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谁在茁壮成长,谁又未走上人生正轨

疏离者是指那些在我们调查和访谈中没有陈述任何目标的人。空想者表达出了关于他们想要实现的目标的想法,但他们很少或几乎不会采取积极的行动在现实中去尝试他们的任何想法 。浅尝辄止者是指那些已经参与了一些至少看上去带有潜在目标感的活动,但是他们对这些活动」超越于当下」的意义几乎没有什么意识。目标明确者,是指那些已经找到了有意义的事情,并且愿意为此献身的年轻人,他们对这件事的兴趣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并且能够清晰地表达出他们想要努力达成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为什么……

在当今多样化的世界里,年轻人被明确地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各自以不同的步伐沿着属于他们自身的独特发展轨道前行。一些有着卓越技能和决心的年轻人,正在一条已知的轨道上向着光明的方向疾驰。其他年轻人则在试探性地沿着连他们自己都无法预知的轨道缓步前行。他们经常搞不清楚自己该继续前行还是后退,他们可能会一直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也可能不会。还有一些人似乎“满足”于几乎是保持原地不动的状态,不担心他们是否处在任何发展轨道上,当然,“满足”这个词可能还不足以表达出他们的冷漠。此外,还有一群深陷麻烦的年轻人,一头栽向自毁的歧途,或者对他人施以暴力。为了帮助孩子们成为更有目标感的人,了解一下到目前为止他们在生活中走在何种方向上,是有帮助的。

上述这些不同的群体往往都倾向于社交独立,相互间鲜有来往。他们呈现出的关于生活和志向的风格和态度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用“当今的年轻人”来统称他们,是有误导和不准确的。在此必须向大家说明一点:事实上,年轻人普遍需要从长辈这里获得的关注和指导,要比他们现在所得到的还要多。我这里所指并不是像众所周知的“直升机式父母”(美国媒体用来形容对孩子过于担忧和过于溺爱的父母,他们无时无刻不盘旋在孩子的周围)那样事无巨细的管理,而是指更为深入却更少干预的一种引导,我在第6章中会详细阐述。

在这一章中,我先提一下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过去7年里一直开展的关于年轻人发展的一系列研究,其目的是为描述这些不同的群体以及他们所持有的态度。这些研究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数据收集自美国五个不同的社区:一个东海岸城市市中心社区,一个西海岸富裕的郊区,一个南部的小镇,以及中部农业区的两个城市。

从2003年开始,我们对超过1200名年龄在12 ~ 26岁的年轻人开展了调查,并对其中近1/4的人进行了更深入的访谈。我们在调查中首先会问年轻人,他们是否找到了人生目标、在哪里找到的,以及是通过什么方式找到的。接下来会就这些问题开展更深入的探讨,问这个年轻人“为什么他所陈述的事情或目标是有意义的”“他现在及未来想要在生活中达成的目标是什么”,以及“迄今为止他做了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关于我们对年轻人目标的调查问卷,请参阅本书后面的附录)。

在这一章中,以我们在2006年做的初步研究为基础,我将勾勒出当今的年轻人是如何找到或没有找到他们的人生目标。我相信,所勾勒出的图景是让人感到不安的(存在一些极端例外的情况),但这还不是全部。我们的研究还无法触及那些深受困扰和给自己及他人带来伤害的年轻人的心理和感受层面。一个原因是,这样的年轻人通常是不会报名来参加我们这样的研究的。当然,我们的研究始终都是自愿参与的。再有就是,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是为了逐步引导出积极的情绪——年轻人的希望和志向,什么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以及为什么,以及他们发现什么能给他们带来鼓舞和激励。就我们的研究方法而言,它并不能很好地捕捉那些作出暴力行为的人所具有的更为阴暗和愤怒的情绪。我完全无法确信,如果一个内心充满愤恨的人“闯入”我们的访谈,我们能否通过我们的问题侦测出那个孩子内心被隐藏的危险因素。

任何关于年轻人目标的真实完整的描述,包括对目标缺失的描述,都需要将年轻人正常、非正常,甚至是反社会的行为考虑进去,它们可能在表面上呈现出与目标相类似的品质。因此,除了我们的研究之外,我还会引用两份材料:一份是英国政府官方出具的关于2005年发生在伦敦的自杀性爆炸事件的报告;另一份是关于1999年在美国利特尔顿市科伦拜中学发生的校园枪击事件的深度报道。这两个案例所提供的信息足以让我们看出,对于那些想要作出毁灭行为的年轻人来说,目标或缺乏目标所能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