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读《20世纪短篇小说经典》记

摆在我面前的这本厚厚的小说集,是北京师范大学编的《20世纪短篇小说经典》。此书与我2008年12月下旬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编的《20世纪外国短篇小说精选》,正好互为补充。两书除了少数篇章相同外,绝大多数是不雷同的。原因是,前者供大学生研读,后者为中学生浏览。而这对我多年不看小说的人来说,就像一位村妇一样,抓到篮子里的都是菜,反正都有用。

然而读完之后,我比较喜欢的只有29篇,约占全书102篇的三分之一。在选家眼里,这些小说无疑都是经典,但经典未必全部好读,正如书法一样,有些所谓旷世之作,一般人是读不懂的。这也好比听歌,有的喜欢美声,有的喜欢通俗,有的则喜欢民族。可见作品风格不一,手法各异,读者审美趣味不同,这是造成“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重要原因。

20世纪短篇小说三大主流小说即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争奇斗艳,特别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小说,各种流派风起云涌,眼花缭乱,叫人目不暇接。短篇小说这种文学样式自14世纪意大利卜迦丘的《十日谈》、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首开先河之后,至19世纪发展成熟而成高峰,我可能受19世纪短篇小说的影响太深,我还是比较喜欢现实主义的小说,或者说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尽管现实主义小说自二战后即1945年之后有些衰落,但从1980年之后,又重放光茫。这就是说,20世纪这100年中,受人们青睐的现实主义小说占去了60年。另外40年虽然不是主流,但仍以干预和批判生活的姿态,顽强地生存着。因此我断言:现实主义的文学是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

何以下如此武断的结论呢?我以为,人是现实的人,人们永远也不可能脱离现实而存在。人们虽然是为理想或者说为自由而奋斗,但更多的是如何适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惨烈竞争,如何梳理和消解心灵和精神上的种种困惑与郁闷。我思忖,这或许就是现实主义小说受人们喜欢的原因吧!

从我喜欢的作品来看,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

——有反映生活苦难的作品,如《幸福》,是西班牙女作家阿.何.马图特的三千来字小说,写的是一位医生到乡下巡诊住在一寡妇的家里,受到寡妇的周到照顾,没想到这位寡妇儿子四年前患病去世,她也成了疯子。反映二战后西班牙农村悲苦的生活,令人心碎。

《死去的女孩》,是加拿大女作家加布里埃尔.鲁瓦的一个十分细腻的作品。小说写的一个代课老师,在一个非常贫穷的乡村的小学去上课,第一天就发现班上一女生患病去世。于是她带着学生去探望,并为这女生守灵。作者在写这段不幸事件之时,着重也写了这位代课老师美好的心灵和孩子们真挚的友情,展示了作家擅长描写人性的内在因素。

——有描写爱情的作品,如被评论界称为莫泊桑之后的第一人,法国作家莫洛亚的《星期三的紫罗兰》,写的是一位大学生爱上一位女演员以花相赠,然而至死两人却未见面,表现了这位大学生的浪漫情怀。这在物欲横流的金钱世界里,其真挚情感难能可贵。

《孕生苦果的肖像》,是俄罗斯作家库兹明所著。小说写的是一位画家为其女友精心绘制的肖像《带伞的女人》,结果在画展上受到她人的嘲讽,每想到女友一气之下与画家分手。而事实上,这肖像是成功的,而嘲讽者最后揭秘:没有自信,没有修养的女人终究会失去爱情。小说情节出人意料,结构简约精美,表达的主题发人深省。

《秋天》,是俄罗斯作家舒克申的一个名篇。小说写是一个摆渡的船工,一生追随先进、坚持原则、真诚善良,但却在无爱的生活中痛苦挣扎也并未觉悟的悲剧人物,提出了人生价值何在的问题,小说构思别致,生活气息浓郁。

《意大利的天空》,是法国女作家弗朗索瓦.萨冈的作品。作品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写一位老人对二战时在意大利受伤时得到一位姑娘的爱情的回忆,反映的是现实老人被独孤主宰的心灵。

——有歌颂普通人品质和情操的作品,如《品质》,是英国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一个精短力作。小说情节非常简单,它通过“我”与鞋匠格斯拉为定做靴子而打了若干年交道的过程的叙述,描写了在与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制造靴子的大公司竞争中,老鞋匠不偷工减料、不涨价,严守质量,以至生意越来越清淡,最后乃至饿死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老实、诚恳、忠于自己技艺的老手艺人的感人形象,歌颂了劳动者的高贵品质。

《喀布尔人》,是我喜欢的泰戈尔的短篇之一。小说叙述的是一位来自异国他乡的穷苦的喀布尔人拉曼,将思念自己女儿的情感,转移到一个与自己女儿年龄相仿的印度作家的女儿敏妮身上的故事。小说写了几个片断如拉曼如何取得敏妮的信任,后来拉曼如何被捕出狱,敏妮出嫁时拉曼来探望等,展现了一种超越民族、社会地位和年龄界限的真挚的爱,体现了泰戈尔的人道主义精神。

《印第安人营地》,是海明威的一个小短篇。作者写的是一个医生到印第安人营地去接生,那个印第安人不堪忍受妻子生孩子的痛苦而自杀,表现这位男子汉对妻子有爱和特有的柔情,令人唏嘘不已。

——有着重揭示人心灵变化的作品,如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上帝的力量》,写的是牧师柯蒂斯.哈特门牧师在教堂钟楼上的小室里偷窥对面楼里一个叫凯特.斯威夫特的年轻女人的雪白的**的故事,通过他不断地偷窥与自责的灵魂深处的挣扎,揭示了传统与现代精神、人性与宗教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说小说有什么不足的话,我以为过于直露,是这篇小说的致命伤。如牧师的痛苦表现得有些歇斯底里,也许牧师本来就是这般**张扬的人。但就我个人喜好来讲,我欣赏含蓄的不动声色的作品。

我曾经读过新西兰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著名的短篇小说《园会》,小说采用的对比手法,描写是两个家庭两种命运:富人家的穷邻居不幸身亡,悲痛欲绝;富人家的园内却奏乐宴客。而这次阅读的是她的另一短篇《一杯茶》。小说写的是一位少奶奶在商店购物时遇到一个向她讨一杯茶水钱的流浪女,这位少奶奶突发慈悲,把流浪女接回家中,热情款待。没想到丈夫回来赞美流浪女的美貌之后,少奶奶立即将流浪女打发走了。小说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文笔,把一个资产阶级少奶奶虚荣虚伪的卑俗灵魂勾勒出来,情节自然,语言清新。让人难忘。

《势利眼》,是加拿大作家莫利.卡拉汉的作品。卡拉汉擅长捕捉日常生活富有意义的事件来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小说写儿子和情人在书店排队购书,巧遇衣冠不整、寒伧老迈的父亲,使得儿子不敢把父亲介绍给情人,因此留下深重的负疚感。作品写儿子担忧情人瞧不起父亲而无端地向情人发脾气,导致情人提出分手,儿子又向情人道歉等微妙心理的变化写得细腻准确,这种对人性的把握,让人叹为观止。

——有为儿童说话的作品。《冬天的橡树》,是前苏联小说家纳吉宾的名篇。小说开头写的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萨乌什金迟到了,而且固执地坚持“冬天的橡树”是名词的答案,24岁的女教师安娜.华西里耶芙娜只好去家访,当随着萨乌什金路过一片被白雪覆盖的美丽的橡树林里时,她理解了这个孩子纯洁的内心世界。小说托物言志,抒发了对战后成长的孩子的喜爱与赞美。

除爱情小说外,能给我带来轻松愉快感情的小说,就是俄罗斯作家阿尔卡狄.季莫菲耶维奇.阿威尔琴科的《盲人们》。小说叙述的是一位年轻的作家代理国王“革故鼎新”,颁布保护盲人过马路的法律,结果给百姓添乱的的故事。小说有点像寓言,寓意十分深刻。这与我们常常批评一些轻狂者相似:不是当家人,不知柴米贵。说明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沟通、重于实践等等,多么重要。

前面我已说过,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流派很多,如美国的迷惘的一代、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法国新小说派等等,我仍然耐着性子读了部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小说。实事求是地说,这些作品不大好读,但静下心来阅读之后,我终于明白,由于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如20世纪发生两次世界大战,随后又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西方国家由于科技因素加速发展等;二战后现实主义文学有些衰落等情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家们变化手法,用文学表达对世界的看法,于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小说应运而生。仅从手头上这两本有限的范围来看,我比较喜欢法国作家萨特的《墙》、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判决》、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巨翅老人》等。

《墙》,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讲的是共和党人巴勃洛.伊比埃塔与国际纵队成员汤姆、少年若望被西班牙法西斯分子逮捕后在监狱里遭受审讯,以及面对被判死刑后三个人的内心活动和不同表现。这三人身份不同、经历不同、观念不同,每个人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不同。若望是少年,无法面对死亡,所以他尖声大叫;汤姆表面镇定,但内心恐惧,以至小便失禁;“我”相对泰然,但万念俱灰。萨特通过这个小说。主要是表达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他认为“人是人的行为的总和,人的一生就是人”。按照存在主义观念,“人总是死得太早,或是死得太晚,人的一生就在哪儿摆着,你的一生就是你的为人,除此之外,你什么也不是”。萨特还认为,人活着是个存在,但不是终极。人的本质、人的意义、人的价值要由自己的行动来证明。所以,“我”才对他们两人的不能自主的表现而失望,而他们两人对自己的“行将结束”的“存在”是不负责任的。《墙》里的“墙”,不仅寓意着生与死之间不过是一墙之隔,还暗喻着人在一生中作出的种种选择,实际就是对自我这道“墙”的一次次“逾越”。如果不了解哲学家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就很难看懂这篇小说真正用意。然而,明白了萨氏的用意后,你又会觉得小说有图解学说之嫌,而让人失去阅读的快感。

《饥饿艺术家》、《判决》,是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的两篇杰作。前者写的是一位以饥饿表演为其生活目的的艺术家,如何在世人的冷漠中寂然死去,看似荒诞,实则辛酸,揭露了人异化为非人和孤独的艺术家悲惨命运。文艺史表明,艺术家往往是不幸的,越是伟大的艺术家活得越是痛苦,正是这种痛苦造就了他们艺术的辉煌。后者写的父子两代之间的冷漠、猜疑。儿子因为一句话没说好,父亲就勃然大怒,判处儿子“淹死”,儿子一气之下,居然跳河自尽。对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关系予以深刻揭露。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福克纳运用意识流、象征、比喻等手法,写的是美国南方小镇爱米丽小姐与纳税与镇当局发生纠葛、给孩子教绘画、将情人毒死、最后归天等,表现了新旧南方价值观的冲突。

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有的版本译为《交叉小径的花园》,情节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小说写的德军间谍俞琛掌握着英军大炮在安克雷阿尔贝的新阵地的名字,但他的同伴鲁纳贝格已被英国上尉马登开枪打伤致死,因而他在与被马登追捕中展开智斗,并只身闯入阿尔贝博士的交叉花园里,杀死了他,以自己的死亡向德军传递了他所掌握的军事机密。表现了作家的“世界(时间)是座迷宫”的人生哲学。

《巨翅老人》,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写的是海边佩拉约两口子家,三天大雨后,院子里突然有一个长翅膀的老头动弹不得,引起轰动。于是两口子建起围墙,收五分钱门票,让人参观。两口赚钱了,但对老人随意处置。小说表现了人的孤独与残忍。

现代派小说的确有些荒诞,也不好读,但一旦钻进去了,也会读出现实主义作品没有的厚重和辛酸来。

2009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