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欧阳修为何贬到宜昌?

我常常以宜昌为自豪,并不完全是因为宜昌的山水,倒是在我们这块土地上产生过文化巨人屈原,也有过来宜昌(夷陵)任县令的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就是这个年方三十的欧阳修,在宜昌留下了《戏答元珍》和《至喜亭记》等大量的诗文名篇,尤其是《戏答元珍》里的“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的清新妙句,至今仍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美的享受。

豪气冲天的山东人知道文化的魅力,他们以孔子为自豪,“孔子牌”打出了国门,如今联合国设立了“孔子教育奖”,文化牌打得很是响亮。可惜我们宜昌人“屈原牌”未打响,更何况七品芝麻官的欧阳修呢?不要说打“欧阳修”这张文化牌,就连欧阳修何许人也,欧阳修为何贬到宜昌?很多人都不得而知。

欧阳修本是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四岁丧父,由寡母教养成人,曾随叔父在我们湖北随州求学。北宋景祐元年,被任为馆阁校勘。他被贬到宜昌的那一年,是景祐三年,即公元1036年。起因是写了一篇震惊朝野的文章《与高司谏书》。简单点说,这篇文章是为范仲淹鸣不平。范仲淹当时任吏部员外郎,有感于官吏进退全取决于宰相吕夷简一人之口,便向皇帝呈上《百官图》、《帝王好局》、《选贤任能》、《近名》、《推委》等文章。这些文章讥评时政,指责宰相,希望皇帝革除宰相一人说了算的任人弊端。宰相吕夷简恼羞成怒,便对范仲淹冠以“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引用朋党”的罪名,将他贬为饶州知州。

公正地说,范仲淹批评宰相,宰相对范仲淹实施报复打击,应该说,这是人的本性。倘若不信,古今中外,谁又不愿听好话哩?!作为皇帝的谏官高若讷,只要公正地履行谏官的职责,是完全可以制止这一起冤案发生的,这可以说是维护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可恨的是,高若讷不仅不主持公道,维护正义,还附和宰相吕夷简,诬蔑指责范仲淹。血气方刚的欧阳修,拍案而起,冒着被牵连、甚至被杀头的危险,写了一篇义正辞严、酣畅淋漓的讨伐檄文《与高司谏书》,撕下他“君子”的画皮,还其抵毁贤者、文过饰非、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落井下石、害人保己的“君子之贼”的本来面目。

欧阳修此信一出,震撼朝野。欧阳修的同事蔡襄写诗赞道:“欧阳秘阁官职卑,欲雪忠良无路歧。累幅长书快幽愤,一责司谏心无疑。”蔡诗一出,京城士人争相传写,可见欧阳修这封信的影响力,也反映出人们对正义的拥护和支持。

历史就是这样冷酷无情。往往正义的东西有时就很难战胜邪恶,于是才产生了一个又一个冤案、一个又一个悲剧。欧阳修为范仲淹鸣不平,谏官高司谏、宰相吕夷简之流,就给欧阳修罗织了朋党的罪名,将他贬到我们夷陵(宜昌)任县令了。自此,欧阳修就开始经受了他在官宦生涯中的第一次打击。

我以为,欧阳修被贬夷陵,除了他独立的人格原因外,最本质的原因是他毕竟是一位革新派人物。在文学上,他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文坛的一代宗师。他从小在随州求学时,就钦慕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学习他的文章,主张文以载道,强调“道”要“切于事实”。在政治上,他积极参加范仲淹等革新派与吕夷简、夏竦等守旧派的激烈的政治斗争,为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摇旗呐喊。说白了,历史上革派派与守旧派政治力量的角逐中,守旧派往往占上风,而革新派的命运是悲惨的。至于他们伟大而正直的声誉,往往是在他们骨头化成灰之后才传开的。欧阳修,就是这样一位令我们宜昌人永远怀念的改革家、文学家、史学家。

2006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