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食物的“垃圾”调法
放糖不讲究——营养变垃圾
和盐一样,糖也是我们平时烹饪中用到的最基本的一种调味品。炒菜、熬粥、制作点心和小吃,样样都用到它。不过,糖中有很高的热量,它既是人体急需能量时最关键的补充物,也是导致现代人肥胖的一大罪魁祸首。研究表明,高糖食物可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尤其是儿童,更不能吃太多的甜食、喝过量的含糖饮料,否则会影响正常进食时的胃口,影响生长发育。
此外,吃糖不仅要适量。而且,这普普通通的放糖其实也大有讲究,食糖种类很多,方法各异。如若选择不当,或是添加时机有问题,就会造成营养的浪费甚至危害人体健康。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糖的种类。
食糖的种类和特点
按颜色分,食糖可分白糖、红糖和黄糖。颜色深浅不同,是因为制糖过程中除杂质的程度不一样,白糖是精制糖,纯度一般在99%以上;黄糖则含有少量矿物质及有机物,因此带有颜色;红糖则是未经精制的粗糖,颜色很深。
根据颗粒的大小,食糖又可分为白砂糖、绵白糖、方糖、冰糖等:
白砂糖:蔗糖含量高,颗粒大小差不多、糖质坚硬、松散干燥、无杂质,是食糖中含蔗糖最多、纯度最高的品种,也是较易贮存的一中食糖。
绵白糖:质地绵软、细腻,结晶颗粒细小,并在生产过程中喷入一些转化糖浆。其含有水分较多,外观质地绵软、潮润,入口溶化快,适宜于直接洒、蘸食物和点心,因其含水量高而不易保管,最好加工成小包装。
冰糖:是以白砂糖为原料,经加水溶解、除杂、清汁、蒸发、浓缩后冷却结晶制成,冰糖还有祛火的功效,是入肝和肺经的优良产品。
方糖:也叫白方糖,亦称半方糖,是用结晶粒精制砂糖为原料压制成的半方块状(即立方体的一半)。方糖的特点是质量纯净,洁白而有光泽,糖块棱角完整,有适当的牢固度,不易碎裂,但在水中溶解快速,溶液清淅透明。
如果比较各种食糖的甜度和口感,结果会让很多人吃惊:纯度高的白糖反而不及红糖甜。不过,白糖的甜味比较纯。一般而言,白糖、黄糖适合加在咖啡或红茶中调味,黄糖也常被用于烹调菜肴时调味。红糖有特殊的糖蜜味,适于煮红豆汤、制作豆沙、蒸甜年糕等。冰糖的口感更清甜,多用于制作烧、煨类菜肴和羹汤,如冰糖银耳、冰糖肘子、冰糖兔块等。冰糖除了使菜肴具有特殊风味外,还能增加菜肴的光泽。冰糖性温,有止咳化痰的功效,广泛用于食品和医药行业生产的高档补品和保健品。老人含冰糖还可以缓解口干舌燥症状。
食用砂糖制作糕点,不光可以让糕点味道香甜,更可以使糕点蓬松柔软,蛋糕就是最好的例子。炒鸡蛋时加点糖,也可以使蛋更嫩滑。此外,和盐一样,糖也可以延长食物的保存期限,例如蜜饯与果酱。
还用不用喝红糖水?
现代社会,普通人很少有人吃不饱饭了,相对于饥饿,人们更担心的是肥胖。因此,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高糖食物对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因而尽可能减少日常生活中红糖的摄入。不过中国人历来提倡女性应该多喝红糖水,这个还对不对呢?其实,之所以要喝红糖水,是因为红糖精炼程度不高,保留较多的维生素及矿物质,每100克红糖含钙90毫克、含铁4毫克,约为白糖、黄糖的3倍,还含有大量的核黄素(维生素B2)和胡萝卜素。《本草纲目》记载,红糖性味温,有化瘀生津、散寒活血、暖胃健脾、缓解疼痛的功效。我国不仅有产妇喝红糖水补血的习俗。而且,天寒受凉或浑身被雨淋湿,喝碗生姜红糖水,可预防感冒。不过,我们应该注意到,中国传统膳食中铁来源于植物性食物,吸收利用差,妇女,尤其是孕妇贫血发病率高,红糖中的铁无疑是很好的补充,这在动物性食物不丰富的年代尤其重要。现在,膳食中铁含量高的动物性食物丰富,喝不喝红糖水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所以说,喝不喝红糖水更多的应该看其他食物的摄入,如果已经吃了很多富含铁的动物性食物,又为了补铁而喝了很多红糖水,那么不仅没有补铁意义,还有摄入能量过剩的隐患。
吃糖的一点窍门
现代人几乎都认识到了吃糖过多的危害。但由于我们的身体与几万年前人类经常忍饥挨饿时代的别无二致,所以我们还是本能地酷爱甜食。面对巧克力、冰淇淋、各种糕点的**,想说“不”实在太困难了,这里吃糖的几个窍门。首先,和盐不一样,自然界不只有糖才有甜味,所以实在忍不住想吃甜的又不能多吃糖的人可以用阿斯巴甜等健康的甜味剂来代替。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阿斯巴甜虽然现在在世界上被权威机构公认为是安全的,但仍有些实验表明长期服用可能对人体有不利影响,因此也要适量。另外,炒菜时,放糖顺序也是有讲究的,应先加糖,随后是食盐、醋、酱油、最后是味精。如果顺序颠倒,先放了食盐,便会阻碍糖的扩散,因为食盐有脱水作用,会促使蛋白质的凝固,使食物的表面发硬且有韧性,糖的甜味渗入便很困难。
放盐随意——得病容易
放盐的量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一般人群每日食盐量为6~8克。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每人每日食盐量应少于6克。对于有轻度高血压者,美国关于营养和人类需要委员会建议应控制在4克,这个标准对我国患有心脑血管病者也是适宜的。那么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如何计算呢?
下面介绍一个粗略估算的计算方法。你买500克食盐后,先记一下购买的日期,当这500克食盐吃完后,再记下日期,那么你就知道这500克食盐吃了多少天,用所吃盐量除以吃盐的天数,再除以家中就餐人数,就可得出人均粗略的食盐摄入量。另外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酱油也是我们膳食中的另一主要来源。所以在计算食盐量时,也应加上通过酱油所摄入的食盐量,计算方法同上。但要说明一点,酱油中食盐含量为18%左右,所以要乘以18%,即得出人均通过食用酱油摄入的食盐量。将此量加上食盐量,便是你家中每人日均的食盐量。
但是有的朋友说了,我就是口味重,改不掉。怎么办?这里推荐两个窍门:
以酸代盐:为了避免多盐而不影响菜的味道,尝试借助甜、酸来调剂食物的味道,同样能刺激食欲。
边尝边边加盐:炒菜不要凭感觉放盐,最好尝一下菜味,确认太淡再加盐,但每一次都只加一点点,边尝边加。这种方法能让你的味蕾对咸味敏感起来,从而慢慢改变你的口味。
放盐的时机
很多人都知道,放盐应该在炒菜最后放,而不是开始。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实际上,有研究发现,炒蔬菜时早加盐会增加水溶性维生素的损失。主食中加盐,则会升高血糖反应。同时,盐是一种氧化强化剂。拿鱼肉为例,研究发现,加入食盐腌制、烹调都会促进鱼肉脂肪氧化,脂肪氧化可产生一些聚合物,而这些聚合物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至于那些先加盐的肉类,脂肪氧化可能更严重。
那什么时候放盐最好?这里介绍个窍门:用豆油或者菜籽油做菜,为减少蔬菜中维生素的损失,不妨在炒过菜后放盐。用花生油做菜,由于花生油极易被黄曲霉菌污染,从而含有一定量的黄曲霉菌毒素,故应先放盐炸锅。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黄曲霉菌毒素的产生。用荤油做菜,可先放一半盐,以去除荤油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而后做菜中间再加入另一半盐,以尽量减少盐对营养素的破坏。在炒做肉类菜肴时,为使肉类炒得嫩,在炒至八成熟时放盐最好。
关于碘盐的争论一:碘盐到底好不好
最近,关于吃盐到底是加碘的好还是不加碘的好,社会上产生了一些争论。实际上,我国食盐加碘的故事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当时,人们发现在人的碘营养状况还没有达到地方性碘缺乏病流行的严重程度的情况下(儿童尿碘含量50~100微克/升,甲状腺肿患病率在5%~20%之间),儿童的智力发育就已经受到危害,只有补足了碘才能确保婴幼儿的正常脑发育。为解决广泛存在的碘缺乏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全民食盐加碘。从1995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全民食盐加碘。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碘摄入不足会导致碘缺乏病,英文简称IDD,症状主要有甲状腺肿大、流产、婴幼儿及青少年发育迟缓等。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所谓“大脖子病”。而事实上,缺碘还能引起其他严重的疾病。
据专家介绍,碘缺乏病对智力的损害才是最大的危害。如果孕妇缺碘,不但会导致流产、早产、死胎或胎儿先天畸形,更重要的是,会严重影响胎儿大脑的正常发育,而且危害一旦形成,后期再补碘也已经于事无补了。
实际上,我国曾是世界上碘缺乏病流行严重给国家之一,受害人群众多,严重危害人口素质和社会经济资源,因此,碘缺乏病已经从一个单一的疾病上升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危害管理条例》和《食盐专营办法》等法规于上世纪90年代初相继出台。自全民实施在食盐中加碘之后,碘缺乏病得到了有效的预防,尤其是儿童的智商总体大大提高了。
然而,碘的作用虽然很大,但也不是说所有人群都应该补很多碘。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能够预防上述疾病的同时,如果过量食用,同样能够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有专家就指出,对于那些患有甲状腺肿瘤、甲亢等甲状腺系统疾病的患者或有家族遗传室的人群来说,就要控制好含碘食物的摄取量。同时,还可以通过自己加工无碘盐的方法将碘盐中的碘成分去掉,其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先将碘盐撒入锅中,在火上加热约五分钟后,食盐中的碘便会充分发挥出去。
所以,为了适应形式的变化,我国的《食用盐碘含量》也做了多次调整。第一次是1996年,其中规定碘含量的上限值不得超过60毫克/千克。该规定是基于1995年全国碘营养监测中发现的,由于对食盐中碘含量没有规定上限值,导致部分地区的盐碘含量过高,有的高达100毫克/千克,因而做出了当时的调整。
第二次调整在1997年。当年全国碘营养检测结果显示:儿童尿碘水平为330微克/升,显示儿童尿碘水平大幅升高,这是由于向重点人群滥补碘(乱用加碘保健品和碘油丸)所致。卫生部及时要求碘盐覆盖率已经大幅度提高的多数地区,停止碘油丸的投服,同时提出“科学补碘”的原则和口号。
第三次调整在1999年。当年的全国碘营养监测结果发现,儿童尿碘水平为306微克/升,处于偏高水平。我国专家经讨论和论证,在世界首次提出把尿碘水平降至300微克/升以下是可接受的碘营养水平,这样既能向人群提供足够的碘,又把副作用的危险性降至最低水平。2000年,我国将生产环节的碘含量出厂不低于40毫克/千克下调为35毫克/千克。
有专家表示,当初强调推行在食盐加碘的目的是消除民众的碘缺乏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地区已经不存在缺碘的情况了,而且关于补碘过来的病例也比价常见。因此,将食盐碘强化量调低的做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2011年,我国《食用盐碘含量》又经历了一次调整,此次修改最大的亮点就是给碘盐中碘含量的标准划定了浮动的范围,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人群实际碘营养水平,选定适合本地的食用盐含量平均水平;食用盐中碘含量的允许浮动范围为碘含量平均水平±30%。”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摄入碘的方式逐渐增多,从很多加工食品中都可以补碘,因此食盐中碘的含量的适当降低是不无道理的。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在不同地区碘分布状况不均衡,通常情况下,沿海地区的居民存在碘缺乏问题的很少,因此该人群如果长期食用碘盐则同样会带来一定的甲状腺疾病的风险。碘过多可能会导致诸如高碘甲状腺肿、碘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碘致甲状腺功能减低甚至是甲状腺肿瘤等疾病;而西部地区和部分地区则是碘缺乏较严重的地区,该地区人群必须食用加碘盐。
那么,在我国众多省区市中,到底哪些地方属于高碘地区,而哪些地方又缺碘呢?根据最新的《食用盐碘含量(征求意见稿)》做出了这样的统计:全国有约5个省区市(安徽、河南、湖北、广西、云南)处于过量水平;16个省区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苏、江西、山东、湖南、重庆、四川、贵州、陕西、宁夏)处于大于适宜水平;处于适宜水平的仅9个省区市(黑龙江、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甘肃、青海、新疆和新疆建设兵团)。这些地方,可以说碘的摄入量有下调余地。
所以说,比起单纯争论加碘盐到底好还是不好,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哪些地方缺碘、哪些地方不缺;哪些人需要多补、哪些人需要微补、哪些人不用补。根据不同地域制定出不同的碘含量标准才是更加客观和细致的做法。
关于碘盐的争论二:是否应该由民众自己选择加碘盐
事实上,在市场上同时供应碘盐和无碘盐的做法早已被很多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如法国、意大利等阿尔卑斯山区曾广泛流行碘缺乏病,在多年推行碘盐之后,如今碘缺乏病已得到基本控制,因此意大利、法国、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食盐销售部门都会为消费者提供加碘盐和非加碘盐两个品种,有的地方还为民众提供详细的食用方法,使人们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
一些专家曾表示,强制实行全民食用碘盐的国家很少,大多数国家还是在市场上同时供应无碘盐和碘盐,让群众自由选择。
有媒体报道,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家庭碘盐食用率只有53%,低于全球水平的70%,但那里的碘缺乏病却远远低于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由此可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让民众在知情的前提下进行自由选择,是防治碘缺乏病的有力手段。
因此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如果百姓能够及时了解碘缺乏、碘过量的危害,并让百姓自己拥有选择碘盐或无碘盐的权利,或许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此外,还有学者建议,随着我国居民饮食习惯、饮食结构以及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可以从食物如肉类、海产品中充分补充到碘。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在普及碘知识教育的前提下,实行碘盐与无碘盐同时进入市场的做法。具体做法不妨先在部分发达城市进行试点,在这些城市广泛开展碘缺乏病方面教育的同时,对居民碘营养状况加强监测,出现异常立即采取应急预案。通过试点可以积累到相关经验,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碘盐与无碘盐并销的策略。对于那些缺碘的地区,在补碘的同时也要尊重当地民众的知情权,其中既包括将碘缺乏的危害向公众告知,也包括将碘盐和无碘盐的选择权赋予公众。
味精多——神经乱
大多数家庭在烹饪菜肴的时候都会多多少少放些味精,因为味精可以让菜肴更加鲜美,让人的食欲大增。可是这种看似功能强大又安全的“宝贝”,食用过多对人体也会有不好的影响。
经研究发现,味精是绝对安全的,没有毒性。可是安全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适当食用不仅可以增加菜肴的风味,还能够保证人体安全;过量食用就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究竟会有哪些伤害呢?
经过调查发现,在经常过量味精的人群中约有三成的人都出现了贪睡、急躁等现象。味精中含有谷氨酸钠,进入人体后,会经过消化产生谷氨酸,这种物质进入脑组织后会在酶的作用下,变成一种抑制性的神经递质。因此,人在过量食用味精后,身体中的神经功能就会受到抑制,从而让人产生头晕目眩、贪睡、急躁、**等症状,甚至还会造成肌肉无力、骨头疼痛。此外,这些抑制性神经递质在量多的情况下还会阻碍下丘脑分泌、释放激素,影响骨骼发育,对青少年的身体发育有很大的影响。
而且,一旦一次性食用了过多的味精,就会感到口渴难耐,长期过量食用,就会经常出现这种感觉。因为在味精中含有一定量的钠,经常过多食用味精,过量很可能会引发高血压,特别是老年人。老年人的身体对钠非常敏感,因此,患有水肿、肾脏疾病、高血压等疾病的老年人食用味精时应该谨慎一些。
味精食用过多不仅会抑制神经功能,还会对人体内的矿物质的利用产生影响。当微量的味精进入人体后,血液中的谷氨酸浓度就会变高,妨碍人体利用钙、镁等矿物质。特别是谷氨酸能够和血液中的锌相互作用,变成一种人体不能吸收利用的物质排出体外,长久下来,人体就会逐渐出现缺锌的症状。这一点对婴儿和儿童的生长发育影响最大,因为婴幼儿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增长都离不开锌。所以,婴幼儿更应该少摄入味精。
此外,经常大量摄食味精,会影响视网膜,视力模糊,对味精敏感的人甚至还会发生失明。所以,我们在日常饮食中,不能只追求菜肴的鲜美,在炒菜、煲汤的时候应该少添加一些味精,有些时候,原汁原味的食物才是最美味的,而且对身体有益。
过量食用味精对身体有损害,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具体烹饪中使用味精呢?
一、高汤烹饪,不放味精
在菜肴中添加味精的主要作用就是增加食物的鲜味,而高汤自身就具备鲜的味道,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味精,不仅不会增强高汤的鲜味,还会让菜肴的口味变得奇怪。
二、烹饪酸性强的菜肴,不放味精
味精在酸性的菜肴中不容易溶解,发挥出提鲜的作用,而且酸性越强,味精的提鲜效果越不明显,比如往糖醋鱼中添加味精。
三、菜肴中含碱性食物,不放味精
味精在和碱性物质相遇时,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具有臭味的物质,从而破坏菜肴的口味。
四、掌控好味精的投放量
味精在添加过多的时候,不仅不会让菜肴味道更加鲜美,还会让食物产生苦涩的味道,所以,每次投放味精的量不要高于0.5克。
五、菜肴即将出锅时放味精
在加热的情况下,味精会产生焦谷氨酸钠,这种物质具有一定的毒性,直接对人体造成伤害。
多油——慢性病的诱因
很多人在炒菜的时候就会放很多的食用油,毫无疑问,这样可以让菜肴更加美味。但是经常用过量的食用油炒菜对健康真的没有影响吗?
现今,我国城市居民每人每天食用油脂的平均量已经快接近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量的两倍,甚至在有些大型的城市中,居民每人每天食用油脂的平均量已经接近了90克,这是非常可怕的。虽然这些数据证实了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正在提高,但是在很多的发达国家,食用的油脂量并没有我国高。
为什么说过量食用油脂是非常可怕的呢?因为食用油过量已经不只是饮食习惯的问题了,经常用大量的食用油烹调食物,会危害我们的身体金康,肥胖症、高血脂、高血压等病症都会找上来,甚至还会导致癌症。那么,过量食用油脂究竟会对人体产生哪些危害呢?
一、导致肥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食用的食品都含有一定的热量,但是油脂中的热量最高。若是一个人每日多食用15克油,30天后,体重就会增加600克左右,时间长了,体重就会增加更多。不仅外表会受到影响,还会间接引发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等一系列富贵病。
二、易患心脏病、脑中风
经常过量食用油脂,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脂肪酸就会增多,当胆固醇和脂肪酸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聚积在血管中,导致动脉硬化,甚至引发血栓。出现血栓就会增加心脏的患病几率。当血栓堵在心血管中时,就会引发心脏病;当血栓堵在脑血管中时,就会引发脑中风。
三、引发癌症
经常食用过量的油脂,就会增加多种癌症的患病风险,比如乳腺癌、结肠癌等。人体摄入过多的油脂,会促进胆汁的分泌。但是,当油脂进入结肠后,部分胆汁就会在有害菌的作用下转变成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长期如此,就有可能引发结肠癌。
女性体内的雌性激素比男性的要高,所以更加容易患上乳腺癌。而大量使用油脂会造成肥胖,体内的磁性激素也会更高。所以多食用油脂会增加女性乳腺癌的患病概率。
在医学上还没有证实过量食用油脂会导致前列腺癌,但是根据一项研究显示,常年生活在美国的日本人比日本本土居民患上前列腺癌的概率要高。专家认为,这与他们总吃高脂肪食物息息相关。
这样看来,过量用油确实会带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很多伤害,那么我们在日常饮食中,应该如何避免食用过多的油呢?
(一)加大宣传力度,让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过量用油的危害,让人们树立起健康用油的信念,从而避免食用过量的油。
(二)尽量使用不耗油的烹饪工具,比如不粘锅、电烤箱,这样就可以减少食用油的使用量了。
(三)尽量使用不耗油的烹任方法,比如蒸、煮、涮、凉拌,最好不用炸、煎、爆炒等对油需求大的烹饪方式。
(四)最好使用有刻度的容器来盛放食用油,然后计算出全家一天需要使用多少油,再按照计算结果来放油。
(五)按照每人每天食用25克油来计算每桶油可供全家食用多久,然后从量上加以控制。比如5升食用油,三个人需要食用两个月。
(六)尽量在家用餐,因为外面餐馆在烹饪菜肴的时候经常会放过量的油。
除以上方法外,我们在烹饪的时候还应该注意煎炸过食物的油脂不要反复使用,最多可以用三次。此外,在每次炒菜后,都应该把油瓶盖拧好,还要注意油瓶要放在阴凉的地方。
喜食辛辣——肠胃遭殃
川菜以“麻”“辣”赢得了国内人士的喜爱,甚至在国外,川菜也占有一席之地。很多人都喜欢在烹调饭菜时候加入一些辣椒,这样可以增强食欲,让自己的心情更加舒畅。可医学研究表明,大量摄食辛辣食物会让肠胃遭殃,引发多种疾病。
众所周知,食用辣椒可以开胃,促进消化。它是每个家庭中必备的调味品,人们通常为了增加食欲而在菜肴中加入辣椒,也有时会将辣椒炒成菜肴,既美味,又开胃。
食用辣椒的好处非常多,首先,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让肺腑在气血顺畅的情况下得到充分的滋养;其次,能够让脑细胞更加活跃,预防人体衰老;再次,可以预防动脉硬化;最后,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这样看来,我们多吃辣椒,身体就会更健康,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食用过多的辣椒,会导致多种肠胃疾病。这是因为大量的辛辣食物在进入人体后会强烈地刺激肠胃黏膜,导致黏膜高度充血、肠胃蠕动加强,进而出现胃痛、腹泻等症状,而且还会使肛门出现烧热的刺痛感,引发肠胃疾病,加重痔疮。
辣椒是非常辛辣的食物,不加节制地食用会让形成湿热体质,导致皮肤出现痤疮、血压上升、鼻孔出血等状况,经常过量摄食辣椒,还会造成中毒。
另外,辣椒辛辣,对于患有口腔疾病、咽喉疼痛、咯血等病症,或者患有肺结核、体质湿热的人来说,都应该小心食用。
而且,食用过多的辣椒,还会诱发脱发。贪辣还会让眼睛受到伤害,一般食辣过多的人的眼部会出现烧热感,眼球充血而导致事物模糊;经常食辣会导致结膜炎、干眼症、视力下降等病症。
经过对动物进行实验得出:辣椒中含有辣椒碱这种物质,可以破坏循环系统,造成暂时性血压降低、心跳变慢、呼吸困难等。所以,喜爱辣食的朋友们一定要小心中毒。
虽然如此,但是很多人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还是会选择多食辣椒,那么,你真的能通过辣椒来实现你的目的吗?来看看吃辣有益的谎言:
一、多吃辣椒可以瘦身
专家表明,多食辣椒可以瘦身的流言并不科学。人在多吃辣椒后,虽然可以达到皮肤发热、加快局部代谢速度的目的,但是发热的现象在食用辣椒几次后就会消失。所以多吃辣椒是不能瘦身的。
二、多吃辣椒对肠胃有益
很多人都认为吃辣椒可以开胃,事实也是如此,但是过量的辣椒会影响神经末梢的感觉,从而让胃部受到损伤。
三、多吃辣椒可远离癌症
辣椒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而这种物质可以起到预防癌症的目的。过度食辣有可能会诱发口腔白斑,而这种症状是一种口腔癌出现前的病变,所以过量食辣不但不会起到防癌症的作用,还有可能会引发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