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紧那条纽带

同女孩分手是验证友谊的一个契机。这个时候,男孩会在自己信任的一段友谊中分享自己分手后的感受和反应,惺惺相惜的朋辈流露出同情和理解,被分手的男孩便能从中感受到安慰。奈奥比·韦发现,男孩非常清楚友谊对于他们的重要性。正如一位年轻人向她解释的那样:“你拥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就意味着,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和他一起商量。你懂的,如果你把所有的事情都闷在自己的心里,人是会发疯的。试着把心里话说出来,不管和谁,聊聊吧。”

男孩之间的友谊会打造重要的生活技能。当有人站在你的身后给予你支持时,你便会感受到个中区别。应对全新挑战时,朋辈间的互动能够缓解你的焦虑;遭受挫折坎坷时,朋辈间的互动能够增强你的自尊。这些都会成为滋养你一生的经验。正如布雷特和麦凯斯在他们的博客《男子气概的艺术》中所写的那样:“朋友就是那些你可以在紧要关头依靠的人。即使全世界都与你为敌,他们也会站在你这边。”

在另一项研究中,赵美心博士对青春期男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而后还对他们进行了采访。她的观察证实,一个男孩找到一个能够令他“做自己”的朋友有多么重要。赵美心试图分辨出,究竟什么样的男孩更能抵抗男子气概带来的压力。通过研究她发现,在向规范低头这件事上,有些男孩即使觉得自己被贬低了或被误解了,也会进行更彻底的妥协,有些男孩则敢于触碰规范的红线。是否拥有一个了解并能接纳自己的“真朋友”,哪怕这样的朋友只有一个,也会成为将男孩与群体区别开来的原因。赵美心写道:“在人际交往中,那些感觉到自己被了解和被认可的男孩似乎更具备抵制他人揣测的力量,甚至有助于他们得以保留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赵美心曾经见过这样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因为无法成长为更有“男性气概”的样子而令父母倍感沮丧。尽管面对灰心的家庭和失望的学校时这个孩子压力重重,但他仍然可以坦然面对就是因为他有一个能够接纳他的朋友。在接受赵美心的采访时,他解释道:

在我13岁的时候,我结识了他,直到现在他都是我最亲密的朋友,他真的帮助我变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举个例子,是他令我意识到原来我的妈妈为我做了那么多……如果没有他的提醒我绝对意识不到……直到他对我一一指出,我才明白,就如同‘嘿,是的,这样是不对的’。然后我俩异口同声地说‘嘿,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干脆做自己呢?’

奈奥比·韦认为:男孩之间的友谊尤其重要,只有拥有友谊,男孩才能拥有对抗“男孩规范”的力量。一个叫乔治的男孩解释说:“和最好的朋友在一起,我不必只说些别人爱听的话,也无须遮遮掩掩,我不必戴着假面具,只说一些他们想听的话……这么说好像也不确切,就像是,哦,对了:如果不是和好友在一起,我就不得不言不由衷,只能跟着别人的思路走。”在她和她的研究团队展开的一系列采访中,男孩描述了他们彼此之间的亲密和关心所能达到的程度:

我和我最好的朋友亲密无间……就是这样……拥有这种感情,你才会明白它的厚重,它是如此深沉,和你如影相随,这真是让人匪夷所思……我想,在生活中,有时两个人真的是心有灵犀,真的能够彼此不离不弃、荣辱与共,能够相亲相爱。感情就这样发生了。这是人类的原始本能。

他们曾表示,如果没有朋友,他们没准儿早就“发疯了”,或者早就“迁怒于某人了”。根据研究,奈奥比·韦得出结论:男孩可以和女孩一样拥有亲密的友谊,而且在情感上,也完全能够协调好彼此的节奏。

男性拥有友谊的历史不长,在这段历史中,麦凯斯回溯了它的演变:古希腊时代呈现的是英勇的友谊,那个时代孕育出了柏拉图式朋友的理想模式;到了19世纪的美国,热情的关系和深厚的感情开始变得普遍(亚伯拉罕·林肯和西奥多·罗斯福都在他们成年后,公开表示对亲密友谊的支持);步入20世纪,亲密的友谊更是演变成正常社交,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如今,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男性组织,比如军队、运动团体、消防队和警察部队,大多数男性与其他男性在一起时,还是会感到束手束脚。对同性恋的担忧似乎是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世纪之交到来前,男性其实本来能够较为自由地表达对彼此的情感,也不怕被贴标签。但是,由于同性恋关系被认为是歪门邪道,尤其是被一些心理学家盖棺定论后,男人们在相处时开始变得更加畏首畏尾。

最近,一个15岁的男孩肯尼告诉我:他所在年级的其他男孩散布谣言,说他和另一个男孩是“同性恋”。他被这谣言弄得心烦意乱又茫然无助。这是他头一次经历这种来自朋辈监督的威胁。这不禁让他思考,“难道是我有什么问题吗?”他开始自我觉醒,同时开始在意自己对其他男孩知无不言的程度。马里兰州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心理学家格雷戈里·雷恩准确地描述出了他所面临的困境:“在一个竞争环境中,爱和其他种种亲密关系都是很难维系的。因为保持亲密关系需要展示你自己的弱点、承认自身的问题,这可太不‘男人’了。”

虽然时代不停在变,但变化的方向并不明朗。互联网时代,多种多样的性别形象和仿佛无孔不入的同性恋解放运动扭转了时代的文化态度。英国温彻斯特大学的社会学家埃里克·安德森问道:“当我们的同性恋文化式微时,男子气概那惯常的、保守的、正统的观点究竟遭受了什么样的洗礼?”通过对美国和英国青年男性展开研究,他给出了如下建议:“兼容并包的男子气概”能够令男性以“曾经与同性恋有关的方式行事”,这对他们的异性恋身份威胁更小。

但奈奥比·韦认为,同性恋解放没准儿反而对男孩施加了更大的压力,逼着他们明确自己的异性恋身份。在她看来:“同性恋解放很可能会激发异性恋男性以最老套的方式,更强烈地坚持自己的男子气概。”传统的男子气概被一种新的生机勃勃的文化所强化,什么是“时髦的”,什么是“过时的”,变得更加泾渭分明。

不论这些文化变换以何种方式上演,年轻男性的友谊都将受到影响,男孩的整体幸福感也会打折。在当前这个大环境下,男孩情感交流的缺失最终会导致不利后果。奈奥比·韦提出了经典术语——失范(1),它指的是一种异化疏离又不具意义的状态,这种状态通常是由社会压迫造成的。奈奥比·韦发现,这种沮丧而倦怠的状态多见于青春期晚期的男孩,而“失范”一词正是对这种状态的恰当描述。失去好朋友往往是痛苦的,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就像这个男孩对奈奥比·韦解释的那样:

我失去了当初的朋友……那是我唯一信任的人,我们曾是那么的无话不谈。每当我失落沮丧,他总能让我重新振作起来。我对他也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我会感到如此孤单,甚至常常心灰意冷。因为我失去了可以倾吐心声的对象,甚至连个网友都没有,心里的秘密无处宣泄,对我而言,没人能够帮我解决问题……我想我是永远无法找回过去的状态了,你明白吧。我认为,如果你曾拥有过一个真正的朋友,却又不幸失去了他,你恐怕就再也无法找到一个和他一样的人了。

一个令人胆寒的变化可能正是归因于他所提到的那种孤独和失落:男孩的自杀率已经飙升至女孩的4倍。这个变化多发于年龄较大的青春期男孩。奈奥比·韦可不认为这是什么巧合:“当需求亲密关系和情感支持与作为一个男人必须具备男子气概这两件事互为对立时,这个时候的文化氛围只会让男孩在青春期后期遭受到这种对立所带来的深深的疏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