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三种泪

人类的眼泪其实不是只有一种,而是三种。

第一种,基础分泌的眼泪。

主要起到保护、滋润眼睛的作用。例如,长时间对着电脑,还有空调的长时间使用等原因导致的干眼症,就是因为这种基础分泌的眼泪不足造成的。

第二种,反射性的眼泪。

这种眼泪可以洗去进入眼内的异物,例如,有灰尘进入眼睛、切大蒜等。

第三种,动情之泪。

这种眼泪只有人类拥有,具有抗压的能力。当人感到悲伤、感动时,就会流这种动情之泪。

当孩子跌倒时,流的眼泪是对疼痛的一种反应。很多人以为这是反射性的眼泪,其实这属于动情之泪。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人类在成长过程中是怎样流泪的,再来理解这个问题。

人类虽说是啼哭着出生的,但新生儿并不会流眼泪。而是等到1岁左右的时候,才会流眼泪。

人类第一次流眼泪来自身体性压力。例如,渴了、饿了、尿不湿湿了等,任何“不快=压力”时,都会哭泣。

在婴儿时期,哭就能消解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流泪有了另一个目的—让父母和周围的人知道自己的压力,以及帮助处理压力。

当我们还处于婴儿时期,哭泣只是对压力的一种反应,但是,哭了就有水喝,哭了就有奶喝,等等,在这样反复刺激下,我们学习到了只要哭就能消除不快,消除压力。

事实上,孩子就是为了让父母帮自己消解压力而哭。

这就意味着,眼泪不仅是为了缓解不适而流,也是告诉父母:“快来帮我处理一下不适!”

还没掌握语言的孩子是把“压力哭泣”当作亲子间的“非语言**流”的工具。

但是,这种压力哭泣随着成长就被抑制了。

“你已经长大了,因为这点儿小事就不要哭了”“男子汉了,哭就不好了”“你都是大姐姐了,要忍住,哭起来好丢人”……

当父母和周围的大人都这样说时,孩子就知道靠哭这种交流工具已经没有用了。

于是,孩子开始学着用语言告诉大家自己的心情和情况。

从脑科学上看,这是因为小脑发达了。而小脑是和运动有关的脑,换句话说,是小脑抑制了哭这一运动。

但是,不再因为压力哭泣的孩子,在青年时期开始流新的眼泪。

例如,当自尊心受伤时、输掉比赛时,流下的是不甘心的泪;还有,当无法忍受和喜欢的人分开时,流下的是悲伤的泪。

孩子的眼泪是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压力,是感情的真情流露,因而在处理悲伤、悔恨、痛苦等感情时会流下的眼泪。

只是,悲伤的泪和不甘心的泪在成年后便很少在他人面前流了。成年后,流下的大多是感动的泪。

处在婴儿时期的孩子不会有感动的泪,也叫大人的泪。

因为这种眼泪是建立在对他人产生同感的基础上的。

例如,看电视剧、电影时受感动流下的眼泪,看奥运会被运动员的情绪感染而流下的眼泪,这都是自己感受到了对方的喜悦或者悲伤而流出的眼泪。

而孩子因为经验还少,不会产生“同感”,所以不会流这种眼泪。

在前文中讲过,脑中和“同感”有关的是“同感脑”—“内侧前运动区”。通过测定脑的血流量便可知道,当流感动之泪时,内侧前运动区的血流便会增加。

孩子在通过体验儿时的各种眼泪,锻炼内侧前运动区后,便会成长为有同感之泪的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