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蕉记

沈 周

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①。然蕉曷尝有声?声假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为之声:蕉雨固相能也②。

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而成声③,声与耳又相能相入也。迨若匝匝??、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④,如僧讽堂,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⑤,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矣。

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⑥,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

【注释】

①不忒(tè特):不差。 ②相能: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③戛摩:敲击。 ④匝匝?(zhá闸)? :状声词。 ⑤骧:奔驰。 ⑥长洲:旧县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市,民国初并入吴县。

【作意】

抒发雨打芭蕉境界之妙及得动静之机的愉悦。

【鉴赏】

“雨打芭蕉”,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境界,所以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画家瞩目这个题材,创作出了不朽的作品。沈周这篇小品则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从“听蕉”来切入主题,首先就令人耳目一新。

芭蕉与下雨,都是生活中极平常的事物,但是,当芭蕉处于雨中这一特殊环境时,作者却挖掘出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动静相生,蕉雨相能。指出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芭蕉因雨而发声,雨亦因蕉叶的“大而虚”才能使之发声,二者缺一不可。

作为一个画家,写蕉不是着眼于“看”,而是倾力于“听”,这又是他的独特之处。他把蕉雨动静相摩发出的声音,连用了四句八个象声的叠词加以表现,把雨打芭蕉时由于雨的大小疏密而产生出的轻重徐疾不同的声音刻画得惟妙惟肖。也许他犹嫌不够,又一口气用了“如僧讽堂”等四个富有画意的比喻,进一步把声音形象化,并给人以不尽的想象发挥的余地。他所写的“听者之妙”表示出,他不仅是一个高明的画家,而且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正因为他用文字、用声音、用图画给我们勾勒了一幅近乎立体的“听蕉图”,所以,几百年以后,我们仍然能同作者当时一样,长时间地沉醉在这种美妙的境界之中。

沈周的绘画以工细见长,他的文章也充分体现了他观察和表现的细致入(书为人)微,像雨打芭蕉的四组状声词、四个比喻,细细体味,方能领会其细微的差别。至于他说的胡日之有所得于“动静之机”究竟是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补充说明】

沈周信《易》。郡守荐他贤良,他“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后另一郡守征画工服役,邻居有妒嫉者把他报上去,有人劝他走后门,“谒贵游”求免,他说:“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坦然服役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