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模块化方式做陶俑

很多人喜欢宜家产品,它让人们发现原来家具可以配型,你可以一次买到很多跟家有关系的物品,然后自己组装,而以往至少要去家具卖场、家纺市场和杂货铺3个地方。这种配型就是模块化模式。

身材健硕、总高1.9米左右的陶俑,采取分别制作、再组装的生产模式,出现了有些部件可以互换的情况,有点像现在工业化生产的模块化模式。

现代企业模块化模式,做鞋帮的不做鞋底,做鞋底的不做鞋带,分厂之间不发生关系。兵马俑制作劳动组织达不到这种程度,每个分厂都自有一套完整的制作流程,从头至尾负责完成一件产品。在外国学者眼中,这种批量生产模件组装成的产品,从目的和方法上与古希腊雕塑不具有可比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1]。

真人大小的陶俑属于首次研发的新产品,因此没有固定的专业团队。主持陵园建设的总指挥李斯,翻看帝国在册的制陶企业,给中央和地方官署分别下达了“命书”。

中央官署机构如宫司空、右司空、将作大匠,各自从现有技术力量中抽调了尚、禾、出、高、王、中、得、藏、疆、捍、衣等21位工师。这些人为秦都咸阳城和秦始皇陵园烧制砖瓦,掌握制陶技术,早些年他们烧制成功了长达1.3米的大型龙纹砖,有对大型陶器塑形、烧制控温等技术方面的实践。那些砖作为台阶,表面阴刻飞龙,龙体驾云翻滚,气势雄浑,秦国帝王将相们拾级而上,早已对陶工们的艺术才华充满信心。

从李斯的层面下令,只能把任务安排到官署机构这一层面,接下来由工丞开始落实生产组。

右司空的上级单位司空,有驱使刑徒从事制造、营建等行业的生产部门,抑或还有狱政职能,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刑徒们半路学技,烧砖还过得去,能承担陶俑制作任务的人手并不多。矬子里边拔将军,“衣”带领团队完成了一部分任务交了差。

宫司空部门拿到的订单数量最多,成为绝对的主力。尤其是“得”小组,在一号坑中,已经发现由他负责制作的陶俑29件,成为当年劳动评比的魁首。“亥欠”小组负责完成的陶俑达27件,以2件之差屈居亚军。

匠是将作大匠的省略,秦时掌治宫室,负责土建工程。这个机构正在大批量烧制陵园、咸阳城、阿房宫、林光宫建设用料,生产线拉得过长。按照惯性思维,砖瓦、陶俑就地取土、就地烧制,官署本部远距离遥控这些外派人员挺不容易。挑来挑去,只有“羟”小组技术过关、人手稍充足,可以完成一些。

林光宫

位于今陕西省淳化县境。自咸阳城走直道可达。汉代改建为甘泉宫,属云阳县境。

任务基本分派下去,李斯还特别关照,要指定一些小组制作完成难度更大、要求更高的陶俑、陶马,真正打造兵马俑雕塑的亮点。

按照塑造形象的不同,陶俑被考古工作者分为高、中、低、更低四级官吏和一般武士。最高级别者,俗称将军俑。它们陶质坚硬,陶色青黑光亮,披着防护性能好、款式美观漂亮的“鱼鳞甲”甲衣。足履的刻画亦不一般,口沿处阴刻一周,以代表包缘的鞋口。无论是从造型、烧造还是施彩,工艺水平都“杠杠的好”,真正堪称古代雕塑艺术的精华作品。

截至目前,将军俑只出土了10件,均不见制作者勒名,应该属大工师的作品。他们的制作者地位估计高于制作一般士兵的工师,属于御用角色。

杏、弋、口等三四人被指定去做陶马。接到新的创作任务,他们来到12所中央马厩寻找模特。这些来自河西走廊地区的良马,这匹高高地扬着脖子,两耳竖立随时听着周围的动静,两只大眼睛总是向周围巡视着,像在站岗放哨。还有那匹,两眼闪亮,腰背滚圆,四蹄着地,别看马的蹄子细,可是很有力的哟,若是人不小心被它踢着的话,那可是伤不起呢!那儿还有一匹,长尾巴时而向下垂,时而左摇右晃,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而那匹长尾巴翘得很高,似乎在夸耀自己。

马厩

厩,养马的场所。《周礼·夏宫·校人》载:“天子十有二闲,马六种。邦国六闲,马四种。”“闲”就是养马的马厩。十二闲是指十二个饲养马匹的场所。秦始皇陵马厩坑出土了“中厩”“左厩”“宫厩”“小厩”“大厩”5种中央的马厩名称。

他们仔细观察真马的形态,才开始和泥、塑胎,最终塑造出了被现在国内外很多雕塑大师称赞为“非常成熟的艺术品”。由于没有驾驶过马车,雕塑师们难免有小失误,马耳之间预留的空间太窄,根本无法容下实用辔具,待到烧制完成发现问题却已经无法补救,只好再生生地挖掉一块“马肉”扩容。

来自中央官署的工师自然技高一筹,所塑造的陶俑体形魁梧、神态端正。这些人做事讲究,拿着印章挑选陶俑身体隐蔽处留下戳印,极少数由人代签刻划。我正想给中央官署人员点赞的时候,袁先生又笑了。一件陶俑的面颊上,赫然印有一个“匠”字,像是给陶俑施了“黥”刑。

给秦始皇制作陪葬品的任务,地方企业自然得分担。于是,咸阳内史统筹辖区陶业工匠,组成不少于23个工作组。目前已经能确认他们独立完成的陶俑数量为67件,参与完成了1件。他们中有一位工师“亲”,还参与了百戏俑的制作。

地方军管理稍欠规范,留下的陶文都是刻划,没有戳印。部位也比较随意,一抬手,想写哪里就写哪里,字迹潦草,字号大大小小,文字排列想上下竖排就上下竖排,想左右横排就左右横排。

还有59人只留下了自己的姓氏,没有所属机构。袁先生以排除法、陶俑制作风格对比法,让他们归队。雕塑水平高的,陶俑气度威武,一副大力士形象,与中央官署有关。车、冉、胥和脾等人,技术水平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很差,不知道该属于哪个机构。“脾”一度被今人炒作,非得把这个字厘定成“芈月”,这事闹得挺大,剧作家以此为噱头,给来自楚国的宣太后起名字。

能和兵马俑零距离接触,让我幸运地看到了形态各异、制作水准不一的陶俑细节。它们没有统一的制作模式,没有苛刻的技术要求,劳动组织模式和现代化的模块化有很大的差别。模块只限于各小组内部,涉及面小,可互换的部件不多。

秦代徭戍制度

秦代徭戍有一套严格的制度。每次发徭前计算工程量,即“程功”。“程功”后编制发徭人数和天数的定额,称为“徭员”。发徭时,要对徭徒人员构成、徭徒数以及发徭时间进行调配,以保证徭役的均平,称为“均徭”。经过“均徭”,每人每次行徭都有固定天数,行徭者如果缺徭,则需补足,即“聂徭”。发徭时,以“券”来对徭徒进行征发。在徭券上需登记徭徒的里名、姓名、子女数、行徭的时间和天数等,并对每次行徭或缺徭的信息进行记录。行徭之后,则对实际行徭数进行统计,统计形成的文书即“徭计”。

隶臣有巧可以为工者,勿以为人仆、养。(云梦睡虎地秦简《均工》)

官署机构手工业者包括具有一定自由身份的工匠,有从各地征发来的徭役工,有丧失人身自由的刑徒和官奴婢,而后者所占的数量要大些,秦律专门强调对他们要发挥技术特长,不能当作仆人安排粗重累活。也许正是因有技术特长而被重视、被优待的政策,大部分参加陶俑制作的人精神面貌还不错。主创人员按照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作品个性更加突出。

冗隶妾二人当工一人,更隶妾四人当工一人,小隶臣妾可使者五人当工一人。(云梦睡虎地秦简《工人程》)

关于劳动量的计算标准,秦律有明确的条文。技术不熟练的隶妾二人等于一名工匠,在一定期限内参加生产的更隶妾四人等于一名工匠,未成年的体力弱的小隶妾五人等于一名工匠。鉴于陶俑的特殊性,“物勒工名”制度没有过分强调,从目前能看到的刻文数字看,劳动量考核同样也比较松散。

兵马俑所见数字陶文,基础数字有一至十和百。个位数很好认,“一”就是一横;十位数中间不写十,如“六六”是六十六,“廿廿九”是四十九。“百”字在秦早已通用,却没有出现在兵马俑编号中,而以“十十”为百,应该是陶工自创的随意计数法。

劳动人民才是创造文明的真正英雄。有意思的是,这种计数法与中国珠算和阿拉伯数字的定位法相同,有利于数学的运算。“四”“五”“十”居多,一百以上的比较少,最大数字四百四十一。如果这些数字代表每个小组的产量,似乎太少了点。

看着陶文,我随口说出自己的疑惑。一旁统计铜镞数量的队友接过话茬,不假思索地说道:“我猜他们是以五为单位,就像我这会儿数够五支就写画一个‘正’。”这话说得有道理,“正”字笔画刚好五笔。计数方法有很多种,可以依次递增,也可以先以固定数量为一组,再统计组的数量得出总计数量。

看,兵马俑制作真不是标准化,考核也很随意,统计数字这么小的事都自创、随意。说到随意,其依属务实而非妥协,毕竟“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1][德]雷德侯.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M].张总,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