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放下情感包袱,建立安全结界
你是否有特别热情的朋友,他们为人热情,乐于助人,经常会主动积极地来帮助你?有时,这种热情却成为你的苦恼,朋友会替你做决定,替你去宣传他认为应该告诉大家的东西,去做他认为是对你好的事情。虽然这么做让你难受了,但碍于情面,你只能苦笑一下,被迫接受。
你是否觉得有时很多压力来自父母,感觉你的生活被父母干涉控制,并且不尊重你的意愿,不倾听你的想法就替你做决定?这种控制让你窒息,想逃离,但又无法逃离,就会导致你和父母之间产生矛盾,有时甚至会破坏亲情。
在两性关系中,你是否觉得自己付出比对方多,对方没有你爱他/她那么爱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因为你付出了,为对方承担了一些事情,做了一些事情企图帮助对方,而对方却没有任何回应,或者对方并没有同样采取行动来为你做些什么,哪怕是给你倒杯水、捏捏肩,或关心你一下。此时,你的内心就会有些许失落,有点受伤的感觉。
这些困惑每天都在发生,生活中再常见不过了。那么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些问题的核心是情感边界出了问题。当对方没有边界感时,只要让我们感到不适了,那就需要我们通过主动建立情感边界来保护自己。同时,对于对方,我们也要保持好自己的边界感,不要把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不属于自己的压力揽到自己身上。
即使是对待我们最亲的人,包括父母、子女,都应该把他们看作独立的生命个体。我们并不能代替他们去实践人生。而人生又充满了戏剧色彩,影响命运走向的因素错综复杂,其中绝大部分因素既不可预期,也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当发生一件事情时,也不能片面地归因于某一个个体行为的绝对影响。所以,把责任全揽到自己头上是一个既不符合现实,也不可理喻的行为。
对于情感边界,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由于孩子在小时候不能自己照顾自己,需要父母的养育和监护,但孩子的性格养成和发展走向以及学习成绩,是多重因素决定的。然而现实中,孩子的问题,经常引起父母的争吵,甚至全家人的大辩论,通过各种分析,归因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甚至保姆的某些个人行为习惯或者语言方式。看似分析得十分有道理,实际上各方互相指责,将其某些行为特征的影响力无限放大。这种家庭式的争吵大家都不陌生。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吗?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首先,我们能关注到的都是显性层面的因素,例如胎教、家人的行为方式、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说话语气等,即使是显性层面,我们也只看到了一部分,还有别的孩子的影响、环境的影响、孩子对所见事物的解读,这些都可能是被忽略的因素。还有一个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天性。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这点在孩子尚未出生时就已经决定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双胞胎会性格迥异。一样的生长环境,一样的父母,为何长大后,性格差异如此之大,其主要原因就是天性。既然因素众多,我们可控、可影响的因素占比如此之小,那又有什么道理要求父母对孩子的一切负责呢。所以,我的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我就清楚地知道一个独立的生命开始成长了。我能做的就是尽量提供合适的土壤,在孩子还很脆弱的时候,尽我所能地为其遮风挡雨,剩下的我能做的不多,静静地欣赏一个茁壮成长的小生命,享受他带给我的欢声笑语。
对于儿童教育问题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感受,把自己设定在儿童这个位置上。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很弱,这个时候是最容易受到边界侵犯的。我们小时候都经历过父母打着“这是为你好”的旗号对我们的行为进行干预,个人意愿很少被尊重。在叛逆期到来之前,我们基本都是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之所以会有叛逆期,是因为我们已经成长到一定阶段,有了强烈表达和坚持自己主见的意愿,而父母还在以小时候的标准对待我们,这就产生了意志冲突。所以叛逆期其实是在这之前,如果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的边界,那孩子将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童年,也会拥有更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了,给予了孩子更多的尊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
情感边界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给对方空间,以确保双方关系可以健康发展。关系之间的弦保持适当松弛,不至于紧绷,这样就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不会因为某些小事就把弦给绷断了。
自我边界(心理边界)
自我边界概念是由心理学家埃内斯特·哈曼特最早提出的,提倡每个人都应该主动设立自己的心理边界,让其成为为人处世的一条准则,目的是确保自身不受外界的负面干扰,让自己按照自身意愿坚定前行,成为一个具备独立人格的自我,也是为了能够走在自己希望的人生道路上。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时常面临 “Yes”或“No”的选择题。对于他人的求助或者要求,我们需要亮出态度。这时候的答案就体现了我们是否设定了清晰的自我边界。
人际交往中,自我边界就如同一个标尺,一边是强自我,一边是弱自我,我们在这两端中间游走。越靠近强自我,做事越主动,条理也越清晰,但人际冲突可能就越多;越靠近弱自我,会越敏感,缺乏主见,容易被环境干扰,但亲和力也越强。
自我边界是看不见的,却真实存在。心理学研究表明,生活中很多混乱和情绪波动是边界感缺失造成的。
埃内斯特?哈曼特给了我们一个测试自我边界的方法,请对下面18项描述进行选择打分:
1. 我容易被他人情绪所感染
非常符合(4分)
基本符合(3分)
基本不符合(2分)
非常不符合(1分)
2. 我现在的想法依然与童年很像
非常符合(4分)
基本符合(3分)
基本不符合(2分)
非常不符合(1分)
3. 我觉得自己很容易为情受伤
非常符合(4分)
基本符合(3分)
基本不符合(2分)
非常不符合(1分)
4. 我经常不知不觉就走神了,要么幻想其他,要么陷入沉思
非常符合(4分)
基本符合(3分)
基本不符合(2分)
非常不符合(1分)
5. 我不喜欢那些把故事的来龙去脉、开头结尾说得清清楚楚的小说
非常符合(4分)
基本符合(3分)
基本不符合(2分)
非常不符合(1分)
6. 我不喜欢那种制度规范、等级分明、不让自己发挥的机构
非常符合(4分)
基本符合(3分)
基本不符合(2分)
非常不符合(1分)
7. 我认为一个萝卜一个坑,是什么样的萝卜,就需要待在什么样的坑里
非常符合(4分)
基本符合(3分)
基本不符合(2分)
非常不符合(1分)
8. 我认为一个人太投入、太依恋别人,在生活里是非常可怕的
非常符合(4分)
基本符合(3分)
基本不符合(2分)
非常不符合(1分)
9. 一位好家长肯定有些方面也像孩子一样
非常符合(4分)
基本符合(3分)
基本不符合(2分)
非常不符合(1分)
10. 对我来说,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动物是很容易的事情
非常符合(4分)
基本符合(3分)
基本不符合(2分)
非常不符合(1分)
11. 每当获悉某事发生在朋友或恋人身上,我就觉得这事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
非常符合(4分)
基本符合(3分)
基本不符合(2分)
非常不符合(1分)
12. 每当我需要完成某些任务时,我倾向于展开想象,而不愿被条条框框限制
非常符合(4分)
基本符合(3分)
基本不符合(2分)
非常不符合(1分)
13. 若不考虑现实,我希望人和人能深度交融,不分彼此
非常符合(4分)
基本符合(3分)
基本不符合(2分)
非常不符合(1分)
14. 我觉得自己被某种不为外人理解的神秘能量影响着
非常符合(4分)
基本符合(3分)
基本不符合(2分)
非常不符合(1分)
15. 正常人、有问题的人和精神病人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非常符合(4分)
基本符合(3分)
基本不符合(2分)
非常不符合(1分)
16. 我不是那种不苟言笑、老实巴交、不多说话的人
非常符合(4分)
基本符合(3分)
基本不符合(2分)
非常不符合(1分)
17. 我觉得自己也许是一位有创造力的艺术家
非常符合(4分)
基本符合(3分)
基本不符合(2分)
非常不符合(1分)
18. 曾觉得有人喊我名字,但我不确信这事是真的发生了,还是只是我的幻想
非常符合(4分)
基本符合(3分)
基本不符合(2分)
非常不符合(1分)
结果分析:
得分在0~29分区间,属于强自我边界;
得分在30~42分区间,属于中度自我边界;
得分在43~72分区间,属于弱自我边界。
根据测试结果,你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个范筹,就可以针对性地做调整。这种调整必须是刻意的,因为我们本能的反应不会改变,只能靠主观意识强制去挑战新的行为方式,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痛苦,但尝试后才会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得更好。这也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的人际关系的机会,些许的改变可以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健康,对于抑郁症患者,这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