设,随着沟通深入,父母与儿子间拥有了对话的可能性。你不妨明确地对你的儿子说出他的挣扎你都看在眼里:“看起来,你很难向你的朋友展示真实的自己。”不要用指责或批评的语气表达你对他的观察——那只会让男孩关上心门,退避三舍——而应当用惺惺相惜、充满共情的方式表达出你的关心。某种程度上说,父母向儿子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能够帮助他缓解尴尬,还能缓解亲子互动中长辈对晚辈训话的那种压迫感。本着保证、尊重和关心的精神而提供的干预措施最有效,尤其对那些已经充满羞愧感和无力感的男孩来说更是如此。

如果干预取得了一些成效,并能让男孩承认自身存在的问题,那么这个时候父母、老师或教练就来到了一个决策点:他们必须做出决定,这种情况下,是否需要采取一些行动来重塑男孩的环境。例如,转到新学校、加入新团队,或者可能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如果环境已经明显让这个男孩不堪重负,那么此时此刻,唯一真正拥有改变环境的权力的人就只有男孩的父母,只有他们才能让这个男孩有机会把握住自己的人生。但如果男孩只是觉得很难适应,而不愿放弃这件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事情,成年人则只需提供支持,和他共同头脑风暴一番,帮助他另谋出路。

上述两种情况中,只要向某人坦诚了自己内心挣扎的真实本质,这个男孩自身就已经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变。再次重申,意识到这是一场持久战才是关键,最终做出改变的只能是男孩自己。他可以定期审视自己,为自己的成功欢喜,也可以接受进一步的指导和鼓励,但不必对某个所谓的监管者负责。理想情况下,他的目标是为了他自己而改变,而不仅仅是为了让爸爸和妈妈满意。

第三层

对有些男孩来说,他们与朋辈群体间的依附关系来得特别强烈。忠诚是兄弟会的核心价值观,它建立在接纳、兴奋和恐惧共同构建出的诱人基础之上。当一个男孩的其他人际关系不太稳定时,他还可以指望他的兄弟们支持他。他的朋友们看上去仿佛无可替代。很多男孩被成年人疏远,而只得依附于朋辈群体,他们会因为不愿失去自己拥有的东西而感到绝望。通常情况下,他们的经历包括两个方面:在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中遭受创伤性损耗(5),以及情感失联,这使得他们更加担心失去现有的东西,不愿意冒任何风险。

绝望中,这些男孩被卷入兄弟会的规范中无法自拔。拥有关心自己的成年人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得不到这类成年人的内在支持和道德发声,他们就只有让自己在群体思维定势中麻醉,天天窝在兄弟会里看《动物屋》。酒精和其他能够影响思维的物质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保持混沌、保持野性成了他们的终极目标,对那些自身道德准则已经摇摇欲坠的男孩来说,这样做只会令问题更加恶化。

在发展心理学家间存在着一种拉锯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争论:如果一个男孩错失了能够培养他开启这种能力的人际关系,又怎么能指望他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自我调节能力呢?更严重的是,一个男孩在什么情况下会被认为失去本心?神经科学家带来了好消息:男孩永远不会无法连接。神经科学家在解读大脑对人际关系新体验的反应方面取得的进展,也令该观点得到了进一步证实。无论男孩身上发生的事情多么让人绝望,但只要有一个与他有类似经历的人出现,情况就会发生翻转。改变,几乎总是伴随着一个成年人的介入,他会在这个男孩孤独又迷茫的时候,克服重重阻碍来到他的身边。尽管这个男孩的早期经历在他身上形成了非常强大的种种固定思维模式,但只要改变环境,这种种思维模式也会随之改变。

当父母或老师试图挽救在兄弟会中迷失自我的男孩时,这无异于一场挑战。身为父母,不仅要与所谓的“忠诚”发生冲突,和醉酒的**相抗衡,还会在取得儿子信任前遭遇种种下意识的壁垒。在我的私人诊所中,就常常遇到这样的男孩。每当我试图和他们加深彼此的沟通时,以往那艰难、失望的经历会让他们的狡猾瞬间被激发,不再信任我。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面对坎坷,学会了坚持。最终,男孩的本性会起作用,更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打破僵局,而不是继续保持疏离的状态。那些关心他的人,特别是那些能够不用教训的口气说话,或能听取男孩的观点而非固执己见的人,是那么的不可多得,让人无法抗拒。

对于那些特别迷惘、长期回避问题的男孩来说,减少他们在麻烦问题上的选择会有帮助。比如,安排家人一起共度“家庭时光”,是处理男孩反依赖性的一个好办法。比方说,妈妈可以来到儿子的房门口,让他来安排时间,即使这意味着他只会安静地蜷缩在那里,以考验父母的决心。妈妈们和爸爸们能做的就是,把他的沉默当成解释的机会,告诉儿子他们只是想和他聊聊,希望他能越来越好,并为他们之间的隔阂变深而感到抱歉。“和你在一起是我的首要任务,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站在你这边。在我面前你不需要伪装,甚至不用刻意取悦我。我的全部追求就是希望看到你能做你自己。”要知道信任可是很脆弱的,对父母而言,展示出他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来恢复和儿子的关系,这一点很重要。

身体信号非常重要。举例来说,当男孩为了自我保护而蜷缩成一团时,你可以试着靠近他一点。给你的儿子一些空间,但也不要接受他为自己划定的严格的边界。碰碰他的脚趾,或闹着玩似地扔扔枕头都可以。父母很难不把男孩的拒绝往心里去,但我一直指导许多父母,要记住,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是在对儿子试探,同样的,男孩在信任父母过程中会更为机警。

尽管男孩对于是否要和家人共度特别时光没有发言权,但对他而言,在特别时光里发生的事情可以施加影响,这才是关键。为了传达正确的信息,你必须按照他提出的条件与他见面。通常,当父母愿意安静地坐着,或者愿意和他们的儿子一起完成一些看似无意义的活动时,总会有些小事发生,并成为令相处时光变得更加明朗的分水岭。我教导父母们,在男孩变得更加开放之前,要做好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尝试的准备。帮助他找到一些他可能感兴趣、也愿意和人交流的事务,令他能够沉浸其中;他关心什么,你就也关心什么。假如身陷泥潭的男孩想要自我救赎时,明确地告诉他——你已经安排好了时间,“就是想跟你聊聊”。

奉献精神和远见卓识绝对是赢回男孩的法宝。做父母的就算用尽所有办法,比如,保持耐心和自信,到孩子熟悉的场合与他会面;再比如,别把男孩的拒绝当作是在针对自己。没事多给自己打打气,这样当孩子拒绝你的时候也不会觉得太突然,也别总觉得未来一片灰暗,心怀希望非常重要。就算看到孩子态度不好、行为失当,父母总忍不住想责备他,也必须同时把男孩的善良和承诺牢记在心。只有当你看到儿子因为成功而兴奋时,才会明白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1) 失范(anomie)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指在现代化过程中,因传统价值和传统社会规范遭到削弱、破坏乃至瓦解,所导致的社会成员心理上的无序状态。

(2) 兄弟会(Brotherhood),是存在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一种社团组织,入会采取自愿的原则,入会的门槛要以交会费为前提,也曾以讨论学术为主题,而今演变成一种扩张人脉的途径。

(3) 单性别学校(single-sex school),学校只接收男生或女生作为学生,或同一学校内男女生分开上课。无论是上课还是参加活动,都比在混合学校中更加放松和投入,各方面的才华和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展示。

(4) 学校包括幼儿园和1—8年级。

(5) 创伤性损耗(traumatic losses),创伤性损耗是心理损耗与生理损耗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