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梓风情
春 雪
雨水刚过三天,又下起了雪,本来已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一下子又凛冽起来。飞雪雾化了山色,到处一片朦胧。寒冷湿润的空气中,裹挟着清浅的泥土复苏和杨柳嫩芽的清香。
这样的天气,虽然有些冷,却难得,至少对我来说,见面的机会极少,像过去那些很好的朋友,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要等好多好多年,才能在一个偶然的时空里,不经意地相见。我很珍惜。
顶着风雪,我走进这难得的春雪里。阳光躲进暗处,雪花旋着复杂的舞姿,春的气息却顺着风的缝隙渗透进来。河堤上的丝丝垂柳,吐出点点翠嫩,挂出一片寒冷的烟柳春色,飞舞在雪花之中,掩饰不住的春情萌动里,多了几分难得的冷艳,美得人心驰神**。
一片舞着舞着乱了方寸的雪花落进我**的后颈里,我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感觉她的皮肤沁人的清凉,柔滑,湿润。我一阵惊喜,像有了艳遇,激动地伸手去亲近。可她太敏感了,不食人间烟色,迅速变成一滴我常见的水,洇进我有些干燥的皮肤。我有些惋惜,也有些怅然。一次美好的相遇,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
这样的机会,20年前的早春也遇到过一回,也下着这样不大不小的雪。都说春雪反常,我不这样认为。小时候的乡下,雪是一直下到正月底的。那满山遍野的皑皑白雪,连绵起伏,巍峨壮观,多美,多令人陶醉。如果能临窗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茶,或者咖啡;一边看着雪舞雪落,说着暖心的情话,更是享受。那次,我就是和一个友人,这样坐在江城一间不大的酒店里,隔窗欣赏春雪。好像还说了些什么,印象没有雪深了。
更早些时候的一场春雪,印象要深。那是1985年的春天,雪比这次更大。所有的地都增加了半尺的厚度,所有的山都增添了近一尺的高度,唯独我,还是不到一米六,陷进雪里,连这点高度都没了。通往县城的山间公路,在一个叫羊五的地方被截断。截断路的,就是那场春雪。别看她平时轻轻柔柔的,一旦刁蛮起来,人在她面前就变得十分的渺小。喜马拉雅山,卡瓦格博,贡嘎山,乔戈里,安纳普尔那山峰的雪里,不知埋藏着多少生命。世上任何弱小的事物,汇集起来,都是一种可怕的力量,能埋了整个世界。人最该敬畏自然,只有敬畏自然,才有敬畏生命的基础。
这场半尺厚的春雪,是两天下的,最终却阻断了两周的交通。我和平儿挤上了雪后唯一一趟通往县城的公共汽车,没有耽误上学。其他好多同学,有的在父亲的陪同下,千辛万苦的走来。有的等到雪化了才赶到学校。我并不恨那场春雪。因为那场雪让我懂了很多,敬畏,艰险,勇气……还有平儿的情谊。
这是趟两头接的班车,交通部门尽了很大的努力,派出两辆车,对向而行到车能通的地方,一送一接。中间车不能到的一段,要乘客自己去走。我有些忐忑,害怕跟不上大人的步伐。幸好有平儿陪伴,一起走过了那段艰难的路程。平儿是我同班同学,初中毕业后,我上高中,她上卫校,都在县城的一个地方。送的车顺利泊在一个叫做白果树坪的地方后,车上的人就背或扛起大包小包的行李,开始了艰难的雪中爬山,去赶前来接应的班车。我们不识路,又怕赶不上来车,落在风雪交加的路上,只好拼尽气力,努力跟在大人的后面。还没走多远,就累得气喘吁吁。平儿见状,说身体比我好,硬从我手里抢过一包东西,帮我扛着。她是个女孩子,自己也有很重的行李,走着一样的山路,还分出柔嫩的肩膀帮我,这份好意,雪一样圣洁,我很感动,无力拒绝。
等我们吃力地赶到接车地点,大人们全都上车了,稀稀落落赶来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坐在温暖的车上,我才轻松起来,安下心来。后来回想当时的情景,即使对那趟车的司机,也充满敬意。明知这是趟充满艰险的行程,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启动了汽车。行进在积雪光滑的高山公路上,一边是巍峨雪峰,一边是万丈深渊,那分胆魄,那身本领,雪也敬畏,让车顺利到达终点。
一片雪又落到脸上,沁凉寒意中,发现我已走到堤的尽头。地上厚厚的积雪反射着微弱的亮光,好像没有什么精神。也难怪,来得不是时候,错过了季节,再大的雪,也撑不起冬的意象,藏不住春天。
我开始往回走,脚踏在积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轻响,还有些滑——雪中夹杂着许多圆滚滚的小冰粒。想起前几天见到平儿,相遇而过的瞬间,各自微弱的一笑。那声简短的问候,如此的平淡和客套,像此时的天气,虽不寒冷,却没有多少温度。过去的一切,都埋进那场春雪里了?还是岁月变老,浪漫不再?
雪没有停的意思。看来她要证明这次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大片的雪夹杂着细小的冰粒落向大地,顷刻就染白了群山和大地。我也没有退缩,迎着风雪走去。我希望逢着一个和我一样的赏雪之人,那多有意思。如果有缘,还可以一起聊一聊,说说这场雪,说说文学,说说理想,像青春年少时一样,情怀浪漫,**飞扬。可是,这年代,谁还幼稚地谈文学,谈理想?只有我犯神经,大冷的雪天,独自在河堤上踏雪赏春。
也许是老了,感觉这场不大的春雪,比1985年那场要寒冷得多。前年正月初七,儿子独自外出打工,也冒着这样凛冽的冰雪,坐在摇摇晃晃的车里走了将近20个小时,凌晨3点多,才到达江城,让人担心死了。幸好他的同学在夜里等他,他才没孤单的流落街头。想到1985年我的那趟行程,想必父母当时也担心死了。那时没有手机,不像现在可以随时保持联系,掌握情况,悬着的心,该多么忐忑不安啊!
走下河堤,遇见了一小孩玩雪。一双冻得通红的稚嫩的小手,大把大把地抓着春雪,搓着雪团,不怕冷的样子,就是小时候的我。回到家,打开门的瞬间,一阵温暖扑面而来。
春的野菜拼盘
一场走南闯北的雨后,山城湿润起来,星星点点的绿落在枝头树梢。早就吃厌了萝卜白菜、鸡鸭鱼肉……就盼着春的到来。
春来了,就又有嫩鲜味美的野菜可以吃了。
苦菜花
苦菜花已不苦,像现在的日子,早已没了过去那种苦的滋味。
春天来得早,它比春更早。寒天稍有暖的松动,它就开花了,黄灿灿的,极似一颗颗闪亮的小太阳开在春意初萌的山野里。春野顿时一片明亮。
走在明亮的春野里,苦菜花是春天上给我们的第一道菜。
这种可以消炎祛火的古老菊科植物,经过冬的煎熬,严寒滤去了它的苦涩,凛冽孕育了它的清香,等不及春的呼唤,便伸展起柔软纤巧的腰肢,从一片尚未睡醒的蒿草中挺拔起身姿,摇曳出一朵朵金黄的小花,像含笑的菊,鲜艳、璀璨。
老远,我就看见它一脸的笑,纯朴而灿烂。
苦菜花的旁边,是蓬松着满头乱发的长叶野草,我叫不出它们的名,没精打采的样子,像没讨到赏钱的流浪汉,再亮的阳光,也照不醒它们惺忪的睡眼。再远处,是几丛苦窝麻,锯齿状的狭长叶片,与苦菜花似而不像,不认识的人,很容易把它们混淆。好在,苦窝麻也可以吃,只是味道不如苦菜花。
野花野草顽强,再贫瘠的土地也能生长。晨春的田野里,苦菜花不论生长在哪里,都精神抖擞,和周围贪睡的花草,形成鲜明对比。花开,一脸鲜艳靓丽。花谢,飞起满天洁白的蒲公英。
蒲公英姿态很美,潇潇洒洒,随风飘逸,像一群飞舞人间的仙女,又似自由飞翔的白鸽,在群山勾勒的天际线上,留下影影绰绰的水墨,是我童年幻飞的梦想与寄望。
野韭菜也间隙拔节,散布田间地头,抽出纤细的腰身,楚楚动人。地米菜却老了,暮气沉沉。它们仿若进行着绿色的接力跑,交接着生机与活力。
苦菜花正是大好青春,花开得很艳,努力地孕育着蒲公英。它有很多的别名,我们襄阳人简单,以色论花,称作黄花苗。最后一个字,本地口音重,读出来就成了“渺”,不过倒也贴切——花儿真的不大。到了江淮,苦菜花叫白鼓钉,别具特色,但听上去不那么明白,费猜。关中更别致,谓之狗乳草。进入川蜀,则变成了耳瘢草。多少有了些草莽气息。中国太大,地变名变,入乡随俗,黄花地丁、独脚如丁、婆婆丁、华花郎……不查不知道,没想到苦菜花竟有着一大堆的名字。这些名,说到底,都有些土气。不如古人风雅,孙思邈叫它凫公英,录入《千金方》。苏颂记作仆公罂,载入《图经》。还有,《庚辛玉册》叫鹁鸪英,《土宿本草》称金簪草,众口不一,但说的都是一种草。关键是,名字文雅,叫起来好听。
少时看过一部黑白电影,题目好像就叫《苦菜花》,说的是旧社会,人们的生活十分穷苦,没穿没吃,小小的孩子,只好提了破旧的竹篮,上山挖野菜,用那很苦很苦的苦菜花当饭吃。
我在新社会,没吃过那种苦,不知道那时的苦菜花,是不是真的很苦。后来吃到了,时间已非从前,发现苦已不是它的主要滋味。现在,苦菜花更是一点也不苦了!
走在早春阳光明媚的山野,随便哪里,都可采到一把一把的苦菜花,就着山涧清清凉凉的泉水洗净那齿状叶片,切成段,适当加入油盐调料,一盘凉拌的野菜就在餐桌上鲜艳起来,清爽,柔和,鲜嫩。浪漫一点,再在青叶之中点缀些黄花,一盘诗意,吃与不吃,都是一种美好。
也有苦的滋味。那是它的根,它的汁。它的根,黝黑;根里的汁,乳白,像浓缩了古往今来的苦,稠稠的。自古以来,良药苦口。春天连根一同采下,茎叶作菜,根须泡水,那些隆冬时节随着严寒悄悄潜进身体的热躁、蠢蠢升腾的欲火,都会在一盘菜,一杯水中,冰消雪融。
白蒿
春天的草木里,白蒿是又一种可口的佳肴。就像菜园里悄然发起来的小青菜,天一暖,就冒出了鲜嫩的叶芽。
采摘蒿芽,最好带着清晨的露珠。这样,蒿草的清香中,就又多了一分清纯的诗意。白朴朴、娇嫩嫩的蒿草,也因此更加神采,梨花带雨。“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多美的姿态啊!如果就囫囵着吃了,可能连白蒿是什么滋味都不知道。
所以,采下的鲜嫩叶芽,总要先嗅一嗅,捧在手中,闻闻它的芬芳。那种旷古清幽的味道,湿漉漉的,仿佛是从屈子的诗句里飘来,有草香,泥香,露香,还有春天山野的气息,纯朴敦实,淡雅而清新,缥缥缈缈之外,也丝毫不失纵情山野的浪漫与惬意。
春的山野到处弥漫着这种气息,浓郁,蓬勃,兴旺,掩饰不住的兴奋和欣喜在草木的茎叶与枝头熊熊燃烧,就像得到心仪礼物的孩子,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开心与满足。在这样的环境里生长,每一株草木都感到幸福。
人非草木,亦是如此。
采下的白蒿,洗净切碎以后,可有多种吃法,清热祛湿、护肝利胆,味美而养生,是自然最美的馈赠。小时候,乡村条件有限,吃法也很单一,就是拌上一些细碎的玉米面,像南方做菜饭一样,用锅一蒸,顿顿当饭吃,菜也不要,简单节省。春暖雨润,乡野白蒿葳蕤,层出不穷,十天半月,家中就吃蒿草饭,清香的味道,至今还悠悠回**在记忆的唇边,朦胧中勾勒出少时清瘦的身影。
也有煎鸡蛋吃的,不过在那个忆起来浪漫、过起来艰难的年代,这实在稀罕。稀罕的不是白蒿,而是鸡蛋。不管哪家的鸡,下的蛋都不是自家吃的。白蒿炒鸡蛋,只有城里的人家才吃得起。吃得起的也不经常,不像现在,稀罕的不是鸡蛋,而是来自山野自然的鲜嫩白蒿。岁月轮回,珍稀的东西也物换位移。
掺了鸡蛋,切碎的白蒿做野菜蛋汤也是一绝。那草叶,那滋味,柔嫩细腻地滑过舌尖,清纯、淡雅的草气在口腔中袅袅散开,别提多美!
说来惭愧,乡村长大的人,我竟素不识白蒿。从少小到老大不小,一直记不住它的模样,常常把它的同门采摘回去。幸好母亲火眼金睛,一次次甄别出真假,才不致误食那种与白蒿极其相似的野蒿。
与艾蒿不同,这种野蒿像极了白蒿,一样的根茎,一样的叶片,一样白朴朴的绒毛和一样淡淡的蒿的清香,似有若无,撩人心神,让人很难分辨得清。问题是,在**面前,不管真假,很少有人守得住清宁。
一种蒿,也试出了不少人的心性。
竹笋
还是去年那片竹林,连绵起伏,萧萧地占据了半个山岗,在早春的烟霭里,为沟沟坎坎、坡坡岭岭上撑出一片难得的翠色,朦胧,诗意,像包浆的翡翠。
那些笋,就从这片湿润的烟雾里钻了出来,尖尖的插在枯了一冬的落叶间,像一把把尚未撑开的伞。由无数娇嫩竹叶缀成的伞面,都包裹在棕褐色的伞衣里。自然,好多的伞,都等不到撑开的那一天。
扳竹笋的人像蚂蚁,一批一批的,络绎不绝。
尖尖的竹笋像韭菜,一茬一茬的,层出不穷。
暖暖春风里,竹笋拼命地长,采笋的人拼命地扳,较着劲似的。密密麻麻的竹林里,听不到竹笋拔节的声息,却听得到竹笋断裂的脆响,此伏彼起。一山朦胧烟色,在响声里渐渐青翠。
过去扳竹笋,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大家都心照不宣地遵守着——不扳刚出的小笋尖,留待它长大一些。现在,人过处,笋芽无存。似乎,很多人心里,公理道义都已消失,只有眼前的自私和利益。
扳笋如此,其他亦不逊色。
笋不在意。秉持着千年不变的本分,只管一个劲的出土、生长。在它看来,成为修竹和成为美食,都是正果。况且,扳笋的人再多,也总有竹笋长成了参天修竹。
我不知道,常年住在竹林里的那七个疯子,每当春天,是不是也裸肩赤臂地忙着扳竹笋,然后围着竹席篾几,一边以笋就酒,一边狂语颠歌?
是的,在世人眼中,他们是疯子。他们的行为举止,异乎寻常情理,可在竹的眼里,他们是君子。君子之交淡如水。他们在竹林里与青青翠竹同天共地,朝夕厮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样的超然,清雅,高洁……分不出彼此。
竹林里偶尔也有白蒿、鱼腥草之类的野菜,可这丝毫不影响人们采摘竹笋的兴致。认识的,随手采下蒿草后,眼睛仍旧盯在落满枯叶的坡地上。枯叶无语,刚出的笋,很容易被忽视。
扳回来的竹笋,剥去厚厚的笋壳,就露出光洁嫩绿的笋节,用开水稍煮一下,焯去生涩,就是绝美的天然食材,清炒,或者炒肉、炒青椒、炒青青葱葱的韭菜或野韭菜,都是爽口美食,一路清爽到肚腹,生出一身竹一般挺拔不阿的清风正气。
鱼腥草
这草似乎原本就是吃的,名“蕺菜”,也有叫折耳根、截儿根的。如果再往南,进入闽赣一带,你手中的鱼腥草,会被客家人叫作“狗贴耳”。还别说,它的叶片,还真有点狗耳的样子。
小时候住在乡村,这种草是我们小孩子经常采摘的。不是采了自己吃,是喂猪。猪以野草为食,长肥长壮后又成为人的食物。天下最能吃的莫过于人,草也吃,肉也吃。小小的胃,能装下江河湖海和山川日月。
那时学生的作业不像现在这样多,放学以后,寻猪草、捡柴禾、捡牛粪之类的事,基本都交给我们小孩子了。我提着和自己差不多大小的竹篮行走于沟沟坎坎的山野田头,竹篮里装着许多叫得上名叫不上名的野草,鱼腥草混杂在窝窝长、锯拉子齿、火莲子草、灰灰菜、狗尾草等等野草中间,紫红的叶子十分抢眼,散发着浓烈的腥味,在暮色四合的乡间小路上,留下一路独特的山野气息。
我不知道那时的猪爱不爱吃鱼腥草,爱不爱吃那些窝窝长、锯拉子齿、火莲子草、灰灰菜、狗尾草……但它们别无选择。弱田瘦地里产出的粮食连人都不够吃,哪里轮得到它们呢?这或许反而成全了它们。百草治百病,猪瘟因此望而却步。现在,养猪已经基本不用野草喂食了,全部改用粮食或饲料,鱼腥草、窝窝长、锯拉子齿、火莲子草、灰灰菜、狗尾草们得以休养生息,春风一吹,满山遍野地疯长。反过来,人们开始喜欢吃野菜。长在水边沃地的鱼腥草,常常成为人们盘中餐,桌上菜。
鱼腥草喜阴好湿,根茎蔓延很快,一染就是一大片。三月的山里,草木望风就长。转过一个山角,那些潮湿背阳的山坳谷边,差不多都有鱼腥草纤柔单薄的身影,红中带紫的茎叶水灵鲜嫩,含羞带娇,仿若处子,在一片青青草色中,鲜艳夺目。
惧于草的腥气,我不喜欢吃鱼腥草,妻喜欢。每年春来,都要到附近的山上,采挖许多,洗净根茎,切成半寸长的小截,白白净净,凉拌生吃。看她吃鱼一般吃得津津有味,还真的羡慕。
关于鱼腥草,还有一些传说,其中有一则说,公元前494年,勾践被夫差俘获,卧薪尝胆,发誓一定要复国图强。可是囚禁三年被放回国后,迎面就逢上了百年一遇的灾荒,田地颗粒无收,没办法,勾践带领百姓上山找食野菜,千辛万苦,终于发现一种草百姓吃了不仅能果腹,还能健体,鉴于这种草有明显的鱼腥气,就为它取名“鱼腥草”。
传说终归是传说,没有多少确凿的依据。可鱼腥草很好的抗菌免疫和清热解毒功效,却是经过现实实践与现代科学论证的。我们小时候学校防病防流感,条件所限,没有药品,就发动学生上山采摘鱼腥草,还有毛草根、金银花等本草,放在一起熬水喝,土方防病,起了不小作用。不像现在,虽然想啥有啥,可动不动就上火,吃上一大堆消炎祛火药,不几天又气虚火旺如初。
鱼腥草我是不敢吃的,但毛草根甜,金银花香,我是不拒的。人上一百,种种色色。每个人身体、性情、喜好不同,决定着饮食与生活习惯各异,甚至影响一生。鱼腥草或许不如繁花娇艳美丽,但花草根茎都能吃,能入药,也是一种不凡品性。
香椿
一个响亮的喷嚏从天空传来,梨花惊醒,花容失色。一同惊醒的,还有桃、杏、李和樱桃,各有表情。山野一片春色。
香椿略显迟钝,钻出枝梢的鲜红芽尖,睡眼惺忪,带着浓浓的倦意,不愿伸肢展臂。雨就在这时淅沥起来,脚步轻轻,随着风一路翻山越岭……日出雨霁,山野春意融融,桃红梨白。走在崎岖的羊肠小道上,花香混合着青草的绿意和泥土的腥味一同扑进鼻中,让人惬意地品尝着原始的早春气息。这比萎缩在城里,呼吸着落满尘埃和化合物的空气舒服多了。城市的无限扩大,掩埋的都是草和泥土。那些培植的花草,永远也比不上山里的树木。一夜间的沉默,总能带来每一个清晨纯朴的清新。
香椿只是山野植物中的一种,但却带给了我们别样的生活滋味。行走在早春三月,看累了山花,闻够了花香,采摘香椿是很开心的事情。山野的香椿树很多,大小高矮不一。大的粗壮挺拔,小的纤秀低矮。走着走着,一放眼,一树香椿就闯进视线。早春的香椿刚刚发出一枝枝新芽,花一样在枝头撑开,娇嫩鲜艳,红中泛绿,带着淡淡的特殊清香。够得着的,就顺手采下一把,带回家炒鸡蛋、炒腊肉,不知多么鲜美,透着浓浓的山野的春的滋味。
生活在山城,感觉比都市幸福。一出门,便走进山里。那满眼自然的芬芳,任何人造景观无法比拟。春浓之时,即使坐在家里,吹进小城的风里,也夹杂着浓郁的花香。每个周日,都可以约上三五好友,登山,赏景,交谈,远望……看白云擦着发丝飘过,听松涛传来交响乐声,在一路欢声笑语中,亲近自然,卸下身心的重负。
很多人不认识香椿,容易把樗树和漆树的新芽当作香椿采摘。它们非常像,从树到枝,再到初春新发的嫩芽,长得一模一样。不懂的人,根本不易辨识。大海从小在农村生活,对山里的事物,还是非常熟悉的。可在城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前年春天回家,一起到山上春游,仍把樗树新芽当作香椿去采。可见混在一起的三种树,多么相似。樗是臭椿,不能吃。漆芽不臭,但许多人会对此过敏,引起皮肤瘙痒。只有椿树长出的那些鲜嫩新芽,才清香柔嫩,鲜美可口。
春天的山野,能吃的野菜野味很多。蒲公英、鱼腥草、地米菜,还有野韭菜,都是上好的人间佳肴。采齐了,完全可以来一顿野菜大餐,吃个清清爽爽,美美乐乐,比那些大棚蔬菜,不知好吃多少倍,安全多少倍。
春天在料峭中到来,在温暖中归去。稍一迟疑,就会错过一季。“雨前椿芽嫩如丝,雨后椿芽生木质。”生活在山城,香椿对我们来说,错过了今夕,还有明春。可生活中的许多事,却不容错过。错过了,就是一生。
这是个引人兴奋的季节,空气中都洋溢着蓬勃的活力。随手从梢头扳下的香椿,在里面仅仅是个点缀。一盘香椿炒鸡蛋,度不了四季。无数的飞花落红,数不清的叶芽吐绿,都是生命的一个过程。蜂蝶在花蕊中忙碌,我们在春天里消遣。走进云山深处,人如香椿,一晃已到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