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香妃——我不是风儿也不是沙

你是风儿 我是沙

风儿飘飘 沙儿飘飘

风也吹吹 沙也飞飞

风儿吹过天山去

沙儿跟过天山去

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

这句歌词一出,很快就会在我们脑海中跃出一张异域风情的女子的脸。一身白衣舞裙,头戴回部白绒花帽。佳人浅笑,可令万花褪去颜色。长睫,媚眼,天然一抹愁容哀态,我见犹怜。

她就是乾隆香妃。一个神秘,又馥郁的女子。

电视剧《还珠格格第二部》《新还珠格格之风儿阵阵吹》中都曾对香妃这个人物进行过具化的塑造,说她本名为含香,乃是回合部落首领阿里和卓的女儿,因为被父亲敬献给乾隆皇帝,入宫为妃。

香妃从小身上就有异香,只要她起舞,即便是身处千里之外的蝴蝶,也会被她吸引,扑闪翅膀而至。香妃至此也成为花仙的代名词。乾隆皇帝因为她的这项技能,赐给了她香妃的封号。

乾隆皇帝视香妃如珍宝,风流如他,不仅为香妃独建宝月楼,还为了照顾她的宗教习惯,让伺候她的宫人全部按照回教风俗安排饮食(维吾尔族多信奉伊斯兰教)。为了讨好香妃,乾隆可谓煞费苦心。

但是进了皇宫的香妃娘娘,仍然郁郁寡欢。乾隆皇帝以为她是思念家乡,并不知道这里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她家乡的那片土地上,有她的爱人。

蒙丹(另一音译:麦尔丹)是含香的青梅竹马,也是含香从小放在心尖尖上的人。年少时二人便相爱,情比金坚,誓死也要结为夫妇。可惜含香的父亲阿里和卓看不上这个穷小子,以至于两人成年后不得不私奔。

连续偷跑七次,都被阿里和卓发现,抓了回来。

而蒙丹这个小伙子,很有一些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虽然出身不高,但是生长着一颗执拗的深爱含香的心。

他策划了第八次私奔,再次败北。含香被送去京城,他也被打得半死。

由此看来,私奔这事儿是个技术活。且私奔对象天赋异禀,身怀异香。一跑就出汗,一出汗就有香味。阿里和卓不用判断逃跑路线,光看蝴蝶往哪飞就知道闺女跑哪去了。

但是蒙丹也确实不够聪明。试想一下,你拿个板车,把她装盒里拉走不行吗?

兵法云:以不动应万动。你别让她跑,别让她出汗不就行了?她又不是往地上一站就能引蝴蝶。就算是进宫后的香妃,也没有在百米外就让人知道她来了。香味这个东西,如果浓郁到那个程度,那得多熏人啊!

而且,蒙丹这个人,非常的轴,也非常的消极,做事太走极端。这些定论,我们在他寻到京城后,借酒消愁,寻死觅活,妄图杀进宫去,救走自己爱人等等行为中都能轻而易举地看出来。

这位好汉,那是皇宫。你连含香她爹都对付不了,怎么去对付皇帝?

笔者仿佛看到了一个天真又率直的少年,提着小木棍杀狼不成之后,居然决定冲进虎穴。

难道虎比狼好杀?

可是蒙丹是真爱含香的,含香也真爱蒙丹。他们两个一个是风,一个是沙,风沙纠缠,就是一场沙尘暴。哦,不,是缠缠绵绵到天涯。

但是对于乾隆帝来说,这两人要是缠绵,肯定就是他的沙尘暴。好在他前期并不知道这段故事,如果他提前知道,那么《还珠格格第二部》的剧情就会变成,蒙丹被暗杀,香妃接受不了噩耗,自杀而死。头疼的就该是编剧们了。

试想一下编剧们的OS:你们开心就好,不用管我们死活。

这两个人真的都喜欢自杀,在影视剧里,蒙丹和含香不止一次不想独活。含香有拿着小刀片要死在乾隆面前的记录。蒙丹有从楼上跳下来摔成“八瓣”的戏码。好吧,是我夸张了,没摔出那么多瓣。但是作为一个老爷们儿,见不着心爱的女人就寻死,真的好吗?而且还喜欢自残,喜欢用暴力和负面情绪面对问题。

单纯从一个看客的角度出发,笔者真心想问含香一句:

“你到底看上他啥?”

一个男人在面对大事时,不能沉稳冷静地面对和处理问题,难道不说明他本身不够优秀可靠吗?

私奔七次都没成功,是方式方法不对,还是武力值不够?总得总结出一点经验吧?

情比金坚也不是这个做派。按照平均每半年私奔一次计算,也奔了四年了。

四年,足够一个武学奇才在江湖创建一个门派了!

或者,就当你们是刚抓回去,就跑出来继续私奔的。好歹让人家爹有一个放松警惕的过程吧?抢劫还得等个时机呢,刚出“监狱”就“作奸犯科”,不是等着被抓吗?

而且他爹不接受,不就是觉得你不够出息吗?有时间私奔,为什么没时间提升一下自己呢?

当然,也有可能是人家的爹只想把闺女嫁给皇帝,蒙丹就算做上部落领主也比不上一个国家的皇帝。

确实也是难。

言归正传,说回故事。

在宫内寻死不成的含香听说蒙丹还活着的消息后,改变了策略,利用皇上桀骜的征服心态,诱导他先跟自己谈恋爱。皇上也不想对香妃用强,反而觉得很有意思,更加宠爱于她。

香妃不知道,这个行为在保全住自己的同时,又在无形之中埋下了祸根。万年醋缸皇后娘娘羡慕嫉妒恨,在容嬷嬷的出谋划策下,及时对太后进了谗言,说香妃狐媚惑主。太后也正因为皇帝太维护香妃,怒火中烧。于是,婆媳二人一拍即合,决定在皇上离宫之际赐死香妃。

香妃服毒自尽了,死的时候很坦然,是甘愿赴死的。香妃那个时候并不知道还珠、紫薇两位格格想出了救她的主意。她只是眼看着见她对象无望了,干脆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了。

这与蒙丹,我见不着你,我就活够了的性格实在是一模一样的。

实在不知道让笔者夸他们深情,还是脑子太轴了!

难道这个世间除了爱情,就没有其他值得留恋的东西了吗?是御膳不好吃,还是日子不好过?皇宫欸!金银珠宝,华服美衣欸!

再者,你死了,你的爸爸怎么看你,你的妈妈怎么看你,你的一直追逐你,被你吸引的蝴蝶又会怎么看你!

这些问题当然不会得到答案。总之,我们善良的还珠、紫薇两位格格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是马不停蹄地赶来相助了。香妃没有死成,喝了一半,吐了一半。香味竟然也跟着消失不见了!于是,就有了后面的香妃假死,化成蝴蝶飞走,实际上被救出宫去,跟蒙丹双宿双栖的故事。

这个故事,自然也不会太顺利。乾隆皇帝得知真相之后,龙颜大怒,要砍掉“偷了”他的妾侍送给他情敌的亲生和非亲生的女儿女婿们。

其实,皇帝会气成这样也是可以理解的。首先,他这个妾侍是妾侍她爹上赶子送过来的,不是他抢的,也不是他逼的。妾侍送来的时候他也不知道她有对象。他单纯地讨好,希望对方可以喜欢自己。对方也答应会慢慢接受他,然后突然之间就被子女告诉说,你这样老牛吃嫩草是不对的,你都能当她爹了。我们还是认为她跟她青梅竹马最配,所以把她送走了。

一国之君的妃子啊,你让他颜面何存?

那是他心爱的小妾啊,他努力了那么久,你们一下让他回到解放前。

他怎能不怨,怎能不气。这等同于是热切的单相思人儿,再次单方面失恋,戳中心窝窝,痛彻心扉的体验啊!

当然,这个意思也不是说含香跟着乾隆就一定是好的。毕竟他后宫妃子那么多,喜欢含香也只是一时新鲜。在此之前,没有妃子可以“招蜂引蝶”,也没有妃子敢提出先跟他“谈恋爱”。然而当这些新鲜劲儿带来的快乐都用完了以后,谁知道他还有没有丽妃、俏妃取代。

不过,这些设想都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决定的,所以我们也并不需要严格地讨论,一夫多妻下的皇帝陛下,算花心还是算专情。也不必较真,嫁为妃子,明明已成为“富太”,却一心想要跟她的竹马飞出宫种地的含香的选择是不是正确的。

总之,一场逃亡拉锯战就此展开。大结局毫无意外皆大欢喜。香妃如愿跟蒙丹变成了“沙尘暴”,就此隐居山野。乾隆亲自寻回女儿女婿,当作香妃真的化成了蝴蝶。

综上所述,是影视剧中香妃留到看客们眼中的形象和结局。那么历史上的乾隆身边,真的有这样一位香妃吗?

这位香妃,真的身怀异香,且在家乡有一个心爱的情人吗?香妃又是不是被太后赐死的?

本着尊重历史真相,还原故事本真的精神,笔者查了大量文献,发现在乾隆皇帝40多位后妃里,确实出现过一位维吾尔族女子的倩影。但是她的封号不是香妃,而是容妃。本名也不叫含香,而是:和卓·伊帕尔罕。

伊帕尔罕是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出生在新疆和卓族一个家庭中的。和卓族是世代居住在叶尔羌的维吾尔族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这个族群被称为和卓,所以香妃也叫做和卓氏。

香妃的父亲是当时的贵族首领。乾隆二十年五月,清军曾经进军伊犁,二次平定准噶尔叛乱,解救了被准噶尔拘禁的叶尔羌、喀什噶尔封建主玛罕木特的两个儿子(也就是当时的大和卓木、小和卓木)。

按说清军救了大小两名卓木的性命,怎么说对方也该记一记朝廷的好吧?

并没有。

两年以后,小和卓木很白眼狼地杀死了朝廷钦派的副都统阿敏道,自己称了巴图尔汗。大和卓木见状也不甘示弱,据守喀什噶尔,跟他老弟两相呼应,称雄南疆,开始了大规模的武装反清活动。

含香的父亲和哥哥都觉得这对兄弟太不是东西了。当然也有可能是觉得,仰人鼻息的日子不会好过。总之权衡利弊之后,他们拒绝归附分裂的部落,反而配合清军,于乾隆二十四年,里应外合,彻底平息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乱。

乾隆二十五年,香妃她爹她哥哥,还有当时五户助战有功的和卓及霍集斯等在平乱中立下战功的南疆维吾尔上层人士,都应召陆续来到了北京,拜见高宗皇帝。乾隆打了胜仗,心里快乐,便令他们在京里居住,并且派使者接他们的家眷一起来京。大殿之上,封了图尔都(香妃的哥哥)为一等台吉。图尔都的妹妹(也就是香妃)就是那时被选入宫的。

但是,选入宫中的香妃并没有第一时间被册封为妃子,而是封了一个和贵人。不难看出,香妃入宫的最初,只是乾隆皇帝统一新疆后,实行的“因俗而制”的政治需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政治联姻。

贵人在清朝后妃的八个等级中,属于第六级,不算高。前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后有常在和答应。且香妃入宫的年纪也着实有些尴尬。

根据档案记载,香妃是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二月进宫的,入宫时已经27岁了。那个时代,女子一般都在十几岁就出嫁。清帝挑选秀女,13岁的女孩子就可参选。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12岁就嫁给了努尔哈赤;孝庄文皇后13岁就与皇太极成了婚;孝康章皇后15岁就生育了康熙帝。

所以坊间就此也流传出了另外一种说法,说香妃当时已嫁为人妇,传她“玉容未近,芳香袭人,既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是新疆回部酋长霍集占的王妃,回部叛乱,霍集占被清廷诛杀,将军兆惠将香妃生擒送与乾隆。但是香妃心怀“国破家亡,情愿一死”之志,始终不从乾隆,最后被太后赐死。死后,将其运回家乡安葬,故新疆喀什有香妃墓。

当然,还有人推测那个年代虽然盛行早婚,但个别晚婚的也不是没有。谁说年纪大了就一定是二婚?当年叶赫部首领布扬古的妹妹布喜娅玛拉,不也是因为风姿绰约,以及政治上的种种原因,到33岁才出嫁,成了著名的“叶赫老女”的吗?香妃若真如传闻所说,在当地久负美名,远近闻知,难道就不会是第二个“老女”吗?在民间,也有一些有地位、有财富的美貌女子不愿轻易出嫁。有没有可能香妃确实就是容颜倾城,看不上老家的凡夫俗子们。挑啊挑的,就把自己挑老了呢?

且再试想一下,皇帝后宫美人多如牛毛,就算他风流成性,就算香妃是倾国之容,也不至于纳一个“生擒”回来的人妻为妃。

传说总是引人入胜的,但事实跟传说总是相去甚远。真相实锤无人得知,我们仅能从这些只言片语的传闻中看出,27岁的香妃,确实因为“出挑”的入宫年纪,为墨客们提供了不少笔墨之资。

再来说异香。

正史之中并无此类记载,反倒是在香妃死了一百多年后,突然获得了“技能”。以身体天然带香,在野史、诗词及舞台中活跃了起来。

我觉得,我们可以这样大致地猜测。也许他们说的体香,只是一种体味。

香妃出身回族,自幼喝羊奶,吃酥酪,身上常年带有奶香味不是不可能。且女子都爱香,熏了香花,擦了香露,混杂奶香,就成为一种特殊的,奶花混合的香味。

只不过这种香被后世的揣测和构想无限放大了,才出现了后面的“引蝶”。也或许,根本没有异香,只是众人猜不透27岁的女人得宠的出处,便冠了一顶**的帽子上去。

帝王的生活,因为不可觊觎,总会平添一些浪漫香屑。一炉好香馥郁百年,于香妃、于后世笔者来说,都不是什么坏事。

因它虽不实,却也留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

话再说回来。

历史中的香妃又是何时升到妃子的呢?

野史有一段记载,是说宫里曾经从南方移栽过一棵荔枝树,树在香妃进宫之后,竟然结出了200多颗荔枝。皇上和皇太后因此认为和贵人(香妃)的入宫为他们带来了祥瑞,很是快乐。因此在和贵人入宫后的第三年,即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六日,正式册封和贵人为容嫔。她的哥哥,原封为一等台吉的图尔都,也因进攻喀什噶尔有功而同时晋爵,封为辅国公。

野史上所说的荔枝结果,无人亲眼所见,所以我们也不能认真当作依据。且因为两百多颗荔枝便封嫔,会不会太草率了?

笔者只能说,自古以来,后宫跟前朝都是千丝万缕、万缕千丝的互生互存的关系。恰如雍正帝的年妃,万千宠爱,只为稳住一个年羹尧。

香妃的得宠,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乾隆为了稳固收复回来的新疆部族的手段罢了。

当然,这里面也不乏她天然的魅力。乾隆皇帝是个江山美人都要的君主,香妃的真实面貌虽然见过的人都已作古,但是想来,必不会太差。

别忘了,时至今日,新疆都是一个出美人的宝地。

此后直至乾隆三十年春天,高宗第四次南巡,带了自己的老妈、大老婆、令贵妃、庆妃、容嫔、图尔都以及大学士傅恒等王公贵戚1000余人同行。一路上,乾隆都对香妃格外恩赏,前后赐给了她80多种口味适宜的饭菜,其中就有名贵的奶酥油野鸭子、酒炖羊肉、羊池士等。

这种宠爱,也许是因为她的哥哥也在同行之列,也许是真心喜爱。总之,香妃的春天算是来了。

乾隆三十三年六月,香妃被皇帝正式由容嫔晋封为容妃,别开生面地准备了满洲朝服、吉服、项圈、耳坠、数珠等等排场之物。同年十月,受命为正、副使的大学士尹继善、内阁学士迈拉逊,持节册封容嫔为容妃,册文曰:“尔容嫔霍卓氏,端谨持躬,柔嘉表则,秉小心而有恪,久勤服事于慈闱,供内职以无违,夙协箴规于女史,兹奉皇太后慈谕,册封尔为容妃……”

这一年,和卓氏(香妃)已经33岁了。

33岁的女子,仍能获得如此殊荣,若不得帝王宠爱,单纯因为哥哥得势也是不大可能的。而且,三年以后,乾隆又带着和卓氏等六位妃嫔东巡,其间游历泰山,拜谒孔庙。由于乾隆三十一年那拉氏皇后亡故,乾隆声称不再立后;乾隆四十年,皇贵妃病逝,因此,到了这个时候,和卓氏在乾隆的众多后妃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了。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十五日,皇帝在圆明园奉三无私殿设宴会餐,容妃已入主了西边头桌的首位,到同年十二月乾清宫大宴,容妃又升格到了东边坐桌的第二位。这时,容妃已48岁了,到了她地位与殊荣的顶峰!

但是,从乾隆五十年(1785年)以后,可能是因为身体欠佳,容妃很少再露面了,皇帝往往单独赏给她物品。通过查阅清宫档案《赏赐底簿》得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十四日,皇帝赏给了容妃10个春橘,这是迄今所查到的最后一次赏赐。

5天以后,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十九日,容妃在圆明园溘然长逝,终年55岁。既没有化成蝴蝶飞走,也没有后世所传的郁郁寡欢。她在宫内得到了荣宠,也得到了地位,她最大的遗憾就只是未能给皇帝生育儿女。

这些我们都能在一些正史记载中查到痕迹。

乾隆《宝月楼记》曾载:“宝月楼者,介于瀛台南岸适中,北对迎薰亭,亭台皆胜园遗址,岁时修葺增减,无大营造。顾掖池南岸,逼近皇城,长以二百丈计,阔以四丈计,地既狭,前朝未置宫室,每临台南望,嫌其直长鲜屏蔽,则命奉宸,既景既珥,约之椓椓。鸠土戊寅之春,落成是岁之秋。楼之义无穷,而独名之曰宝月者,池与月适当其前,抑亦有乎广寒之亭也。”乾隆册封霍卓氏为容嫔册文:尔霍卓氏,秉心克慎,奉职唯勤,壸范端庄,礼容愉婉,深严拓馆。兹仰承皇太后慈谕,册封尔为容嫔。

乾隆册封容嫔霍卓氏为容妃册文:尔容嫔霍卓氏,端谨持躬,柔嘉表则,秉小心而有恪之,勤服事于慈闱,供内职以无违,夙协箴规于如史。兹奉皇太后慈谕,封尔为容妃。

乾隆二十七年作的一首诗:“淑气渐和凝,高楼拾级登。北杓已东转,西宇向南凭。”(自注:楼临长安街,街南俾移来西域回部居之,室宇即其制。)

二十八年新年,乾隆又作了一首宝月楼诗:“冬冰俯北沼,春阁出南城(自注:楼近倚皇城南墙)。宝月昔时记(自注:向作宝月楼记粘壁),韶年今日迎。屏文新茀禄,镜影大光明。鳞次居回部(自注:墙外西长安街,内属回人衡宇相望,人称回子营。新建礼拜寺,正与楼对),安西系远情。”

《清史稿》后妃传: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赉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

再来说说香妃的死亡之谜。

无论野史剧作都曾提到过,香妃被太后赐死一说。

这种说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14年古物陈列所在展出的所谓香妃戎装像下写的文字说明: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或有称其美于中土者,清高宗闻之。两师之役,嘱将军兆惠一穷其异。回疆既平,兆惠果生得香妃,致之京师。帝命于西内建宝月楼(即今之新华门)居之。楼外建回营,毳幕韦鞴,具如西域式武英殿浴德堂浴室穹隆顶,又武英殿西之浴德堂,仿土耳其式建筑,相传亦为香妃沐浴之所。盖帝欲藉种种以取悦其意,而稍杀其思乡之念也。讵妃虽被殊眷,终不释然,尝出白刃袖中,示人曰:“国破家亡,死志久决,然决不肯效儿女汶汶徒死,必得一当以报故主。”闻者大惊。但帝虽知其不可辱而卒不忍舍也。如是者数年。皇太后微有所闻,屡戒帝弗往,不听。会帝宿斋宫,急召妃入,赐缢死……

另一说,就是之前我们提到的,香妃是被生擒到宫内的。皇帝喜爱她的容颜,呵护备至,香妃却一心求死。

太后护崽,冲进来批评教育,大意应该是婆婆教训媳妇的那套说词。

“你既然做了我儿子的小老婆,就应该顺从。整天要死要活的是要干啥?我儿子还要忙事业,你不能帮他分忧,也不该拖他后腿啊!”

香妃倔强地说:“不。我的丈夫就是被他派出去的兵弄死的。我现在却要苟延残喘地侍奉杀死我丈夫的仇人,这是不可能的!”

于是太后就说:“那你就死吧。”

白绫,鹤顶红,间或还有一丈红。

后宫杀人的法子,屡见不鲜,总有一种方法可以将人轻轻松松地送往西天。

但是事实是,皇太后即乾隆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她死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而香妃(容妃)死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先不说婆媳俩关系到底好不好,单说香妃比皇太后晚死11年,也不可能是被皇太后赐死的。

和香妃之死一样令人迷惑的,还有香妃相貌。

跟四大美女到底美成什么样,潘安到底为啥能帅到掷果盈车,卫介何故被看杀等等,对于美人,我们自来是有执念的,都想要一窥真容,都想知道盛名之下的那张脸是何等的风姿。

于是,就有了后世被大做文章的画像。

现今后世的香妃像,知名的一共有三幅,其中两幅是油画,一幅是身着欧式盔甲的半身像,即1914年古物陈列所展出的“香妃戎装像”。

一幅为香妃身穿西式长裙的全身像,即“香妃洋装像”。

另一幅是一名旅行家拍摄的据说是祭祀时用的神像,即“香妃旗装像”。前两幅油画传言是郎世宁所作,但两张画上都没有郎世宁的署款。

且中外学者已经基本否定这两幅油画是香妃画像,因为画中人的面貌并没有西域女性的特征。笔者也看过那两幅画,没有高鼻梁,也没有大眼睛。新疆姑娘的棱角都是明媚而分明的,如果画像确凿是香妃娘娘,那只能说画得太不像了!

而且,这两幅作品的风格也与郎世宁作画的习惯不同,因此很快被辟谣。

再来说第三幅画像,是一位身着红色满装的少妇,眼窝微陷、鼻梁隆起、圆脸庞、颧骨稍高,是带着柔媚和娇怯的回部女子的典型相貌。从笔法看,似乎是出自郎世宁之手。而且,容妃的头骨经有关部门复原,认为她本人是圆脸庞、高颧骨、前额稍突出,与肖像颇为吻合。另外,在香妃死后三年,乾隆帝吟咏香妃生前所居的宝月楼时,曾有“卅载画图朝夕似”之句,可见香妃确曾有过一幅画像,而且是被乾隆帝挂起经常观看、以释怀念之情的。

所以,第三幅画像的真实性和参考性都稍微高那么一点,直到很久以后,第四幅画像出世,才又掀起涟漪。

这一幅是香妃娘娘的吉服像,但是这幅画像一般人很少见到。著名清史大师孟森先生在逝世前的最后一篇文章《香妃考实》中曾经讲述过这幅画像的来源:

吴生丰培贻一容妃园寝神像,问其所从得?则云有太仓陆夫人藏。此夫人为陆文慎宝忠之子妇,徐相国郙之女,于民国二三年间至东陵,瞻仰各陵寝。至一处,守者谓即香妃冢,据标题则容妃园寝也。凡陵寝、园寝享殿皆有遗像,一大一小。小者遇有祭祀即张之。大者年仅张设一次。陆夫人以香妃之传说甚厖杂,亲至其园寝,始知流言之非实。请于守者,以摄影法摄容妃像以归。所摄乃其小者,大像封局,未得见也。

不论结果如何,不论是真是假。伊人已逝,馥郁犹存。

香妃的传记,被传唱杜撰了无数次。我们爱她的容颜也好,怜惜她凄美的爱情也罢,都是借由容妃这个原型衍生而来的。

不论真相如何,我们都该感谢这个端丽的女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的那缕**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