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为什么目标对精彩的人生是如此重要
目标是通过让人超越自我并投入到一系列的活动中,来带给个人满足感的。有目标的人不再思考自身,相反,会专注于手头的工作或问题。当他们激发全部身心力量来寻找一个解决方案时,他们可能发现从未想到自身所具有的力量:未曾尝试的才华、新的技能、储备的未被开发的精力……
在大约200年前,苏格兰的史学家和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曾写道:“一个人没有目标,就像是一艘船没有舵。”近代以来,科学研究和通俗读物也一直在关注目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例如,里克·沃伦的一本书《目标驱动的人生》(The Purpose-Driven Life)就因其观点——我们活在世上的核心任务就是寻找目标——而获得了更多读者的关注。沃伦对于目标的看法源于他的信仰;但他的书产生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信仰的范畴,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目标对个人益处”的洞见。沃伦坚定地指出,目标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活力”和“适应力”。持续的活力源于目标中的信念所带来的激励感;而不断增强的适应力则源于对超越于我们自身的事业的坚定奉献。这种坚定奉献抑制了自毁倾向。
在过去几年间,大脑和行为科学,甚至医学研究,都已开始重点地关注目标,以及与其相关的“意义”“计划性目标”“终极关切”等概念,并开始探究它们在幸福感中所起的作用。多项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感实际上与其幸福感有着全面的联系。例如,神经系统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发现,在人们观察或从事目标性活动时,大脑的特定区域会出现强烈的反应。当行为被认为是为目标所驱动时,位于大脑中掌控社交和道德判断的特定神经元网会被激活。关于老龄化的研究表明,老年时期健康和幸福感的主要预测因素之一,是这个人是否依然有目标感。研究有精神健康问题和身体残疾患者的科研人员已经发现,帮助他们寻找目标感有助于他们克服心理缺陷。这些研究表明,如果我们能培养出参与目标性活动的倾向,它就会发挥重要作用——激励并指导我们中的许多人作出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
在心理学中,关于目的和意义的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有丰富的案例可以支持卡莱尔的说法,即目标的作用就像是使我们在精神上保持方向正确的舵。有趣的是,这些案例可能来自很多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
1946年,心理学家(同时也是大屠杀幸存者)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的里程碑式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出版发行,它对临床心理学和人们对目标作用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纳粹分子谋杀了弗兰克尔的妻子、父母和祖父母,弗兰克尔自己也被关押在集中营中达3年之久。作为集中营的囚犯,他遭受了奴役、折磨和饥饿,经历了极度恶劣的生活困境。他发现,只有他所下定的要让人们了解他所经历的苦难(并要写下他的反思以此启迪他人)的决心,才能使他活下来。
弗兰克尔紧紧抓住他所写的手稿,就像救生筏一样;他在之后出版了这部手稿,并因此获得了极大的赞誉。他观察到那些拥有目标信念体系,比如有信仰或对人类进步持坚定信念的囚犯,比那些只想勉强维持生命的囚犯,有更多可能在集中营的艰苦环境中存活下来。他继而开创了一种叫作“意义疗法”(Logo-therapy)的临床心理学疗法。这种疗法基于一种洞察:“目标”和“意义”能够促进精神健康,作为保护性因素能预防抑郁和许多焦虑性障碍。这在当时是一种激进的想法,因为大多数临床医师都被灌输了弗洛伊德的观点——神经机能病是潜意识的,需要深入的分析来治疗。弗兰克尔是心理学“认知革命”早期先驱者之一。认知革命十分重视推理思维的作用,该思维通过构建基于目标和意义的积极信念体系来建立精神健康。
爱利克·埃里克森则是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出发,认为“目标明确”是我们在成年时期衡量“重要的个人力量”的一个关键标准。他认为,我们早期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在童年时就培养起“一种务实的雄心和目标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社会心理学家卡罗尔·瑞夫和她的同事们曾在文章中指出“目标”“个人成长”“构建关系的技能”“对生活的掌控感”和“自我感觉良好”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性。瑞夫认为,这些元素是幸福感的核心要素,对健康和快乐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新兴的积极心理学表明,在一系列会带来幸福的性格特征列表中,目标感占据着显耀位置。该学科研究的是人类幸福的关键激励因素,也因此常常被称为“幸福学研究”。这一新兴科学领域的根基,是一系列结合心理学与经济学见解的发现,以及揭露出的许多关于幸福的不同寻常的真相。这些发现中有一个有趣的悖论,即最幸福的人极少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努力让自己获得快乐。事实上,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渴望获得的许多东西,似乎与最终的幸福只有很少的关联。例如,富裕与幸福几乎没有什么联系——除非处于真正的贫困,更多的收入可以带来更多的食物、更好的住所以及医疗保健。地位、荣誉和其他以自我为目标的努力实际上不能使人们获得更大的幸福:这些“战利品”带来的情绪愉悦通常都是短暂的,在最初的光芒闪现过后就会渐渐消散。
就幸福而言,重要的是从事一些个人认为具有吸引力、挑战性和有趣的事情,尤其是这件事情对自我之外的世界能作出有价值的贡献。致力于发现自然真理的科学家、致力于创造新形式美的艺术家,当他们处在解决一个让人痛苦的难题的过程中时,往往是感受最幸福的。
对崇高目标的追求,是专注投入的另一种主要情形。崇高的目标可以驱使一个人为世界作出积极的改变。心理学家丹·麦克亚当斯(Dan McAdams)研究了他将其称为“有生产力的人”的成年人,这些人试图让世界作出积极的改变。他们会高度投入到工作中,以及对后代的养育和教导中。他们希望留下遗产,也关心后代的福祉。换句话说,这些人有很强的目标感。麦克亚当斯的研究表明,与其他成年人相比,这些有生产力的成年人更加健康,也更加满足。他们更有可能参与公民活动,与家庭、教会以及政治团体的联系也更为紧密。他们以乐观的眼光看待世界,认为自己是高效率的人。他们往往把失败看作是学习的机会,而不会让失败把他们击倒。他们相信一时的挫折过后会迎来好的结果。这种健康的人生观不仅会带来一种幸福感,还会为个人的成功创造条件。事实上,对那些有杰出成就的人进行的一项重要研究证实,这些人与一般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在做事情时会伴随一种高度的意义感。
最近,我和我的两个学生回顾了发展心理学中与目标有关现象的科学文献,发现有多项研究表明,目标在人的青年时期以及之后的繁荣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关于目标在儿童生活中作用的最新研究,对于父母来说特别有趣。在一个研究项目中,心理学家邦妮·贝纳德表明,一些孩子可以从最严重的创伤和逆境中恢复过来。7贝纳德认为,面对困境能呈现出适应力的孩子有四个主要特征:目标感(超脱当下,看到未来的目标)、自主性、社会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四者中,贝纳德认为目标感是最核心的,因为它为孩子培养其他特质提供了动力。贝纳德的这项研究在当代青年发展领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她关于目标在儿童适应力中作用的研究已被多次引用。
此外还有些研究表明,目标能够帮助年轻人掌控他们的内心生活,包括时不时会在每个年轻人大脑中闪现的自毁冲动。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已证实,每个与年轻人一起待过的人都知道:青春是“**燃烧”的时代(借用著名脑神经研究者罗纳德·达尔[Ronald Dahl]的一句话)。在青春期,神经元容量的突然激增会使青少年的认知和情感系统面临压力。结果是,精力会被一股脑儿地投入到任何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事物上。这就容易让他们走上极端,甚至在一些时候作出危险行为。出于这一原因,青春期对自己和他人来说可能是危险的。青春期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了200%。酒驾是导致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还有其他一些荒谬的事故也在这一清单上居于显耀位置,所有这些都是青春期的大脑冲动和被误导的**所造成的悲惨且毫无意义的后果。
然而,就是这些会带来难以控制情绪和鲁莽行为的神经元生长,却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判断力和推理能力。青春期早期的大脑发育可以拓宽青少年的兴趣范围,并且还能提高他们对这些兴趣的认真程度。例如,青少年确实可以变得像醉酒时想要开快车那样热衷于演奏乐器或编写计算机软件。问题是:青少年会作出何种选择?
正如罗纳德·达尔所指出的:
因此,这些被点燃的**可以通过健康的方式获得释放——服务于更高层次的目标。**感受与生物动力和原始的情感要素一样,植根于同一深层的大脑系统。然而,**还与人类最高层次的努力交织在一起:对想法和理想的**、对美的**、对音乐和艺术的**,还有在体育、商业或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以及对人、活动、物或追求的**,都能带来非同一般的感受。8
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特别是第4章)我们将看到目标明确的年轻人如何完全遵照达尔所建议的方式,将他们的**转化为富有成效的追逐。
目标在顺境中赋予一个人快乐,在逆境中赋予他适应力,这在人的一生中都是适用的。然而,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尤其会受到目标的影响,并且有目标的年轻人(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不仅能回避自毁行为的风险,还能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态度,这种态度能激发人了解世界的渴望。
目标是通过让人超越自我并投入到一系列的活动中,来带给个人满足感的。有目标的人不再思考自身,相反,会专注于手头的工作或问题。当他们激发全部身心力量来寻求一个解决方案时,他们可能发现从未想到自身所具有的力量:未曾尝试的才华、新的技能、储备的未被开发的精力。当他们朝着目标前进时,会感到**不断涌来。他们忘记了日常的担心和苦恼,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忘记了时间,简言之,忘记所有通常由物质世界所构成的心理边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体验到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称之为“心流” (1) 的灵感最高境界。研究结果非常明确,尽管在目标性任务上保持专注会让人耗费精力,但它也会带来深深的满足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矛盾的是,为了目标所付出的艰辛且不会获得感激的努力,很少考虑个人的得失,这比热切地追求幸福更能让人获得幸福。专注自我和自我放纵根本不能作为获得幸福的成功策略。人们最终会感到空虚和愤慨,因为他们无法满足人类最真实也是最深切的渴望:普遍存在的对有意义生活的渴望。此外,专注自我会带来情绪的不稳定性。对目标的执着追求会带来一种情绪的稳定、一种融合积极和稳定的生活。事实上,每个写过心理满足感相关文章的人都把这种积极、上进和情绪稳定的结合作为其关键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