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兵马俑在陵中属老几

兵马俑建筑不是精品工程。建筑木料未修整就直接使用,粗细不一样,加固用的扒钉简单朴素;铺地砖大小不一,甚至局部使用碎砖拼凑;夯土只顶部硬度较大,隔墙只是生土;陶俑制作存在瑕疵,断裂部位简单粘接,计数方式多样,刻划部位随意……种种事实,指向一致。

由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一系列问题,比如,军队在秦始皇心中的地位、兵马俑在帝王陵园规制中扮演的角色等。

事死如事生,秦始皇死后的“事”,不仅要满足衣、食、住、行一系列生活内容的愿望,更要对秦王朝的中央集权、对皇帝的日常生活进行全方位的模仿。这座地下王国,枝枝叶叶拷贝于现实世界,仅地宫所有,依照司马迁所用的“臧满”二字,就令有些后人垂涎三尺。

从现有文物资源分布状况看,秦始皇陵可以分为陵区、陵园和陵墓3个空间层级。陵区是指所有的相关地区,面积总和近60平方千米,其中最密集的区域面积近20平方千米;陵园是指以封土为中心、内外两重城垣地区,面积为2.13平方千米,这是陵区的主要组成部分;陵墓是指封土和地宫部分,面积为0.25平方千米,是真正属于秦始皇本人的部分。

因此,所谓的“秦始皇陵的面积是北京故宫的78倍”这一说法,有点吹牛。如果非要把秦始皇和故宫主人拉到一起PK,最多只是2.13平方千米和0.72平方千米之间的差别。

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陵园内的180多座陪葬坑先后浮出水面。当这些象征秦帝国体制的枝枝叶叶被填在秦始皇陵平面图上之后,占地20多平方千米的园子马上丰富了起来。它们从核心向外扩散,地宫之内各层台阶上、封土内及地宫外封土下、内城之间、陵园之外,4个空间由远及近依次布置,主次分明。

这种依次布置,形成了空间、规模、内涵等方面的差异,反映了它所代表的各个政府机构及设施的等级、功能和其与皇权之间的关系。照旧皇帝也不能任性,新家布置讲究章法。文官武将、出行仪仗、日常娱乐等一系列的内容,以陪葬坑的形式各得其位。文官俑坑、百戏俑坑、石铠甲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铜车马坑、青铜水禽坑,甚至是密集分布的陪葬墓,成为秦帝国中央政权各类机构运行机制真实的、简要的注解。

从人类的同理心出发吧,我想,最爱的东西定是要千方百计留在身边的。兵马俑坑代表的机构,属于陵园外最外层埋藏,远在离主人1695米之外,距离陵园的外城墙还有1225米。即使它再重要,也不属于皇帝的最爱。退一步讲,即使它深受皇帝抬爱,依照礼制规矩也坐不到金字塔的高处,否则廷议会上通不过。秦帝国机构庞大,拷贝到地下世界,兵马俑只能是很小很小的一分子。

20世纪90年代之后,秦始皇陵园内的考古成果遍地开花,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

“陵上又出好东西了!”

1999年,听说在陵园东南部内外城间又发现了一处新陪葬坑,于是大家同去观摩。正式发掘前已经勘探明确,陪葬坑面积有800多平方米,内部有3条过洞,应该埋藏的还是陶俑。

发掘现场一片繁忙,一个大木箱缓缓地从坑里被吊出。真是幸运,刚发掘到坑顶上的填土,就发现了一件巨大的铜鼎。

“大鼎一定要留在秦陵,为今后陵园的整体保护做准备。”领导们积极斡旋,终于使它成为兵马俑博物馆的又一镇馆之宝。

鼎的寓意

在周代,鼎是一种礼器,表明身份等级。又寓意天下、国运,鼎迁而国丧。故楚庄王欲侵中原先问周鼎,秦、齐亦为争周鼎而反目。

“铜鼎总重量有200多公斤,不仅个头大,花纹还复杂得[1]很。”S先生负责给铜鼎实施保护、修复。修复过程中,他用医用棉签一毫米一毫米地沾去泥垢,用牙科微波钻一毫米一毫米地打磨掉铜锈,用肉眼一毫米一毫米地观摩纹饰特征。

中国人信奉“盛世出宝鼎”的传说,鼎代表国泰民安,天下稳固。K9901出土铜鼎是十足的好兆头,一时间政界轰动,所在的小村也轰动不小。大鼎周身遍布的纹饰,谁看谁赞叹,谁看谁欣喜,但对它的命名却有诸多歧见,蟠螭纹、蟠蛇纹、蟠虺纹,令人无所适从。S先生开始抓耳挠腮起来。

3种命名都有“蟠”字。蟠,盘曲、盘结的状态,比如果实扁平的桃子称蟠桃。所以缠绕、盘曲的纹饰才能称为“蟠”。虺,未长成的小蛇,或是类似于蛇的爬行类动物,如蜥蜴等。它与蟠蛇纹的区别在于蛇头不明显。螭,好像是龙,但头顶没有角,又说它好像蝲蝲蛄。总之,蟠虺纹、蟠蛇纹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动物纹饰,蟠螭纹为自神话中虚幻的动物纹饰。

除了要给纹饰以合适的命名,让他更闹心的是铜鼎表面的伤痕。“鼎的口沿、耳部、腹底、足,总共有18处。口沿的一处竟然有一拃多长、两毫米深呢。”

为什么会有伤痕?使用过程中磕碰过?战乱时期被人砍砸过?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鼎是国家祭祀时的重要礼器,也是古人表明身份的重要象征。大鼎无论从形体到纹饰都表明它在当时具有重要地位,但它却没有出现在祭祀礼仪场所——宗庙,而是被发现于陪葬坑的上层填土中,是K9901陪葬坑的配角。

K9901陪葬坑的主角是一群真人大小、造型奇特的陶俑。它们举止神态各异,滑稽可笑。有的非常健硕,有的很是羸弱。有的像持竿者,有的像角斗士,有的还有“啤酒肚”。有的上身**,赤脚,腰间系着小裙子;有的穿背后开合的罩衣,衣上布满泡钉。总之,属于杂耍的打扮,着装和其他陶俑比起来,很“不正经”,呈现出明显的百戏特色。

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技后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寻橦等也。(《汉文帝纂要》)

K9901陪葬坑的性质与宫廷杂要、表演有关,陶俑可能象征着秦代宫廷娱乐活动的文艺工作者——秦始皇的地下“娱乐杂技团”,所以称为“百戏俑”。大鼎是一群文艺工作者的配角,发掘至今都没有发现本应该有的鼎盖,学者们提出这是百戏俑使用的道具,器物造型、纹饰方面具有秦式铜器之外的文化风格。

对大鼎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好像戳破了一层窗户纸,通过一件不会说话的文物,让胜利者内心深处的得意浮现于2000多年后的今世。鼎属国之重器,有安邦定国的神力。战国晚期他国之物的大鼎被掠至秦国,毁其国,用其器的“用”,必须贬低其价值、践踏其意义才最解气,因此秦始皇时期被当成了杂耍的道具。

此举真可谓“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在攻城略地取得胜利之后,摧毁对手的信仰,继而彰显我方之强大,再多语言都不如此举的效果。

但这好像还不够。

4号百戏俑与其他同伴上身**不同。他的上衣从后背处开合,衣服主体和两袖上均可见到圆形泡贴敷其上,俑上身涂彩并发现有规律的八角装饰纹。“泡钉”起到的作用如何?是为了装扮成“戏人”故意滑稽搞怪,还是一种特殊的装束?

研究者的视角追溯到陕西、甘肃、北京和辽宁[2]。在辽宁沈阳市西南郑家洼子,M6512号墓葬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人骨腿骨部位发现有数量较多的铜泡,其中胫骨周围出土大铜泡124枚,脚骨上出土小铜泡56枚。铜泡附着于一双长筒皮靴,既酷炫又有保护双腿的作用。

4号俑上身服装镶嵌铜泡的做法,恰好与东周时期的北方民族服饰有某些相似。这种“仿古”穿戴出现在秦代宫廷娱乐场上,出现在秦始皇陵,外夷宾服,四海归一,鼎与俑表演着实时盛景。

秦始皇陵园是一座地下宝库,目前已经发现的180座陪葬坑不论面积、大小都各有含义。大家熟知的两辆青铜车马,出土于秦始皇陵封土的西侧,属于陵园第二层埋藏,更近皇帝所居的地宫。除了“豪”之外,其中讲究也不少。车马系驾、御手挽辔,为秦始皇提供地下出行的需要,它对应地上的太仆。

太仆,九卿之一,掌皇帝的舆马和马政,在诸卿中尤其显要,十足的皇帝亲信,常常可以升擢为三公。秦代有一位掌管养马驾车的小人物夏侯婴,是泗水亭长刘邦的密友,每次因公出差完事后只要经过沛县,都要找刘邦去聊天,而且一聊就是大半天。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把太仆这一肥缺直接给了夏侯婴。凭着多年的人脉和业务实力,夏侯婴在吕后和惠帝时期屡屡连任。

2012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秦始皇陵铜马车被列其中。“奇器珍怪满藏之”的秦始皇陵,您说兵马俑属老几?

[1]陕西方言,“得”音同“dī”。

[2]豆海锋.秦始皇帝陵K9901陪葬坑新见4号陶俑甲衣渊源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