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考虑与更大的益处

不幸的是,如今只有少数的年轻人在为成人生活做着准备,这种准备包括自我的评价,以及可以带来一种“召唤”感的目标性意图。要找到这种“召唤”感(正如我们在第4章中要看到的),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对自己的能力有切实的认知;(2)想要了解这些能力可以如何服务于这一世界某方面的需要;(3)能从用这种方式发挥个人能力中体会快乐。这三条原则适用于任何一种职业。

但是现今的很多年轻人还远远不能将“自我认知”和“带有目标感的服务需要”两者整合起来。很多人还都只是处在漂泊的状态中,也有一些人抓住了一个带有浪漫幻想色彩的职业,但并不清楚该为此职业追求具体做些什么,也不知道周围有哪些人可以在此过程中帮助自己。很多年轻人怀抱着非常不切实际的野心,跟他们的实际能力根本不沾边。例如一个资质平平的高中体育生,梦想成为迈克尔·乔丹;业余的电影迷,幻想会成为下一个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一个高中校刊记者,认为自己可以当上一个大型电视网的主持人。当然,今天的个别年轻人确实很有天赋,充满**,也有决心去从事这些“名人”类型的职业,但大多数人必须不断跟现实作斗争,现实就是——他们并不适合这一职业。

问题的根源是,当年轻人考虑未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时,只是考虑到职业表层的一些特征:这份工作能给他们带来什么、看上去能不能抓住他们的兴趣、获得名声与财富的可能性,而没有考虑到他们想要努力达成什么,以及他们如何将自己的特殊才能应用到自我之外的世界上。

成功的人会专注在他们想要完成的事情上,并且努力在一些他们知道自己有能力去做的事情上取得成功,鉴于此,他们知道自己会从这份工作中寻找到快乐和意义。对于一个刚刚开始迈上职业发展道路的年轻人来说,“目标”是获得这一至关重要态度的关键。但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在何处向我们的学生们介绍过这一重要概念呢?我们在什么时候花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们把他们的能力、兴趣和特定的职业选择(或者用经济学术语来说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做过匹配呢?太多的年轻人在面对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时都处于任由自己瞎摸索的状态。这些重大问题包括:“我的召唤是什么?”“我必须为世界贡献什么?”“我来这里是为了什么?”似乎我们总在回避这些问题,不愿面对它们,无论就我们自身而言还是孩子而言。

年轻人如何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他们身边的成年人又该如何通过提供支持和指导来帮助他们,这些就是本书在余下部分要谈论的话题。我们的研究是为了展示美国各地的年轻人是如何努力应对这些挑战的,一些人成功了,一些人则失败了。我接下来会讨论 “成年人的影响”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所发挥的作用。我还会给出自己的建议,关于如何用“引导孩子去找到真正的人生目标”的方式来养育孩子。

(1) 心流(Mental flow),在心理学中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艺术家在创作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通常在此状态时,不愿被打扰,也称抗拒中断,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强烈的**及充实感。—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