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猪八戒——此朱非彼朱,他比唐僧还早三百年取经

提到猪八戒三个字,诸位看官一定都不陌生。因为此猪仙无论是小说原著,还是影视形象,都已十分深入人心。

众所周知,这位猪仙,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先生所作《西游记》中的虚拟角色。大名叫做:猪刚鬣;法号:悟能;诨名:八戒,乃是大唐高僧唐玄奘的第二位徒弟。本事不差,会三十六天罡变化,所持武器极其高大上,是为太上老君所造、玉皇大帝亲赐的上宝沁金耙(也就是俗称的九齿钉耙)。

这个耙子最开始被使用时,八戒还是天界响当当的一员武将,来头很大,是为执掌天河八万水军的天蓬元帅。虽称不上玉树临风,风流倜傥,也是个周正威武,威风凛凛的人物。

可惜周正威武的武将贪杯,不注重德行,三两黄汤下肚,就把霓裳仙子给得罪了。他暗搓搓地喜欢人家,想跟人家谈恋爱。人家暗搓搓地嫌弃他,不想明面拒绝。谁承想,将军喝多以后就管不得了,硬扯着仙子的袖子要闻香。

仙子当然大怒,至此引来天上的纠察灵官,批评教育以后,将军心里不痛快了。这种不痛快,是否包含“失恋”后的恼羞成怒,书中并未作详述,我们也只能单凭揣测,认为他丢面子了,单相思破碎了。破碎了还被人当面“怼”得一点缝儿都没有,就干脆借着酒意拱倒了斗牛宫!

拱倒一事,后来也被后世做过一些分析。说是很有可能是玉帝授意,让他犯下大错,借此顺理成章贬下凡,参与到取经团队中。目的是搅乱团队精神,拖住对方后腿,就是不能顺利让他们抵达西天。

说辞源自于对《西游记》两大派系——佛与道的争论。究竟是否为真,因为小说本就是虚拟,在这里,咱们不做深入讨论。只说,玉帝看到被拱倒的斗牛宫后,就大发雷霆了,着人捶了卷帘将军两千多下,贬到凡间去了。

而被捶后的将军,不知道是不是酒没醒透,跌跌撞撞之下,竟然错投了猪胎,将好端端的神格,硬生生败成了猪妖。可见酒后贪杯,是多么要不得的一件事情。

按说神仙变妖怪,心里有点数的人都应该扪心自问,好好修行。尤其那副相貌,读过原著的看官们都知道,影视剧中的扮相已经是客气的了!因为它原本是: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金盔紧系腮边带,勒甲丝绦蟒退鳞。手执钉耙龙探爪,腰挎弯弓月半轮。纠纠威风欺太岁,昂昂志气压天神。

丑得霸气又凶悍,跋扈又嚣张。初看上去,在性格中还保留着当年身为大将的一点魁梧之风,细细端详,双耳像对蒲扇,长嘴獠牙,闭嘴的时候是莲蓬状,张开嘴巴就是一只火盆,着实有碍观瞻。

但是特立独行的猪刚鬣并不觉得这叫事儿。面貌什么的,本来就能变出来,不然不白瞎了他的三十六种变化了?而且,他是极其懂得及时行乐的人,比如哄骗老丈人,种田娶媳妇,就是修成人样后的头等大事。

高老庄强抢民女,错背公猴当媳妇。魔性的猪刚鬣着实是位“不疯魔不成活”的主。时至今日,他的猪八戒背媳妇“进行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曲之一。

再后来的故事,我们就更加熟悉了。一心想要得到爱情的猪刚鬣,受观音菩萨点化,以及猴子的胖揍,不得不成为玄奘法师的第二名弟子,原著中第十八回“观音院唐僧脱难 高老庄行者降魔”,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等,讲的便是收服二师兄的故事。

当然,取经路上的刚鬣,也并不老实,仍旧一有机会就追逐“梦想”。一旦发现师父被抓走,猴哥被打败,就嚷嚷着分行李回老家。

他还记着他的高翠兰,偶尔也会惦念一下天上的霓裳仙子。一颗“赤子之心”着实很忙,总有爱不完的美色,想不完的美人。猪八戒本人,也因此被冠上了好吃懒做,贪恋女色,贪生怕死的头衔。

八戒诚然是懒惰的,放眼整个取经之路,最插科打诨的也数他是头一份儿。由此,最后所获封号也跟着理所当然的不高,是个不在编制体系内的净坛使者。

那么,真实历史上是否有猪八戒这个人呢?此人也果如书中所述,这般懒惰好色吗?

还真不是。

不仅不是,这位朱姓僧人,甚至比他书中的师父玄奘法师,还要早300年出生!

历史上的猪八戒,真名其实叫朱士行,出生于公元203年,也就是当时的三国时代。祖籍是河南禹州,印度僧人沙门昙阿迦罗途经洛阳讲经时,朱世行也在听讲之列。非常虔诚地听完讲解以后,立刻积极主动地加入了佛教。在沙门昙阿迦罗在白马寺所设的戒坛上,登坛受戒,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

八戒对于佛教非常虔诚,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最早出家的正统僧人。

跟着印度高僧学习佛法的朱士行出家受戒以后,就很努力认真地在洛阳钻研、讲解《小品般若》,但是由于当时翻译者的水平有限,很多佛经内容都是随意翻译,并且,翻译者还会把领会不透的内容直接删略,以至于讲解起来词意不明,又不连贯。

作为中国第一任高僧,一名虔诚的信徒,不能详细地为众僧答疑解惑,这不等于是误人子弟吗?于是,八戒在听说西域有完整版的《大品经》后,就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取经之路。

史料记载,朱世行是公元260年,也就是魏甘露五年,在雍州,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甘肃)出发的。这里必须加一句,在此之前,我国还没有出过取经人,就连之后的法显、宝云、唐僧,都在他之后。朱世行敢为天下先,不仅做了国内第一僧人,更做了国内第一取经人。

所以说,玄奘法师不仅不能做八戒的师父,还应该称其一声前辈。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八戒取经,是没有白龙马、孙悟空、沙悟净等人保驾护航的。他是自己徒步“旅行”的。通过河西走廊到敦煌,经由西域南道,横渡流沙,直抵于阗国。

但是这个于阗,并不在西天,而是在现今新疆和田境内。这个地方,玄奘法师也到过,只不过玄奘法师继续西行,而朱士行则留下来抄写了《大品经》,共抄写了90章,60多万字。

八戒的经,没有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没有神魔妖怪,更没有被传出,吃了他的肉可以长生不老的传说。但是八戒的经,取得也并不容易。

先说路程,从甘肃到和田究竟有多远呢?

百度地图为您导航,自驾车出游的话,需要从正南方向出发,沿塔乃依北路行驶280米,左转进入北京西路。再沿北京西路行驶590米,直行进入北京东路。沿着北京东路再行1.7公里,进入……

总之,就算驾车,就算当时有了北京东西路,有高速公路,八戒要从甘肃到和田,也要行驶3139公里。

如果徒步进行上述操作,可想而知,翻山越岭之艰难,风吹雨淋之艰险。

那么,如此长途跋涉的八戒,有没有将经书顺利带回呢?

确实是带回来了,不过是在22年后,经由弟子从于阗带回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八戒拿到了经书,却没有亲自折返,而是交给徒弟呢?

原来八戒法师在即将启程之际,遭到了于阗小乘学人的强烈阻挠。

小乘学人为何阻挠?因为他们不承认大乘教法是佛说,视大本《般若》为《梵书》,强烈要求于阗国王禁止八戒出境!

他们跟国王说:“汉地沙门欲以婆罗门(梵)书惑乱正典,您是国主,不及时阻止还让他离开,就是不对的!”小乘学人所说的婆罗门书,就是梵书。所谓梵书,就是梵王所说之书。《慈恩寺传》卷三云:“其源无始,莫知作者,每于劫初,梵王说传授天人,以是所说,故曰梵书。其言极广,有百万颂,即旧译云毗伽罗者是也。”

两大教法产生严重分歧,甚至要烧掉八戒法师的经书。

八戒受到小乘学人的阻挠,几次想要回国,都没能成行。直到公元282年(西晋太康三年),八戒法师求得的大本《般若》,才经过多方周折,经由其徒弗如檀送回洛阳。公元282年(西晋太康三年)转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水南寺,再经由陈留水南寺印度籍僧人竺叔兰等译成20卷汉文《放光般若经》。自己则继续留在于阗,80岁病故,葬身他乡。

朱士行西行求法,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后世赞他虽然只送回一部经书,但他求法忘我的精神感人至深。他送回的大本《般若》译出之后,颇受佛学界的重视,晋道安曾称赞说:“善出无生,论空持巧,传译如是,难为继矣。”当时的义学高僧如帛法祚、支孝龙、竺法汰、竺法蕴、康僧渊、于法开等人,都为之作注或讲解,形成两晋时代研究般若学的**,为后世西行求法者如法显、宝云、玄奘等人也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这份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那么,既然朱世行先于玄奘取经,为什么吴承恩先生会在《西游记》中把八戒写成一个贪吃好色的人呢?

其实,小说的原型,并非都来源于历史。吴承恩先生在书中写了八戒这个角色,只是因为他身边有一个跟二师兄一样好吃懒做的人。灵光一闪之下,先生便将此人落入笔墨之中,以八条戒律相约束,实际跟历史上的朱世行禅师是没有关系的。

《西游记》是折射现实的一面镜子,八戒也好,悟空也罢,都是有定向意义的。八戒所代表的,就是胆小怕事的人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