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修陵人的后方基地
历时35年的大工程,秦始皇陵修建共计动用了70万人次。曾经我隔窗眺望骊山,脑海里出现一幅人声鼎沸的场景,拉土的、烧窑的、搬运木材的、咣当咣当加工石材的,人挨人,人挤人,像蚂蚁—样多,放眼望去黑压压的看不到边际。我不禁瞎操心起来,这么多人聚集在方圆50千米范围内,吃喝拉撒如何解决,谁负责他们的后方供给呢?
初继位时,嬴政没有心思寻思修陵的事,13岁的一个小娃,哪能想得那么远。况且国事由仲父吕不韦越俎代庖。吕不韦经商有道,自然精于算计,《吕氏春秋》反对厚葬的观点即吕不韦的观点。另一方面,当时哪里有人可用啊。王翦要求给60万人攻打楚国,秦王大大地“不悦”,没同意,对当时的秦国而言,60万人已经是“空秦国甲士”。
土木之工不可擅动,经常被挂在嘴边的“历时35年”,应该包括项目前期筹划,实际工期并没有这么长,筹备阶段的重头工作即包括落实各项保障。
(秦王政)十六年九月……秦置丽邑。(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公元前231年,嬴政年近30岁。三十而立,这一年好事连连,韩国、魏国先后献地,东部战局越来越平稳。常言道人活七十古来稀,30岁接近黄土半截了,是该考虑推进陵园建设项目的落地施工了,行动之一即在骊山东北设丽邑。
丽邑之“丽”同“骊”。整个骊山区域在西周时期活动着一股戎人,他们总是对周王室骚扰不断,今骊山主峰山顶有一处景观——“周王烽火戏诸侯”烽火台,即源于此。传说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导致诸侯们都不相信烽火,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最后的结果是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不得不东迁去了洛阳,西周结束,东周开始。
烽火戏诸侯的这一源头很无厘头。烽火最早出现于秦始皇时期,源于“通权火”。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华夏礼典的重要一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天是国家大事中的大事。
雍城是秦国的故都,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秦人在春秋战国时期设立了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畤(zhì)”。雍城距离咸阳数百里,秦始皇一般每3年亲自赴现场,其余时间则由太常代办。人不到礼到心到,他带领群臣在咸阳城郊外同步参加活动,为示圣意,沿途同时点燃圣火,光辉一路延绵,若然属天,远照通达祭天台,称为“通权火”。
2018年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雍山,考古发现了血池祭祀遗址。血池遗址清晰地展示了秦汉时期举行祭天场景的细节,确认沿雍山山梁向东每隔若干距离,在制高点均有烽火台。
西周时代根本没有烽火。商代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历史惊人地相似,不过都是没有担当的男人们掩饰无能的伎俩罢了,我们大可看破不说破,以考古发现为凭看看骊山脚下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骊山戎造成的骚扰局面令晋献公寝食难安,他护主心切,于公元前672年派兵灭骊戎。作为战利品,掠骊姬和她妹妹入宫并宠爱有加,所以说秦始皇掠六国美女真算不上污点。也正是在骊姬姐妹的撺弄下,才有了之后的一堆事,晋国两位公子重耳、夷吾流亡他乡,晋国大乱,秦穆公资助晋国但好心没得好报。
秦始皇时期骊戎之患早已不存,秦武公时期既已扩张到了更东边的华山脚下,设郑县。一座座繁荣的小镇围绕在都城周边,如星拱月,比如戏水河畔的“戏亭”、骊山脚下的“焦亭”。
进入战国晚期,戏亭渐渐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客商们或沿渭水泛舟漕运,或穿秦岭攀栈道人背牛驮,从各地源源不断地带来物产于此进行交易,街区人流穿梭,市场不同币类无障碍通兑,法化刀币、明刀币、方足币、蚁鼻贝、郢爰金币……举办一次战国钱币展览绰绰有余。吕不韦派出的陵园建设设计团队入驻这里,昼出夜伏,跋山涉水,在无可备选的骊山脚下定一块风水宝地真是难呢。
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酱驷(四)分升一,采(菜)羹,给之韭葱。其有爵者,自官士大夫以上,爵食之。使者至从者,食米(粝)米半斗;仆,少半斗。(云梦睡虎地秦简《传食律》)
戏水亭长也发愁。他时常坐在铜门楣下算计着一日两餐的供给。卒人每餐粗米半斗,酱四分之一升,有菜羹、韭葱佐餐;随从粗米半斗,仆人粗米三分之一斗。即使戏亭财政税收再多,旷日持久、越来越多的需求恐怕也难以维系。
成立经济开发特区,嬴政同意了李斯上报的计划。正式进入陵园修建阶段,规模更大、财力更殷实的行政区——丽邑应运而生。丽邑因陵而建,不同于其他郡县制下的县邑,不依附于陵内机构,经济独立,行政独立。立足市场需要,掘穴为窑,引渭河支岔溪水和泥,众多制陶园区烟火缭绕,一批“丽邑”瓦当、“丽邑五斗崔”“丽邑二升半八厨”、五角形排水道等日用陶器、建筑材料很快出炉,丽邑成为陵园后勤物资的主要供给地。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需要大规模征调劳役加快修陵进度,为了壮大实力,丽邑再次补充3万户人口,来自关东其他地区的移民举家西迁。原本六国人根本不羡慕秦国人的生活,十分不愿意迁居至秦境。当时普通人普遍没有什么爱国心,除了秦国搞了非常严厉的户籍制度,人口迁移基本由政府决定外,其余各国的人觉得哪个国家好就搬家到哪国去是常态。但没有谁想去秦国,相反,一旦有置身秦国统治下的可能,大家都很恐慌。
公元前262年,长平之战的前两年,秦国攻占韩国的上党地区,韩国的上党郡守冯亭派人前往赵国求助,理由是“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最终上党归赵国,民众无逃亡。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纵横家苏代求见秦国丞相范雎,劝说秦国退兵时说道:秦军围困了邢丘和上党,结果上党的民众全跑去了赵国,天下之人不想做秦国的百姓已经很久了,假如现在灭了赵国,那么,北边的赵国人定会跑去燕国,东边的赵国人定会逃往齐国,南边的赵国人则会迁往韩、魏,秦国能得到多少赵国百姓,想必你心里也有数。
范雎与白起是政敌,苏代的目的是离间二人关系,用实际的利害关系打动范雎从而达到退兵的目的。因此,苏代这番话必须符合实情,因为范雎也是聪明人,不会轻易被忽悠。
上山打柴,过河脱鞋,到哪里说哪里的话,人得懂得变通、识时务。当失去选择的自由时,丽邑内迎来了新居民。他们非富即贵,有的有钱,有的有技术,按照每户4口~5口人计算,总数有12万~15万之众。加上春秋武公之后繁衍的土著民,丽邑常住人员乌泱乌泱,数量相当可观。他们分散在管辖区的各个市亭闾里,搭建了物资供给链和人力储备库。
没有人口基数托底,人才保障无从说起。陵园修建接近尾声之际,在政府的指令下,“抢人大战”的结果是丽邑人口升级,从而保证了人力资本升级,保证了城市繁荣,保证了支撑陵园后勤保障的能力。加上内史辖区各县的参与和邑丞令的全局统领,修陵人的基本生活有了着落。
戏水亭长坐在铜门楣下,眺望着骊山晚照有点悠闲。西头巷子尾,来自魏国的皮匠正在家中擦拭着一件祖传漆壶。瞧着釦边上的“邵阴下官”“廿二年皮啬夫王佗嗣邦斪容四分鼒一益”刻字[1],他没有情绪,没有言语,没有表情——心理学家们认为这是难过到极点的反应。
公元前255年的魏国时代早已经一去不复返。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戏亭曾经作为客商往来的中转站,附近现在是铁路枢纽新丰编组站,被称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承担的任务类似戏亭。2007年为配合这项建设,考古工作者在戏河河畔台地上发掘了594座秦墓,绝大多数属于秦始皇陵修建时期[2]。
200多例人骨经过考古学鉴定,墓主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36岁~59岁。男女两性的死亡率在壮年期和老年期的比例不均衡,男性在壮年期的死亡率明显大于女性。秦始皇享年49岁,属于壮年期,没能比普通百姓更高寿。
新丰地区发掘的这批秦人墓葬,墓主平均脑容量接近现代人,男性1501.67毫升,女性1340.86毫升。他们的人种特征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类型最为接近,少量与现代南亚蒙古人种类型存在联系,与陕西、山西两地古人有很大的相似性。
刘邦与新丰
西汉建立后,刘邦封父亲为太上皇,并将其从江苏老家搬到陕西关中生活。刘父锦衣玉食却闷闷不乐,整天思念过去丰县老家那一帮喝酒、斗鸡的老哥们,听不见街头卖大饼的叫卖声,简直度日如年。于是,刘邦在丽邑辖区修建了一座新城,即“新丰”,把老家所有熟人都迁了过来,市井街道一如故地,太上皇乃大悦。
刘邦为父亲建新丰,是真孝顺吗?曾经项羽捉了刘老爹做人质,要挟刘邦说:你不投降,我就烹了你爹。刘邦很淡定,回答道:我与你一同受命于怀王,咱们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要烹了咱爹,请你给我分一杯羹。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这是刘邦在未央宫建成时宴请群臣对自己父亲说的话。此时刘邦得意扬扬,坐拥天下,有资格讽刺自己父亲目光短浅。
建新丰,又一次得意扬扬、臭显摆而已。
也许,戏水河畔曾经一度飘**着醋香吧。
独立为陵,因陵设邑,创意起于秦始皇。移民征调不仅为陵园建设解决了后勤保障问题,也削弱了关东六国的残旧势力,助力了秦帝国统一大业。西汉时期刘邦一看这招挺好,“就这样坚持做下去”!
汉兴,立都长安,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
站在高亢的咸阳塬,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环顾正在为自己修建的长陵及陵邑,时不时地向东眺望一眼骊山。公元前195年四月,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入葬于长陵。3年之后,公元前192年十一月,原楚国的芈族四氏昭、屈、景、怀等豪族迁入长陵邑,类似秦始皇丽邑的故事还在继续。
故事有两条线,一是陵邑制度在汉陵制度中继续发扬光大,二是秦之丽邑又换了主人。
[1]夏楠.临潼新丰秦墓出土的“啬夫”铭文铜器及相关问题[J].黑龙江史志,2014(21):68-69.
[2]孙伟刚.临潼新丰秦墓研究[D/OL].西安:西北大学,2009. 邓普迎.陕西临潼新丰镇秦文化墓葬人骨研究[D/OL].西安:西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