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超越急功近利的文化

大人们这么做常常是因为担忧而想出的权宜之计,以帮助年轻人在当今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提前有所准备。但这种立场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不值得依赖的,因为它与人生发展阶段的自然规律不相符,再者因为它本身没有任何长期稳定的信念。这是一种怯懦而悲观的立场,既不能激发年轻人全心地投入,又不能让他们保持持久的忠诚……

年轻人寻找通往目标之路的最大障碍,是他们对渗透在文化讯息中的急功近利的接纳。颂扬“迅速见效”和“显耀成就”的流行文化,取代了诸如反思和内省这样的传统美德,后者曾一度被当作人类发展和教育的道德基本准则。借助电脑和电视的普及(在工业社会中,几乎每个孩子都可以接触到),大众传媒向大众传播着令人羡慕的人们迅速获得名利的故事。当今最常见的电视节目形式是竞赛,参加节目的普通年轻人在几分钟、几天,或者最多几周内就一跃成名,获得财富。对“快速获得物质上的成功”的诉求被当前经济环境放大,导致一些人拥有无比的财富,一些人要面临激烈的全球化竞争,而还有很多人则笼罩在贫困的阴影之下。

混合着寻求地位、物质欲、不安全感、自我推销以及简单肤浅的价值观,当今文化媒介正在驱使年轻人以牺牲长远抱负为代价,追逐短期的成功。一个可悲的讽刺是,对于当今很多年轻人来说,对短期目标坚持的时间太短了(因为他们无法坚持),甚至都不足以支撑到获得他们所期望的物质结果。大众传媒展示的获取财富和快乐的捷径,只不过是好莱坞式的幻想罢了。生活中的任何成功,从世俗意义的到精神层面的,都需要持续的努力。持续时间更长久且让人感到更满足的成功,需要对努力背后的目标有更深入的反思。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人生中开启这种反思比较适合的时期是青春期,在这一阶段,年轻人开始选择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青春是充满理想主义的时期——或者说至少应该如此。在这之后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掌控一个人的梦想,使其顺应这个世界上无法回避的各种限制。如果人生不是以充满理想主义的抱负作为开始,那很可能就会步入荒芜。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其他对人类发展的密切观察者都认同这一点。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年前曾这样描述:“他们充满希望,对生活充满期待,他们品格高尚,他们选择去做崇高的事情,而非出于私利考虑的事情,这就是年轻人的特点。”

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竞争的世界里,年轻人的理想主义正在让位于一心只想获得物质回报和财务自由的渴望。研究者对刚步人大学的大学生们的信仰和目标进行了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两种形成鲜明对比的价值观(“发展有意义的人生哲学观”和“实现财务自由”)的重要性出现了变化。在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有意义的生活哲学观”居于价值观的首位,被80%以上的大学新生认为是“必不可少的”或“非常重要的”,而“实现财务自由”则被远远甩在后面,排在大概第五或第六的位置,仅有不到45%的大学新生认为它是“非常重要的”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目标”。从那之后,这两种价值观就基本上对调了位置,“实现财务自由”现在排到了首位(74.1%的人认同此项),而“发展有意义的人生哲学观”现在则排到了第六位,仅有42.1%的人支持此项。14

这个排序的变化并非凭空发生的。我们主流的媒体不断强调物质成功的**力,特别是那种“快餐式”的成功。再有就是近些年来,成年人们不断地跟年轻人讲(尽管是出于好意),要他们跳出原本的理想主义,学会更关注物质上的收益。成年人们这么做常常是因为担忧而想出的权宜之计,以帮助年轻人在当今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提前有所准备。但这种立场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不值得依赖的,因为它与人生发展阶段的自然规律不相符,再者因为它本身没有任何长期稳定的信念。这是一种怯懦而悲观的立场,既不能激发年轻人全心地投入,又不能让他们保持持久的忠诚。

我的用意并非贬低人们在青年时期或人生其他阶段对物质的追求,所有人都需要,也应当享有一定的物质财产。至于金钱,它无疑是实现很多人生目标的关键。帮助年轻人学会如何以务实的方式追求他们的梦想,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教他们学会管理在自己所选择道路上的财务需求。但是,孩子们也必须明白,金钱是达成目标的一种手段,希望是一种崇高的手段,而不是目标本身。至于说金钱本身的魅力,这不过是一种极大的自我吹嘘,只会把年轻人引向荒芜之径。前面提到的“快餐式”心理,只会让人生方向变得更加渺茫。至于说取得成功并不需要努力和多年的准备这样的说法,其实是暗示只要一个人运气好,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快速获得他想要的东西,比如名声和物质财富,这些就足以代表真正的成功。我反对这种说法的原因是,真正的成功需要比名利更为深层的一种意义感。脱离了终极关切,物质成功的累积便不能服务于更远大的目标,那在一开始带来的自我满足消退之后,它只能成为治疗让人备感沮丧的空虚感的一个药方。

当今主流的文化信息让很多年轻人相信要竭尽全力(有时候是近乎疯狂的)去努力追求成就,但却无法帮助年轻人去发现他们付出努力背后更深层的目标。这些信息,让艰辛得来的成就与终极关切无关,即便是再优秀的表现也给孩子带不来什么个人意义。再有就是,在我们和很多年轻人的对话中,我们都没和他们讨论最根本的问题,这就好像是在他们快速前行时阻碍了他们的步伐。在我们低头向前冲时——也包括他们,我们不仅无法感知“什么是值得奋斗的”,我们还耗尽了年轻人能够获得持久动力的主要源泉。

短期目标,如完成一个家庭作业、取得好成绩、被选拔为队员、找舞伴参加舞会,每天都会来了又去。就适应当下情况而言,它们可能是必要的,并且年轻人可以在追求这些短期目标过程中学到一些重要技能。但是,这些短期目标并不能决定未来的日程。急功近利的思维不能帮助年轻人确定一个他渴望的自我认同(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无法带来一个让人可以投身于其中的备受鼓舞的目标(我的人生想要达成什么样的成就)。短期目标可以让人跨越当下(当然,在一些时候是必要的),但无法产生那种让人有持久满足的前进动力。

我们的文化之所以会注重急功近利,无疑是源于,或者至少是因此而被强化,我们面对急速发展的全球经济所产生的不安全感。我们担心自己和我们的孩子能否在应对寻求住所、教育、医疗等基本需求方面所面对的竞争。在一些人正在前面抢我们饭碗时,我们怎能允许自己被这些宏观问题(“为什么”问题是最宏观的问题)分心呢?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我们努力用务实的方式保护年轻人,但结果却是使得他们应对复杂世界的准备更显不足。因焦虑而想出来的短期策略,是无法孕育想象力和勇气的,而这两者正是高度动态的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只有把眼光放长远,以充满活力的目标驱动,才能建立和培养未来所需的各项技能。

没有去问一些终极问题,我们一直以来都把年轻人的注意力导向到一些短期问题上,如竞争、自我推销、地位和物质回报等。我们可能认为关注这些东西是最符合他们利益的,但到了最后,我们总是会发现,全部关注放在这些东西上,只会徒增年轻人的矛盾心理、疏离感和愤世嫉俗。然而,我们总是试图把自己的关注和目标强加给他们,而不是鼓励年轻人去追求能激励和鼓舞他们的兴趣。我们对他们对意义的追求(他们试图去回答的那些“大问题”)置若罔闻,反而要把他们拉回到我们担心的问题上,这是一种完全无效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