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 戒

李东阳

予年二十九,有脾病焉①。其证能食而不能化,因节不多食。渐节渐寡,几至废食,气渐薾②,形日就惫。医谓为瘵也③,以药补之;病益甚,则补益峻。岁且尽,乃相谓曰:“吾计且穷矣。若春木旺,则脾土必重伤。”先君子忧之④。

会有老医孙景祥氏来视,曰:“及春而解。”予怪问之。孙曰:“病在心火,故得木而解。彼谓脾病者,不揣其本故也。子无乃有忧郁之心乎?”予爽然曰:“嘻,是也。”盖是时予屡有妻及弟之丧⑤,悲怆交集,积岁而病,累月而惫,非唯医不能识,而予亦忘之矣。于是括旧药尽焚之,悉听其所为。三日而一药,药不过四五剂,及春而果差⑥。

因叹曰:“医不能识病,而欲拯人之危,难矣哉!”又叹曰:“世之徇名遗实、以躯命托之庸人之手者⑦,亦岂少哉!乡不此医之值⑧,而徒托诸所谓命医,不当补而补,至于惫而莫之悟也。”

因录以自戒。

【注释】

①脾病:消化系统疾病。 ② 薾(er而):疲困貌。 ③瘵(zhài债):肺结核病。 ④先君子:已故的父亲。 ⑤“盖是时”句:作者二十九岁时为成化十一年(1474),当年其继室岳氏去世,而前一年有弟弟东川之丧。 ⑥差:同“瘥”,病愈。 ⑦徇名遗实:只为名气不顾实际。 ⑧乡(xiànɡ向):同“向”,从前。

【作意】

从自己治病的经历中认识到“徇名遗实”的危害。

【鉴赏】

医生治病,最重要的是对症下药,而为了对症下药,首先要能“识病”,即诊断准确。庸医误人,就在于不负责任,不懂装懂,胡乱诊断,盲目下药。病人吃了不对症而下的药,其后果可知。李东阳因忧伤成疾,影响脾胃,庸医却胡乱说他是肺病,乱用补药,越补问题越严重之后,庸医仍不反思自己是否误诊,而是觉得剂量不够,进一步加大分量,“补益峻”。幸好庸医自觉黔驴技穷而撒手,否则,作者一条年轻的生命就要丧在他的手里了。后来,作者遇到老医生孙景祥,视病情,探病根,对症下药,终于使得病情迅速好转,直至康复。

从作者所叙的治病经历,我们可以懂得庸医和名医的区别,懂得医道、医德和医技的重要,懂得治病服药,贵在对症,而不在量的多少和价的贵贱,更不是什么病都只要吃补药就可痊愈这样一些道理。这些,可以说是本文留给读者的表层教益。但是,作者的目的其实是借题发挥,告诫世上众多“徇名遗实,以躯命托之庸人之手”的人,不要轻信盲从。小到治病,大到治国,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不能识病而欲拯人之危”的骗子,利用不知怎么得来的“名气”,诱人上当。可悲的是,世上很多人往往贵耳贱目,崇拜名人蔚为风气,对名人,不论其是否货真价实,总是趋之若鹜,甚至把一些沽名钓誉的骗子的胡说八道当“补药”来吃,“至于惫而莫之悟”。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令作者慨叹不已,也值得今天的读者深思。

【补充说明】

杨一清《怀麓堂集·序》云:“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先生孝友天至,其素行金完玉粹,名满天下,而自视欿然。位极人臣而乐善如不及履。常应变,恒介介不易守。盖其文章与功业并茂,断有以立于世者,而谓其不本之德不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