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罗崇荣

罗崇荣,兄弟秭妹五人,他排行老大。他出生一年后,宜昌城就解放了。他长相像他爹。个儿不高,有些清瘦,满脸胡须。邻居和朋友都唤他“罗胡子”,以至周围的人常常忘记了他的大名。

解放前夕,他爹曾是哥老会的一个头目,为人豪爽,擅长经商,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人都有联系,且交情甚厚。他一边给国民党的要员出售鸦片,一边又偷偷给共产党的干部筹购军火。1947年前后,城里地下党的负责人常常出入他的家。

谁都说,他的秉性也像他爹。他乐观豁达,喜好经商。19岁那年,他中技毕业,在一个橡胶厂当工人,一干就是十五年。其间,有两件事震撼全厂。一天中午,他正在制胶车间指导一名大学生实习,不料他光照顾别人的安全,自己的左手却被卷进机器里。在医院动手术的时候,他笑着给病房里的人讲关羽刮骨疗伤的故事。末了,他说:“医生,给我留两根指头吧,我还要吹箫的!”果然,左手只剩下了一根半指头,其余的都只有半节了。还有一次,也是他在厂里做的最后一件事:他第一个向厂里提出辞职,令全厂职工惊异。申请报告的最后一句话,竟是李白的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原来,半年前,每天下班后,他就在铁路坝摆了一个书摊,卖小人书。每月一算账,比上班还强。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这就坚定了他辞职的信心。于是,他就在四新路租下了一所中学的门面,经营着书刊。如今,到他这儿来的顾客,不是居住在附近的机关干部,就是校园里的学生。机关干部只有下班后才有时间逛书店,新华书店早关门了,他正好抓住了这个时机,门面的灯一直闪烁到夜晚十点钟。学生经济不独立,他的书报就一律打至六折七折后才予以卖出。他挣的是分分钱,角角钱,也是辛苦钱。整整十年,他终于在学校的对面买了一百多平米的门面房,正式开办了第一家私人书店:尔雅书店。

书店开业那天,街道两旁的刺槐竞相吐翠,一串长长的鞭炮炸响了耀眼的光亮,引来了过往行人惊奇的目光,也是羡慕的目光。他的举动,同任何经商成功者一样,不在于项目本身,而在于他超前的眼光和决择。那个时候,城里哪有私人开书店的啊!自此,他有了资本,就先后在西陵一路、图书城、国贸、三峡大学等地开办了连锁书店,一时间拥有百名员工,与他当年所在车间的人数相当。

他同别的书商不一样,除了根据读者需要组织进书以外,自己也爱读书。时间一长,也能动一点笔墨。有一次,武汉有一家媒体的小伙子找他拉广告,说是刊登他尔雅书店的图书信息。老罗问:

“你是学什么专业的?”

小伙子说:“我是学财经专业的,不过我是研究生!”

老罗点点头,说:“研究生,那你读过《楚辞》么?”

小伙子说:“《楚辞》谁没读过啊!”小伙子瞪着眼打量着老罗,见他满脸胡须,穿一件旧夹克衫,活脱脱一个粗人,便反问道:

“难道你读过吗?”

老罗一笑:“你既然读过《楚辞》,那一定知道《楚辞》的代表作吧?”

小伙子一时语塞。

老罗说:“那我就告诉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作者就是我们宜昌秭归人屈原。我文化浅,理解能力差,只好读了四个版本的《楚辞》注释本,注释者是:王国维、郭沫若、余冠英、文怀沙!不知道你看过这些版本没有?”

小伙子脸一红,悻悻然走了。

2004年秋天,他的四弟爱平在一次事故中意外身亡。他强忍着悲痛,写了一幅挽联。挽联虽对仗不十分工整,却情真意切,还巧妙地将四弟的大名“爱平”,藏于挽联的一头一尾:

爱心无限,老天何冤,冤取尔命,魂兮归来,魂归天国寻爱;

平凡一生,小弟多苦,苦尽悲来,身在何方,身冷怨气难平。

老罗是区政协委员,书刊协会副会长,特别热心公益事业。每年秋天,他总是要带着好心人前往社会福利院送去现金、食品、衣物。每年春天,他也总是要向区政协上交一至两项提案,表达他对民生和社会进步的意见。2006年是狗年,老罗说:宜昌城狗患猖獗,这两年总有疯狗咬死人的惨剧发生。狗年的提案,就是治理狗患吧,老百姓要有一个安全卫生的环境。

2006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