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立 秋

立秋是个挺有诗意的节气。

立秋交节时间在8月7日至9日期间。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一叶知秋”。只是,那时没有自动化,不知怎么合得那么巧。梧桐落叶果真能应声而下,那定是天人合一了。

唐朝“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益,在《立秋前一日览镜》里写着:“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妙趣横生,况味无穷,又无可奈何。南宋诗人刘翰,诗名并不高,他写的《立秋》因写出了立秋节气的几个“关键词”,从而流传至今:“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是个寄寓了很多希望的节气,首先是对秋凉的期待。立秋了,虽然还有“秋老虎”,虽然还有“立秋一伏热死人”之说,但是,总有一丝掠过的凉风,好像是秋的使者,起码可以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凉爽。尤其是,立秋以后的夜晚,无论如何不会比暑伏天更热。2013年7月30日,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这是自2006年《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使用后,气象部门启动的最高级别的高温应急响应。因为连日来,全国多地遭受高温炙烤,高温达40℃的城市有不少,中央气象台已连续4天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并预报,7月30日至8月8日,江淮、江南以及重庆等地仍将出现较大范围日最高气温超过35℃的高温天气。这个预报和8月7日立秋的节气高度一致。

当然,人们更有对秋收的期待。从文字角度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所谓“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就要到来了。

农民说:“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立秋三场雨,秕谷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秋雨充沛,秋实丰满。但人们都说“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秋风秋雨愁煞人”。见落叶和秋风秋雨而悲秋的人,不只是文人。悲秋情绪并非“为赋新词强说愁”,也是生理现象。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写秋的文学作品以“悲秋”者居多,令人耳熟能详的是欧阳修的《秋声赋》。当代诗人汪国真的正面写秋的诗作《秋》,却也以“悲秋”入手:“秋天常常令人伤怀/因为那里有一份生命的无奈/萧瑟更加重了这种气氛/思潮不由在落叶中徘徊。自古有多少寂寞的人伤秋/望河水飘枯叶一年又一年/自古有多少伤秋的人寂寞/看天空飞疾鸟一载复一载。我说,秋是有一种悲,可那是悲壮 不是悲哀/我说,秋是一阵风/可那不仅有风沙 更有风采”。

古时立秋叫立秋节,又叫七月节,广受重视。朝廷的迎秋仪式自不必说,民间的庆秋活动种类繁多且持续久长,摸秋,秋忙会,秋田乐,贴秋膘,啃秋,秋社等等一大堆。婺源篁岭古村的晒秋活动,成为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后,更演变成乡村旅游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探秋拍摄。在这里,做戏和看戏的双方,相互刺激了兴趣与需求,可见,许多的旅游项目都可以无中生有。

立秋是个大节气,即使在“四立”中也算得上是很特别的一个节气。立春时节其实是在深冬里,一个月后才有春的讯息。夏天是在立夏未到之时已经开始了,也就是说夏天的喜也好忧也好,都不是立夏带来的。冬天与希望与生长无关,它是个应付与维持的季节,立冬这个节气好像是个寡淡的节气。只有立秋,它能快速带来秋的凉爽,它也能沉甸甸地带来秋的收获,它是个值得期待有着最真实希望的节气。即使是悲秋,那悲的也是人生之秋,已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中国人往往爱用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取名,我坚信,如果作一番精确的统计,叫“立秋”的人应该是最多的。可见,人们都喜欢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