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至上
在现在关于人类发展的流行论调中,人们反复强调的观点是自尊的头等重要性。这个观点直截了当地说就是:如果你不先学会尊重和爱自己,你就不可能尊重、珍惜或爱别人。这种观点贯穿于流行音乐、好莱坞电影、低俗文学和报纸专栏中。在脱口秀节目、非专业的精神分析以及在各种忏悔谈话中,人们都可以听到这种观点。借用近几年上榜的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来说,爱自己是“最伟大的爱”。根据这样那样的表述,爱自己是一个人获得成就感、幸福感和对他人的积极情感的根源。
近些年最流行的一句话当然是“自尊”。在被尤为愚蠢地夸大之后—比如加利福尼亚州一个臭名昭著的委员在致力于提高公民自尊—这个词已经变得声名狼藉。这种概念使用的愚蠢在社会评论中,例如温迪·卡米纳(Wendy Kamine)披露提高自我意识做法的文章中,已被暴露得一览无余。尽管如此,自尊的概念在许多圈子里仍然保持着吸引力,无论是在专业领域还是公众领域。事实上,提升自尊不仅是一个预期的目标,而且是在大多数教育和服务机构中流行的做法。各地的老师、临床医生和指导顾问首先谈论的便是自尊的头等重要性。他们认为缺乏自尊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自尊的提高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希望。许多专业人士认为自尊是智力和品格发展的重要动力。
育儿“技巧”图书中充斥着如何提高儿童自尊的小技巧。许多图书明确声称,自尊是儿童获得最佳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以及必要条件。它们还强调了早期体验对于建立或永久损害孩子们自尊的重要性。当然,这让父母承担了重大责任。任何想要养育健康孩子的父母(什么样的父母不想呢?)都会得到忠告:表扬、表达爱以及其他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直接方法,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下面几段话就体现了这种想法,它们摘自持此种思想根深蒂固的父母指南: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够安全、自立,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自尊水平。而父母对其所期望的结果负有最大的责任……在学龄前和上学期间建立的自尊是青少年和成年人生活中的自信和自尊的基础。
自尊—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它反映了我们所有的早期经历,特别是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感受,以及他们是如何传达这种感受的。良好的自尊是情感、智力和创造力蓬勃发展的催化剂。自尊决定了我们对自我掌控感的高低—我们真正拥有内在力量的持续感受。这让我们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对我们大有裨益。
帮助孩子们培养强烈的自尊心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任务。拥有良好自尊的孩子最有可能成为快乐和成功的成年人。自尊是保护孩子免受毒品、酒精、不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犯罪等邪恶侵害的盔甲。
自尊—或缺乏自尊—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研究发现,积极的自尊与高驱动有关,或者会驱使人追逐成就—无论是在运动中、工作中还是在学校里。研究还表明,自尊程度高的年轻人拥有更多的朋友,更容易抵抗有害的同伴压力,对批评之声或别人的想法不那么敏感,智商更高,消息更灵通,身体更协调,不那么害羞和怯场,更自信和更易满足自己的需求。有人甚至认为,高度的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和基础。
这些说法并不是标新立异,或特别引人注目的。它们都是育儿专家—自然也是公众—对自尊在人类发展中作用的典型看法。事实上,这些说法来自我从当地公共图书馆的书架上随机挑选的图书:我相信,如果我拿起其他图书,我也会找到类似说法。它们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今时代的“惯常”智慧。
这种“惯常”智慧存在几个方面的缺陷。正如最后一种说法最明白无误地表述的那样,人们认为自尊导致了许多积极而重要的发展结果,包括从智力到心理健康(有趣的是,最后一种说法还提到了身体协调性,即使对于自尊的铁杆拥护者来说,这也显得牵强附会)。这种想法—自尊是这些积极结果的“先决条件”—是对一些相关研究的演绎,这些研究只是表明,自尊与成就、健康等之间有简单的相关性。无论哪里教授的统计学课在一开始都会解释相关性不能确立因果关系。不管自尊和其他所有事情之间有多少关联,自尊都可能是积极发展的结果,也可能是促成积极发展的原因。
这不仅仅是一场学术争论。无论我们相信自尊是健康发展的因还是果,这对年轻人来说都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目前,许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即这种发展关系的顺序是从自尊到健康发展。根据这一假设,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应该使用泛泛地夸奖等直接手段,让孩子们建立自尊。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更进一步,鼓励他们取得成就,发展技能,等等。如果这个假设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它把发展关系搞反了—那么我们的许多育儿实践就是徒劳的,甚至会适得其反。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忽视了自尊的真正来源,并让孩子的潜力一直处于未开发的状态。
在我的女儿上幼儿园后不久,她每天回家时总会带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三个字:“我很棒。”她班上的每个孩子都拿到了一张类似的卡片,上面写着同样的话语。我的女儿告诉我,她的老师要求所有的孩子在课堂上背诵这几个词,记住它们,并保留这些卡片,以便时时提醒自己。我问女儿这一切是什么意思。她说她很棒,她的同学们也很棒。但是,她不知道他们具体在哪方面很棒。
这样的练习在今天的小学和学前班中屡见不鲜。当我在全国各地观摩教学课堂时,我看到了“提高自尊”的许多类似版本。这些努力都是基于这样一个普遍的假设:自尊是儿童发展和早期教育的第一要务。我认识的大多数老师、日托工作者和临床医生都会在他们所负责的孩子遇到问题时立即提到“低自尊”这个词。他们的解决办法自然是想方设法鼓励孩子产生良好的自我感受。
这种做法的出发点及其传递的信息无疑是值得称道的。所有的孩子都是很好的—是的,都很棒—因为他们都是很宝贵的、很特别的。向孩子们传达这种观念不仅没有错,而且还是很对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尊并不是一种可以通过抽象的赞美直接传播的美德。像“我很棒”这样的练习无法持续地灌输观点。更令人不安的是这样努力所传递的辅助信息。正如我将在下面讨论的那样,孩子们稚嫩的头脑通常会把旨在提高自尊的抽象赞美解读为自我中心的邀请函。
对于那些与孩子们打交道的人来说,自尊本身只不过是一种海市蜃楼。就像所有的海市蜃楼一样,它既具有吸引力,又具有危险的欺骗性,它会诱使我们远离更有回报的发展目标。近年来,虽然增强孩子自尊的使命激发了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想象力,但是它也掩盖了更有前途、更富成效的育儿可能性。我们应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获得技能、价值观和美德,并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
关注孩子们的自尊并不能提供进入孩子心理世界的有用的入口。首先,自尊的概念本身就孩子所了解的真实事物而言缺乏根基。从一个小孩子的角度来看,像“我很棒”这样的笼统赞美没有具体的指向。小孩子几乎无法理解关于人的理想化或抽象化的评价。他们关心的问题要具体得多。当谈论自己的时候,孩子会关注他们的长相、他们做的事情、他们来自哪里,以及他们每时每刻的感受。如果要谈论一个孩子是什么样子的,并让其他孩子理解,那么你必须在交流中具体地描述真实的个人品质、能力和活动。像“你很了不起”这样的抽象信息对小孩子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缺乏孩子们关心的信息。对于那些旨在提高孩子们自尊的抽象赞美,孩子们不太可能接受,甚或听进去。
从这个意义上说,空洞的表扬似乎是一种无效倒也无害的做法。其实,它的危害性要比这大得多,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这种做法最严重的问题是,它是基于一种善意的谎言,类似于有吸引力的“沃比根湖”效应(1)—在那样一个地方,“所有儿童的智力都高于平均水平”。对于这样无伤大雅的小谎言,特别是在为了幽默而这样说的情况下,抱怨它确实显得小家子气。但是,当说话者是认真的时候,这样的信息实际上是不诚实的。就算是出于最大的善意,与孩子们进行不诚实的沟通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严重的问题。其中一个这样的问题是,孩子们迟早会看穿所有关于他们自己的不准确描述。
说到弄清楚自己是谁,孩子们是非常聪明和积极的。他们对自己有着深刻的理解,很少有成年人能完全明白这一点。他们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他们不断探索周围的环境,以获得关于自己能力的反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