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上母书
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背①,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②。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③,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④,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⑤,菽水之养无一日焉⑥,致慈君托迹于空门⑦,生母寄生于别姓⑦。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⑧,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⑨,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⑩,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11),生母托之昭南女弟(12)。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13)!会稽大望(14),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15),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16),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17),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18),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19)!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20),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书为孟)兰(21),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22),则吾愿毕矣。新妇结缡二年(23),贤孝素着,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24)。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25),了我份内事。大道本无生(26),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注释】
①严君见背:父亲去世。 ②告成黄土:把成功的消息报告给地下的先人。 ③钟虐先朝:灾祸全部降临在明朝。白坚《夏完淳集笺校》谓“原刊作‘先朝’,当经改易,《艺海》作‘明朝’,近真”。钟,汇聚。 ④去年之举:指顺治三年(1646)作者与老师陈子龙、岳父钱衍在太湖起兵抗清复明一事。夏任吴易军中参谋,兵败,隐藏于民间,后被捕。 ⑤斤斤:形容时间之少。 ⑥菽水之养:供养父母。语出《礼记·檀弓》。菽(豆)水,表示家贫。 ⑦“致慈君”二句:慈君,指作者的嫡母盛氏。空门,佛门,托迹空门,即出家为尼。生母,指作者的生母陆氏。篇名中的母,兼嫡母盛氏与生母陆氏而言。 ⑧九京:犹九泉,指地下。 ⑨门祚(zuò坐):家门的福气。 ⑩:推干就湿:把孩子推到干的地方自己睡在湿的地方。形容母亲育儿的辛劳。 (11)义融:夏完淳的姐姐夏淑吉的别号。 (12)昭南:夏完淳的妹妹夏惠吉的字。 (13)置后:抱养义子。 (14)大望:大而有名的家族。 (15)西铭:张溥的别号。他死后无子,钱谦益等代为立嗣,因钱变节降清,为人所诟病。 (16)大造:天,造物主。 (17)中兴再造:指明朝由衰而盛,重新恢复。 (18)文忠:夏完淳父亲夏允彝死后的谥号。顽嚚(yín银):顽固而愚笨的人。 (19)北塞之举:反清的战争。因清统治者源出北塞,故云。 (20)武功:夏淑吉的儿子侯檠的字。 (21)寒食: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此指清明节,有祭扫祖坟的民俗。盂兰:盂兰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僧寺作盂兰盆会超度亡灵。这一天也叫中元节,民间有祭祀亡故亲人的习俗。 (22)若敖之鬼:指没有后代祭祀从而挨饿的鬼。典出《左传·宣公四年》。 (23)结缡(lí离):成亲,结婚。 (24)渭阳情:甥舅之间的情谊。典出《诗经·秦风·渭阳》。 (25)太虚:天。 (26)大道:佛家之道。
【作意】
狱中交代后事,表达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鉴赏】
夏完淳是明末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以不到十七岁的年轻生命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无论其人品、文品,都足以作为楷模而流芳千古。
夏完淳五岁通《论语》,六岁熟经史、能诗文,有“神童”之目,十五岁即参与父亲夏允彝反清复明、恢复江南的大计。父亲兵败自杀后,他与老师陈子龙坚持斗争,并且“遵父遗命,尽以家产饷军”,入(书为人)吴易军中,作为幕宾参谋军事。吴易兵败,他继续为抗清奔走,由于谢尧文通海一事被清兵逮捕下狱。在羁押期间,他就作好了必死的准备,写了大量慷慨激昂的诗文,抒发其爱国爱民、忠贞不屈的感情。《狱中上母书》就是其中最为感人的一篇。
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死关头是对人的最严峻的考验。夏完淳以十七岁的青春年华,面对专制暴政的死亡威胁,他毅然选择了“以身殉父”的报国之路,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在父亲的教育下,他早就立下了以身许国之志,早就有了视死如归之心。所以,当他追述父亲抗清失败自杀以来两年的历史时,满腔悲愤只是痛惜反清复明事业的失败,而没有丝毫的怯懦之情。短短几句,活画出一个失败了的英雄的高大形象。文章的后面,点明“二十年后”要与父亲再做转世后的反清义士,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至死不屈的顽强精神。“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这是自司马迁以来最为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他是为国家、为民族而死的,所以死得重于泰山,死得其所。他十七岁的生命,远胜过凡夫俗子的七十年、七百年!
本文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嘱托后事,体现了对母亲、夫人和其他亲人的真诚而深切的关心,充满了人情味,表明他毕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毕竟是一个七情六欲俱全的活人。但可贵的是,他是把国事置于家事之上,把爱国家、爱民族置于爱家庭、爱亲人之上的,两者的位置摆得很正。譬如,他一方面抱憾不能对两位母亲尽“菽水之养”之责,对八口之家何以为生感到担忧,但另方面又认为自己为国而死,并没有对不起她们。这种境界,自非常人所能及。
除了对“双慈”的安顿照料妥加托付外,就是对是否“置后”的态度。古人对于是否有男孩传宗接代是很看重的,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夏完淳小小年纪却颇为豁达,表示,遗腹子如是男孩,当然最好;如不是,情愿绝后,也不准抱养一个。他认为,如他父子的节义文章,如果有国,自然能“庙食千秋”;如果亡国,“总归无后”。这是极有见地的议论。有人说,他反对置后的决绝态度是对夫人的担心与警告,恐怕是低估了他那宽广的胸怀。
书的最后,以诗句作结,更从哲学的高度、宏观的角度表达了他当时的思想和感情,进一步刻画了他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真是悲歌慷慨,掷地有声!
【补充说明】
夏完淳在狱中还写有《土室馀论》,其中说:“淳固知生不如死久矣。特以国难家仇未能图报,忠臣孝子自当笑人,故饮恨吞声,苟全性命。……先文忠为国死,淳也为国生。于是七尺受一命之荣,九重蒙三锡之典。恨不灭此朝食,下报幽冥。”郭沫若认为,《狱中上母书》与《土室馀论》等“均是血性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