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信、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正如上一章我们所提到的,从父母口中说出的最有价值的四个字是“你能做到!”。社会当然无法出声表达,但它们同样可以传递信息。在当今时代,我们的社会已经选择不去向每个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他(或她)“能做到”。与之相反,每过一年,我们似乎就会找到新方式让孩子知道,生活是充满风险和苦难的,没有我们持之以恒的帮助和提醒,他们就无法应对。
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我当然理解想到孩子受到伤害可能带来的巨大恐慌。但我们对孩子的外在保护已经深入到他们的日常活动层面,不禁让人怀疑我们是不是实际上在把他们训练成“胆小鬼”。就为今后的生活做准备而言,这完全不是保护他们的最佳方式。到了2007年,美国几乎所有游乐场里的攀登架都被拆除了,躲球游戏则成为学校明令禁止的体育项目,还有(似乎是为了证明每一种愚蠢的狂热总会不断突破新的边界),科罗拉多州的一所学校禁止在课间休息时玩“捉人”游戏。警告孩子不要在交通繁忙处玩耍是一回事,对一些顶多算是调皮的行为完全禁止则是另一回事。(即使对这些调皮行为认真看待,我们就真的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回避从远足到坐飞机所有这些小概率危险事件吗?)关于如何应对生活,这样的禁令会向孩子们传递出一种什么样的讯息?
把孩子看作病态的,这也是在传递一种负面讯息。近些年被诊断有“学习障碍”的孩子的数量逐渐增多,这种带有贬义和误导性质的标签,对孩子如何被看待、对待和治疗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孩子之所以被贴上这样的标签,主要是因为他们表现出情绪上的不安,在一个对孩子没有太多保护意识的文化环境里,这种情况通常被当作普通纪律问题来处理。“障碍”这个标签本身可能会变成一种自我实现,因为孩子们能很敏锐地意识到别人如何评价他们,他们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别人如何看待他们的基础之上。我们把这个标签贴到更大比例的人口身上(特别是男孩),表明一种倾向在变得越来越普遍:把孩子看作脆弱无能的,他们需要持续的保护,以免接受日常生活中原本普通的挑战。
我们的社会应该尽最大努力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拥有人们所能赋予他们的尽可能多的有利条件,包括真正有帮助的医疗和心理辅导服务,这本身是没问题的。但是孩子的天性、健康、经济状况、家庭背景以及其他条件总是会有局限性,是不为我们所控制的(当然我们的控制也难免存在不完美之处)。事实上,孩子们会在挑战中茁壮成长,并通过适度的冒险,学会以一种有能力、自信的方式来应对这个世界。我听过的最好的养育小窍门来自玛利亚·雪佛(Maria Shriver)。她对一个媒体秀评论道,她会建议孩子“每天做一件让自己感到害怕的事情”(我相信她指的是很安全,但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关键不在于让孩子经历一些不必要的可怕事件,而是教会他们自信地应对未来人生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状况。
最重要的是,孩子们一定不能养成因害怕自己不能应对困难而回避的习惯。对任何目标的追逐都必然会遇到一些艰难时刻。好消息是,每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困难。只要孩子还能用大脑思考,他就不是完全的或永久的“障碍”。无论遇到什么情形,总有一些有用和可以带来自我实现的事情,是孩子可以学着去做的。要鼓励孩子努力扩大他们的学习范围,加强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学得更多。如果把一个任务想象得太过困难,会限制孩子潜能的发挥,并让他感到沮丧。
如果一个社会总是想着“在当今这个世界,做个孩子是多么难”或“一个孩子如果没有一定的关键优势,生活会多么艰难”,那就无法解决所谓的青少年问题。来自积极青年发展研究的好消息是:我们知道,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孩子都能生存下来,并且茁壮成长。那些最可能茁壮成长的孩子,会朝着积极的目标前进,而不会让困难阻挡他们的步伐。这些是有目标感的孩子,他们发现好的进攻就是最佳的防守,以帮助他们抵抗来自周遭世界的认为他们“无法做到”的态度。对于大人来说,我们不应对发现的情况放任不管,必须要时刻检视我们的社会是如何对待孩子的,确保我们督促孩子去做的一些事情,表明了我们对他们能力的坚定信心,以及对他们取得成功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