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主张“慈悲”

释迦牟尼通过亲身体验,最终领悟到“人类无法战胜压力”。

所以,他主张坐禅,用以激活血清素能神经,也就是等待压力的消失。

释迦牟尼还主张慈悲。慈悲是由梵文“maitrii”(慈)和“karuNaa”(悲)组成。

maitrii是“友情”之意,但不是对特定某人,而是对所有人表示友情。

karuNaa直译的意思是“对人生痛苦的呻吟”,那为什么要译成“悲”?因为了解了自己的苦,方能了解他人的苦,才会拥有治愈他人之苦、救济他人的想法。

对众人平等的友情、共苦而产生的治愈对方的想法。慈悲就是这个意思。

释迦牟尼主张“慈悲”,其实就是指激活同感脑带来的治愈。

要超越“不被他人认可的压力”这种痛苦,最重要的就是如实地看待现实。

何谓“如实看待”?

去除自我、他人,只看待事实。去掉“我是为他好”“我本来好心好意的”等想法。

只有去除了自我,才会对别人的立场、心理产生同感。因为真正的同感不存在自我和他人,是大家共有的、相同的感情。

正如释迦牟尼所说的“众生平等”“和他人同苦”,都是去除了自我和他人后的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