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漆工技艺秀
整个秦代社会对漆器的需求非常旺盛,市场上漆器的种类、款式琳琅满目,制作技术也高,堪称是热销的高端礼品。看那把凤形勺,凤昂首展尾,颈首为把,背部挖制成勺,通体再彩绘优美的羽毛,这样的餐具逢年过节摆上漆案,肯定是要招待尊贵的客人。看这样一件薄胎轻巧的漆奁,摆在闺房放梳栉,放脂粉,放首饰,放入他的小礼物,放入了二八女子的小世界[1]。
男人们自然也追求美。他贵为豪门士子,少了这件牛马纹漆扁壶,美酒减了滋味吧。扁壶一面绘飞鸟,振翅后以最高速度飞翔的瞬间被“抓拍”了。鸟下绘疾驰的骏马,昂首奋蹄,有飞鸟作衬托,风驰电掣般的速度使我们想起了甘肃武威雷台古墓中的青铜马踏飞燕,此壶却比其早400余年。漆扁壶的另一面绘牛,颈粗大,腹圆鼓,尾下垂;为突出其肥壮,采用红、褐两色将身上的肌肉加以渲染。这是一头矫健肥壮的牛。牛可是六畜之首、家丁兴旺的代表。
关中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不利于漆器留存,漆层失水则干裂、起翘、脱落。地下水源丰沛的江陵地区则恰恰相反。秦墓随葬漆器往往成堆成组,或漂浮在水里,或浸泡在淤泥中,提取上来依然器型比较完整,色彩靓丽,图案纹样繁缛。实物多了,知道的人也多了,于是我们误以为秦国漆器制作业最发达的地区在楚国故地,关中地区偶见一两件也被说成继承了楚风。
秦国本土当然是漆器制作的发达地区,通过和平贸易或战争掠夺渠道,产品一度扩散到楚地。考古发现了许多漆器底部赫然烙印文字“咸亭”“亭”“市”,即是证明。这些文字是“咸阳市亭”市场管理机构的省称,属于地方市府作坊的标记。咸阳市亭类似今天工商管理局,带有“咸亭”戳记的漆器即咸阳特产。
漆器作为一种奢侈的生活用品,从客户端考虑,生产渠道首先是皇家工坊,国字号企业,实力和销路硬、棒。此外,个体和地方工坊也都有参与。虽然目前没有发现秦代中央官署机构冠名的漆器,但参照既往历史、其他行业模式,生产依然是民营和官营多种模式共存,官营由地方、皇家所辖。对此有早于秦代的实物可佐证。
比如出土于昭襄王陵的漆豆,刻文“八年相邦薛君造、八年丞相受造”。“薛君”为孟尝君,“八年”即公元前299年。落款涉及相邦、丞相两级,属于国家官署冠名。
相邦与丞相
秦代相邦与丞相是不同的职官,且前者地位高于后者。在最初设置时,丞相是相邦的副职,后来发展为独立的官职。相邦只有一人,而丞相可以设一人,也可设两人。设置时间分别为惠文王前元四年(前334年)和武王二年(前309年)。
再比如出土于长沙楚墓的漆卮,刻文“廿九年,大(太)后詹事丞向、右工币(师)象、工大人台”。“廿九年”即公元前278年,“太后”是宣太后,来自楚国的芈八子,“詹事”是协掌太后事务的机构。落款属于皇家官署冠名。
工禀?髹它县,到官试之,饮水,水减二百斗以上,赀工及吏将者各二甲;不盈,二百斗以下到百斗,赀各一甲……(云梦睡虎地秦简《效律》)
漆器刻文依然属于物勒工名管理制度。勒名涉及四类工种:“素”——负责制胎坯后打造地仗层处理,要保证器表素地;“包”——刮灰漆,类似于现代装修工序中的批灰,刮腻子;“上”——髹底漆和面漆;“告”——质检员签收。成品验收流程是把制作完成的漆器上缴到县级政府,由质检员向漆器内倒水,静置一会儿,如果水量有减少,说明吸水率大,一定是漆层密度、厚度有问题,髹漆偷工减料了,罚!
陶、皮、植物、织物形成的夹纻物,只要表面髹漆便都属于漆器。除了数千件陶俑可以归为漆器类,那些木质兵器、皮质盾牌、麻布的弓韬也属于漆器。如此一来,3座兵马俑陪葬坑简直就成了3座漆器库,那些顽强存留在陶俑、陶马表面的零星漆片和幸存的五颜六色,成为秦国官方本土能生产漆器而且技术绝对高超的证物。
素、包、上、告4个工种打通了“兵马俑好看”最后的环节。面对这次订单,他们承受的最大压力只是数量。给陶俑描眉、给陶马点睛展示绝技的功底,早已在漆勺、漆奁的生产实践中被运用得出神入化。
“这陶胎体表面咋这么粗涩,还沾满了草叶。”“素”工组师傅一边轻轻打磨,一边抱怨。爱抱怨的人不一定干活敷衍,往往只是完美主义者。打磨过的陶胎光洁、平整,加上本身的特性,不用刷腻子,就达到了髹底漆的程度。
于是,“包”工组站在旁边做看客。原本在竹胎、木胎漆器制作中,他们负责打底灰,现在用不上了。
“上”工组开始干活。组长调遣着第一梯队的小工,端盆的端盆,刷漆的刷漆,先给陶俑、陶马通体过了一遍漆。这活看着没技术含量,但要做到漆面无刷痕,漆层内粗粒无灰尘却也并不十分容易。多次上漆、磨平、阴房干固之后,第二梯队上场。他们将一排陶罐依次倒入生漆、调和剂、有色矿物粉末,三者混合一通搅拌,配制好各种色漆,细心描绘,尽情涂抹,好看的兵马俑最终呈现在秦始皇面前。
有一个环节令人费解:至今尚未发现任何漆工“勒名”的信息。“勒名”是墨书题记未能保存下来?是考古发掘时疏忽了?我们得真心感恩这些无名英雄。相对于雕塑工因采取了刻或戳印而扬名立万,漆工对秦始皇陵的修建、对中国古代美术史的贡献,默默无闻却功高至伟。
这个“功”不仅仅使兵马俑好看。雕塑上加彩的专业术语称为“妆銮”,加彩提高了雕塑的表现能力。在中国美术史上,塑绘历来不分家,从原始时期的彩陶到近代的雕塑,塑工和绘工相互成就、互相补充,形成了中国美术作品的特质,术语称为“塑形绘质”。
塑形绘质的中国美术特色,从秦俑大家族、汉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麦积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太原晋祠宋塑侍女,到大同下华严寺辽塑菩萨、平遥双林寺明塑和昆明筇竹寺清塑罗汉像等,一气呵成,延绵传承,造就了一种东方趣味。秦始皇要求兵马俑得上彩,观众希望能看到彩绘兵马俑,这种东方趣味和东方审美如影随形地走过了2000多年。
?园殿,赀啬夫一甲,令、丞及佐各一盾,徒络组各廿给。(云梦睡虎地秦简《秦律杂抄》)
考古研究提倡刨根问底。感念漆工的功高至伟,自然还要刨一下漆液的问题。漆液取自种植园,行业内产量、质量依律要进行评比,落后分子要逐级受到处罚。这道紧箍咒保证了漆器制作最根本的材料——生漆的供给。到了秦始皇时期,人员、技术、材料、国力……万事俱备,弄点髹漆陶俑送去陵园的计划太可行了。
对彩绘兵马俑奇迹的创造再多一点追忆,实际上无名英雄还有生漆采集者们。从矿业部门负责土料,制陶官署完成陶俑、陶马的烧造;从采集生漆到漆工完成最后彩绘,整个国家高至中央官署,低至地方个体户,为了一个人的身后事忙得团团转。所谓“作陵作城皆作怨”,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想想,秦帝国确实活该朝不虑夕。
为留住兵马俑的“真彩”,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德国合作,开展秦俑彩绘颜料分析保护合作研究,那些色彩最为丰富的兵马俑与周围的土块一起被移送至现场的实验室,进行更为科学精细的处理。新的色彩保护技术至少能将文物出土时的颜色保存10年以上。
“至少能将文物出土时的颜色保存10年以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兵马俑真彩永驻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梦想无法实现的根结在于漆器的材质,有机质老化只能延缓速度,不能逆转。就像秦始皇梦想长生不老一样,都是实现不了的梦想。
说到不现实,我想起另外一件不现实的事。曾经秦二世即位后打算利用资源干点面子工程,询问手下:城墙刷刷漆如何?倡优旃说:很好呀!我正准备提议呢。漆涂城墙虽然消费了百姓的纳税钱,然而它很美呀!漆了的城墙多漂亮呀,城墙很光滑,贼寇来了爬也爬不上来。刷墙很容易做到,可刷完之后城墙需要阴干,最难的便是找不到空间足够的屋子来放置城墙。
漆属奢侈品,可不敢浪费。倡优旃作为一名御用滑稽演员,巧舌如簧又富有正义,他针对二世的漆墙计划正话反说,冷嘲热讽予以规劝。从这段针对不现实的历史对话,我悟出一个道理:原来髹漆上彩后的陶俑、陶马需要阴干的过程和空间。
这个空间在哪儿呢?我猜想现在一号坑展厅南侧是一个备选答案,曾经考古勘探发现,那里有窝棚遗址[2]。
[1]陈振裕.秦代漆器群研究[J].考古学研究,2006(00):217-262.
[2]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秦代窝棚遗址复探简报[J].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8(3):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