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读《大学》记

读完战国时代曾参所著的《大学》,我不由几次质问自己:这篇富有齐鲁文化之美的哲学文章,被孙中山先生称之为的“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是否过时了呢?看了看社会现实,痛定思痛,我的回答是,《大学》的观点并没有过时,就像黎明前天边的启明星,格外耀眼!

现在的大学教育是怎样的呢?应该承认,自1949年来,我国的大学教育培养了不少人才,这个成绩是不能抹煞的,这是从总体来评价的。但是,人们对如今的教育是不满意的。不满意的焦点是,如今的大学生,不是说专业知识差到哪里去,主要是思想素质差,道德素质差,心理素质差。前几年发生的大学生马加爵杀害同寝室4名大学生事件,北大、清华的博士生跳楼自杀事件,不少大学里的学生、研究生为情所困,轻者忧郁,重者自杀,等等,这样的悲剧成为高校的常见病、多发症。再从我自身的经历来看,我从1995年以来的10多年里,亲自招聘了不少大学生在本单位使用。严格来说,虽也获得了一批拔尖人才,但也有不少的学生经过好几年的培养,仍不能成为叫人放得心的员工,尤其是近几年的学生,好像问题就更突出一些。这些,都不能说明我们的教育很成功。

正如曾子在《大学》第一章里指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也。”是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出现的问题,只是事情质变的结果,真正量的变化,其实就在小学中学里就早已酝酿着,积累着。说白了,我们的教育仍然没有摆脱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上重点学校,一切为了学习技能的桎梏。与《大学》“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的教育宗旨相比,不仅没有丝毫的接近,相反是渐行渐远了。

人们如今终于明白:要做事,先做人。思想影响性格,性格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品性和人格的完善这是最根本的。品性不好,或者说人格不健全,即便是再有本事,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所以《大学》说:上自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可以肯定的说:《大学》的教育宗旨不仅没有过时。相反,在今天教育出现种种弊端的时候,重温《大学》之宗旨,犹如醍醐灌顶的感觉。

有人会说:《大学》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的“八条目”,主要是封建社会讲给当官的人听的,因此过时了。我不这样看。撇开社会性质不谈,我以为《大学》讲的“八条目”,主要是反映了一个人如何弘扬人类精神,完善自我的规律。既然是规律,它就具有质的稳定性和超越性,它是不受社会形态影响的。正如一个人要靠吃食物生存一样,你是原始社会的人也好,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也罢,不能离开食物而生存。至于是以吃动物为主,还是以吃谷物为主,只是食物种类不同而已。一个人要靠吃食物维持生命,要靠修养以求发展,这恐怕一万年也还不会改变。

我不是一个厚古薄今的人,但你不得不承认《大学》的思想是丰富的、深刻的,有的思想甚至被现代科学即生物解剖学得到验证的。前几天,我在新华网上就发现这样一则新闻,不禁哑然失笑。这则新闻的大意是说:2007年2月,一美国科学家解剖人脑研究证明,一个人在愤怒的状态下影响决策。对因情绪失控而影响决策,《大学》早已说得既精辟又丰富:“这是什么道理呢?人们对于自己所亲近相爱的人往往多有偏爱;对于自己所鄙视厌恶的人往往存有偏见;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多有偏颇;对于自己哀悯同情的人往往多有偏私;对于自己所认为骄傲懒惰的人往往多持偏见。”如何克服这种种不良情绪而使自己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呢?就是要像《大学》所强调的,要修养好自己的品性。难道说,这样的思想过时了吗?

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令人惊异的是,《大学》的哲学基础竟然就是建立在唯物的基础上的。唯物论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叫存在决定意识。而《大学》的思想就是建立在社会存在的基础上的。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曾经采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了《大学》。他列举了历史上帝王将相兴衰的大量事实,以无可辩驳的力量,说明了完善人格的重要性,以此论证《大学》的思想力量。这些就不必说了。我只是想说说《大学》“八条目”的最后一条:“致知要格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的哲学价值何在?用白话文解释,获得知识的途经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比如医学院的学生要获得治疗心脏病的知识,那就要去医院实习,或者干脆边做手术,边用药,边观察,这样才有可能学到一点知识。在我看来,把“格物致知”列入一个人修养的基点,这是有一点石破天惊的味道的。《大学》强调一个人修养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养的手段是“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修养出发点是把追求事物原理的认知过程,与一个人的修养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自己治理社会治理国家有实践活动,更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这就使得《大学》所阐明的修身治国的道理,不是建立在空洞无物的说教上,而是建立在具有自强不息的不断修养的实践活动之上。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鉴于此,自汉代以来,《大学》同《论语》、《孟子》、《中庸》等被列入四大经典之书,而孙中山先生又如此动情地评价《大学》,这决不是偶然的。

我在这里强调《大学》的思想价值,呼吁现在教育要把德摆在首位,也就是说,要把完善人格的教育摆在首位,并不等于说,就可忽视专业知识的教育了。如果忽视或者说轻视专业知识的教育,我们的神舟飞船能上天吗?面对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虎视眈眈的觊觎和明争暗斗的挤压,中国能够以足够的科技力量对抗吗?我们不能老是处理不好德智体的关系,而重犯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的错误。

2007年3月29日初稿,2008年9月22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