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读《世界经典短篇小说》记
2009年春节七天长假,在不时响起的鞭炮声中,我终于读完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盛宁、冯季庆两位先生编选的《世界经典短篇小说》(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这是纯粹学者编选的读本,与小说家的选本是有区别的。学者的眼光,比较注意风格流派的多样性,而作家的选本则更多的是从个人偏爱或是从自己创作经验出发的。这两种选本,于我来说,都是有益的。
就这个选本来看,全书55篇,同我读到的其它选本雷同的有22篇,也就是说,这个选本有将近一半,我曾经读过。但是,经典作品,是不怕反复阅读的。所以,这次阅读时,遇有读过的并没有跳过,而是重新阅读,仍然大有收获。本文记录的除了简要复述作品的主要情节外,主要是感悟作者的匠心。
《胎记》,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小说。小说情节十分简单,说的是一个科学家艾尔默娶了秀婉的女子乔治娜为妻,可是婚后不久,他发现妻子近乎完美的脸上有一个胎记,于是就对妻子说,可以去掉脸颊上的胎记。从此,“胎记”成了影响夫妻感情生活的敏感话题。于是,艾尔默全身心地投入到去掉胎记的化学制剂的实验中。终有一天,妻子乔治娜被丈夫艾尔默叫到实验室,喝一种他研制的可去掉像红小手样胎记的长生药,结果,胎记去掉了,妻子为此也失去了生命。小说凝聚着作者关于人的性恶的本源的思考。但我却读出了另外的意义:从思想性来看,这是一篇对完美主义者批评的小说,生活中追求完美并非好事,容不得一点瑕疵,到头来,会招致不幸或悲剧。也是我国古人早就说过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从写小说技巧来看,“胎记”象征着疵点,象征着事物的缺憾,不仅成了小说象征意义的载体,同时也成了小说结构和编织故事情节的机关。这对如何把小说写得集中或单纯提供了便利,更重要的是,对深化主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块牛排》,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一个名篇。杰克.伦敦的相当多的中短篇小说有一个共性,就是以现实主义的方法批判社会的丑陋现象,歌颂人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一块牛排》,讲的是一度辉煌的拳击手一场生命攸关的比赛。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澳大利亚。小说的主人公汤姆.金20岁进入拳击界,如今己40岁了,现己沦落为二等俱乐部的“老头子”了。这一年澳大利亚大旱,生活十分艰难,斗拳的机会不易遇到,汤姆一家经常挨饿。今晚他要参加比赛,这场比赛关系到他一家人的命运和生活。他必须吃饱,精力充沛,才能战胜对手。可这一晚,而负债的汤姆只吃了点面包,喝了点面汤,连一块牛排也没有吃的。结果在比赛场上,经历了十一次恶斗之后,他几乎打败了对手,但终久输掉了比赛。如果有一块牛排吃,他的体力完全可以支持他打败对手。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挣扎在饥饿线上的有着惊人毅力的老拳击家的形象,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我以为小说最成功的地方是,抓住“一块牛排”这个细节,把抽象的道理隐蔽在独特的形象之中。作者把“一块牛排”这个细节用到了极致:“一块牛排“成了联结现实与往昔的丝带,年轻时的汤姆可以用牛排喂狗,年老时的汤姆比赛时却吃不到急需的牛排,两种境遇,两种地位。一块牛排与主人公的命运息息相关。过去常听有的作家说,一个细节可成就一篇小说。我不大明白,看了《一块牛排》,我才真正懂得这个道理。
《跳来跳去的女人》,是契诃夫的名篇之一。小说写的是一位热爱艺术但很虚荣的女画家奥尔迦.伊凡诺芙娜,一心追逐所谓名人,在演员、作家、画家圈里寻求。在寻求的过程中,爱上了画家里亚包甫斯基。但没想到花心的里亚包甫斯基的感情并不可靠,抛弃了她。丈夫知道她对里亚包甫斯基的感情之后,只希望她能理解他的学术成果,就可以原谅她。可是她仍然不能理解他。一气之下,丈夫吸病毒自杀。丈夫去世之后,奥尔迦.伊凡诺芙娜才从丈夫同事的叹惜中,意识到丈夫的伟大。我以为小说的动人处,就是在于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比较细腻地塑造了医生丈夫戴莫夫、妻子画家奥尔迦.伊凡诺芙娜、情人画家里亚包甫斯基三者的形象,尤其是丈夫的诚实与负重、妻子的单纯与虚荣、情人的占有与薄情的品质表现得入木三分。从小说表达的主题来看,对当代人仍然有警醒意义。
《俄罗斯性格》,是阿.尼.托尔斯泰的作品,他以长篇小说《苦难的历程》闻名世界。我初次看到这篇小说的题目之后,不由生疑:这是小说题目吗?倒像一个论说文的题目。但小说却写得质朴、硬朗,**气回肠。其实小说开头正像一篇论说文的开头一样,作者开门见山,提出问题:什么是俄罗斯性格?接着,作者就讲述了一个故事来说明。按说,这种写法是非常危险的,但就是如此之危险,才显出作家的本事来。小说写的是一个打德国鬼子的坦克手德略莫夫,在战场上,左冲右突,屡建奇功。可不幸在一次战斗中,他负伤了,被毁了容。他整容后,完全己不是原来的形象,连自己也认不出自己来了。他怕父母伤心、怕未婚妻卡佳伤心,就以战友的名义,回家探亲,隐瞒了他九死一生的伤痛的历史。回到部队后,接到母亲的来信,母亲认定探亲者就是自己的儿子。儿子在上级的劝慰下,只好给母亲回信,说明了真相。事后,母亲和未婚妻到部队来探望他了。表面上看,小说似乎真的是在写人的性格,但我以为作者其实更主要的是在写情:母子情,爱恋情。而又不是简单地写母子情,爱恋情,期间显然流动着高尚的爱国主义之情,从而升华了母子情,爱恋情。这篇小说的魅力再一次告诉我们,作为叙事文学,说明精心地编织一个故事,是何等的重要。
《克洛德.格》,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短篇小说。这个小说是作者根据现实的真实题材创作的,也是《悲惨世界》的基本素材。小说写的是一个穷苦的工人克洛德.格,与一个妓女和他一起生的孩子,三口之家共同生活。然而,他们太穷了,处于饥寒交迫之中。结果,为了活命,克洛德.格偷了东西。偷东西的后果,虽然给家人带来三天的面包和取暖的木柴,但他被判五年的监禁。故事发生在监狱里。克洛德.格正直、严肃,在监狱里威信特高。正是威信太高,给他带来麻烦。狱长为了打压他的威信,给他制造精神痛苦:先是嘲笑他的妻子是妓女,接着把他的好友阿尔班关在另一间牢房。阿尔班不仅可以给他补充食物,而且可以相互倾诉。克洛德.格多次央求狱长将阿尔班还给他。但残暴的狱长根本不予理睬,克洛德.格就将狱长杀死了。作品对标榜民主自由的人压迫人的社会作了不动声色的血泪控诉。小说最精采的地方,是作者写克洛德.格与狱长的斗争。粗看起来,作品只写狱长把阿尔班换了个牢房,细节似乎相当简单。但就是这个简单的细节的背后,恰恰是正直与残暴的性格的较量,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较量。这对写小说者如何选取最典型的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无疑具有借鉴意义:不在细节的多么曲折,而在于细节的恰到好处。
在读这些作品之时,每当我领略到作者的用心之后,我不由长叹:大师的作品,原本是严肃的,举重若轻的,看似不经意,其实都是倾其毕生心血精心打造的。
2009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