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正视心理创伤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则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成年人大部分心理疾病都源于小时候的创伤后遗症。
童年时期遭受的创伤不会随着时间而被淡忘,甚至可能会伴随受害者一生。韩国三星首尔医院精神科全洪镇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发表过一组研究数据。该数据显示,童年时期遭受过霸凌的人成年后患抑郁症的概率比未经历过霸凌的人高1.84倍。该研究小组的统计样本为4652名成年人(平均年龄49.8岁),其中共有216人(4.64%)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针对这些抑郁症确诊患者,研究小组调查了他们童年时期经历的创伤,并对这种创伤与成年后患抑郁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显示,他们在童年时期经历的创伤类型主要为心理创伤、身体创伤、情感忽视、霸凌及性暴力。其中,与成年后抑郁症发作关联最大的则是霸凌。早在几年前,我就曾听一位韩国朋友说过,韩国的校园霸凌现象十分普遍,几乎在每个校园都存在,已经极大地引起了社会关注,我们通过韩国的一些影片也能窥其一二。而近些年,在我国,也相继有一些新闻媒体报道校园霸凌现象,虽然还不是很严重,但也要及时遏制住风气,否则会导致严重的青少年社会问题。幸运的是,政府的相关部门已经对校园霸凌现象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多种措施遏制这类事件的发生,也在校园中建立了多种反馈问题的渠道,并且做了大量宣传工作。我的孩子现在还在幼儿园阶段,但我已经收到了政府部门下发的关于校园霸凌该如何应对的教育视频,并要求家长和子女共同完成观看。这是一项非常好的举措,尽早告知青少年该如何应对霸凌,可以及时制止不必要的伤害,也让家长和孩子能就暴力问题更好地沟通。
无独有偶,全球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在2022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是童年创伤荟萃分析研究团队根据实验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的重要研究成果,主题是童年创伤与抑郁症的关系。此次研究是近些年最大规模的、覆盖面最广的一次调研。研究结果显示,有童年创伤经历的人群,更有可能患上重度抑郁症,抑郁的症状也会更加严重。
此次研究的对象包括6830名参与者,其中62%的人有受过童年创伤的经历。创伤的类型包含:情感忽视、情感虐待、身体忽视、身体虐待和性虐待。
研究结果显示,与没有童年创伤的抑郁症患者相比,经历过童年创伤的抑郁症患者在基线水平上的抑郁严重程度显著增加。但好消息是,虽然经历过童年创伤的患者在治疗前的抑郁症状更严重,但与未经历童年创伤的患者相比,无论是在药物治疗方面,还是在心理干预治疗方面,其治疗的效果都更显著一些。
我生长于湖北黄冈市红安县的农村,童年时期倒未受到任何实质性的创伤。我是在母亲陪伴下长大的。我父亲是一名货车司机,工作于另外一个城市,虽然只有90公里的距离,但在那个年代,对于童年的我,那是一个很遥远的距离。记得小时候要去到父亲那里,需要转三趟车,中途还需要坐轮渡过江,汽车直接开上船去摆渡到对岸。这个过程那时倒是觉得很新鲜、好玩,只是大人不让下车,只能在车上看着黄黄的江水。
童年时与父亲相处的画面,我其实已经记不太清,只有模糊的零星的画面。印象深刻一些的是父亲每次从外地回来,带着各式各样的礼物,我高兴地拆开礼物的画面。父亲每年在家的日子可以数得出来,所以我的回忆里,似乎不太有与父亲玩耍的画面。对于父亲的概念更多的是我长大后通过理性的思维构建出来的形象,包括血缘亲情,也是理性的层面居多。
所以,我的童年是在母亲的熏陶下度过的。母亲是温柔的、智慧的,对我的影响很大,但在成年后,我分析自己的性格,其实是缺乏一些血性的,偏柔。按现在的评判标准,应该算一个暖男,心思细腻,情绪稳定,但缺乏果敢刚毅的一面。在性格色彩测试中,一直以来也是以绿色型人格为主。
父亲于去年离开了我们。在他最后的日子里,我在医院守了三个星期。那段日子里,回忆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这可能是我跟父亲为数不多的如此亲密的接触。虽然他已经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但通过眼神,还有我们握在一起的双手,激发了我内心最感性的一面,泪水是发自内心最真切的感受。很遗憾,在父亲生前,我没有主动跟父亲做太多的深层次的交流,更多地是停留在事务性的沟通上。
我的童年经历与抑郁的关系我也说不清楚,无法做直接的映射,但医生的诊断意见是可能具有相当的关联性。
抑郁症患者痛苦的三个层次依次是:现实层面痛苦、意识层面痛苦、潜意识层面痛苦。而其中,潜意识层面的痛苦就是抑郁症的根源。大部分患者只能够觉察到前两个层次的痛苦,并在现实层面和意识层面做努力,其实问题真正的核心在于潜意识层面的痛苦。什么叫作“潜意识痛苦”,它是如何影响和控制我们的人生导致抑郁症的?
潜意识痛苦就是我们早年经历的创伤所带来的痛苦体验。这种体验如此深刻,被吸收和内化,成为我们生命的背景。就像空气,我们每天都在呼吸,但是我们却感受不到它的存在。潜意识层面痛苦也是如此。潜意识层面的痛苦具有弥漫性、持久性、模糊性的特征。简单来讲,这种痛苦会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人生的每个角落,无论是独处还是群居,痛苦的感觉都会存在,而且这种痛苦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潜意识痛苦为何如此强大?
如果不加觉察,活着的每时每刻,都在体验着早年的创伤,就像是无限循环播放的背景音乐。
但潜意识痛苦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如何面对它,不再惧怕它?难点在于你如何去发现它,看到它。因为潜意识痛苦是无形的、弥漫性的。我们需要像侦探一样,通过蛛丝马迹去破案。从哪里去寻找?我们需要从现实层面、意识层面的痛苦中去发掘潜意识的蛛丝马迹。接下来,我们去寻找潜意识。在这里先了解两个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一个是“止疼药效应”,另一个是“刻舟求剑效应”,这是抑郁症患者身上经常存在的心理现象。这两个效应也会阻碍我们去发掘潜意识痛苦。
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缓解疼痛,短暂地服用镇静类药物,同样也有一些心灵止疼药。抑郁的朋友为了缓解精神痛苦,选择一些行为来麻痹心灵,逃避痛苦。举例来讲:一位抑郁症患者,每当痛苦的时候都要去寻求性服务;还有一些抑郁症患者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和外界的联系;还有的抑郁症朋友痛苦的时候去寻求爱情的抚慰,不断地谈恋爱。这都相当于在服用止痛药,虽然可以缓解疼痛,但也是在麻痹自我,只会让自己进入痛苦——寻找止疼药——痛苦——寻找止疼药的恶性循环。终有一天他们会发现,赖以缓解止痛的方式效用越来越弱,不得不寻找新的止痛药。
过去丢失的东西,放到现在去寻找。在心理学上就是过去没有被满足的需要放到当下去满足。这样做的必然结果是丢失的东西永远找不到,需要永远无法被满足。举例来讲,早年不被爱的孩子,在长大后渴望从自己的伴侣身上获取缺失的父爱或母爱,他/她会在恋爱或者婚姻中以自我为中心,像孩子一样需要被爱被呵护。需求不被满足时,会情绪化和歇斯底里、责怪对方不爱自己。他/她渴望从伴侣身上得到父母的爱,但伴侣永远只是伴侣,无法承担父母的角色。经历这类创伤的孩子,成年后毕生的努力都是在寻求父爱或者母爱,而不是成年人之间成熟的爱。
寻找“止疼药”和“刻舟求剑”几乎是抑郁症患者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之所以会出现“止疼药效应”和“刻舟求剑效应”,和创伤的性质有关。早年的心理创伤具有破坏性,会让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停滞在某个阶段。生理年龄在不断地增长,心智却停留在创伤发生的那一刻。痛苦会在今后的人生中强迫性重复,让人并不断地去寻找止疼药和寻求依赖的对象。
我们进行心理自我疗愈的过程就包括以下5个步骤:
审视现实层面的痛苦的目的是引发思考。对现实世界中遭受的失败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进而思索这件事本身是否足以引起我的抑郁情绪,是否严重到把我推向了抑郁症,是否有内心更深层次的原因,包括童年的阴影、曾经的重大伤害等。
这个过程本身可能会带来一些不适和痛苦,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应该逃避,这是我们接近自己的潜意识必经的过程。意识层面的痛苦好比一把钥匙,是通往自身潜意识的入口。意识层面的痛苦,可能是无助,可能是沮丧,也可能是生活失去意义,不管是哪种痛苦,都需要我们十分清楚地分辨到底是哪种情绪或者感受让我们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这个痛苦是真实的吗?有没有可能是我们自己放大了痛苦导致的?
潜意识的东西往往与我们的过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我们在童年时期缺乏父母的陪伴,或者在成长阶段缺乏父母的支持,打击我们的积极性成为常态,或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带来的长期的心理的压抑。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成年的我们存在某种情感能力缺失。当这种能力缺失体现在具体事情上,就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精神痛苦。常言道,每一个脆弱的成年人内心都住着一个曾经受伤的孩子。在这一层面,需要我们追溯有没有什么童年记忆关联着当前感受的痛苦。
曾经的童年创伤已经无法改变,当下我们能做的就是疗伤。接受曾经发生的。生命无法重来一遍,所有的经历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不完美是人生常态。可能大部分成年人对于原生家庭都有一些抱怨,我们也很容易将自己的问题归因于原生家庭,现代很多心理研究也是这个方向。虽然事实上没有错,但似乎这也无益于改善当下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接受,打心底里接受。只有接受了才能放下曾经的伤痛,从而抚慰当下的自己。
成长通常源于痛苦,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的一生本就是在一次次挫折中完成的蜕变。要想与过去的自己达成和解,只有走出当下的舒适圈去迎接新的挑战,开启人生新模式。在性格分析理论中,我们会经常提到红色人格、绿色人格等类型,对于性格测试的结果一般建议对缺失的色彩进行补充加强。而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性格的色彩会随着经历改变。我有一位认识多年的朋友,曾经是绿色人格,但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每天要跟几十个客户或者经销商沟通各种事项,经过几年的磨炼,她的性格色彩发生了改变。再次测试时,红色人格明显增强,如果按照PDP(行为特质动态衡量系统)职业性格来分类,已经从考拉型转变为老虎型加孔雀型。虽然这种通过挑战舒适区,开启新的行为模式的过程有些痛苦,但由此带来的改变是显著的。现在的她充满自信,走到哪里都带着阳光。
做出改变的过程也许漫长,但却充满意义和乐趣,因为你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和自己,所以请保持耐心,用积极的行动来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