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柑者言

刘 基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①,人争鬻之。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②?将衒外以惑愚瞽也③?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④。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⑤,洸洸乎干城之具也⑥,果能授孙、吴之略耶⑦?峨大冠、拖长绅者⑧,昂昂乎庙堂之器也⑨,果能建伊、皋之业耶⑩?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11),坐糜廪粟而不知耻(12),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酿而饫肥鲜者(13),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然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14)。岂其愤世嫉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注释】

①贾(jià价):同“价”。 ②笾(biān边)豆:盛果子的竹器与盛食物的器皿。这里泛指祭祀和供客用的食物盛器。 ③衒(xuàn炫):同“炫”,夸耀。愚瞽:笨蛋与瞎子。 ④食:作动词用,养活的意思。 ⑤虎符:形状似虎的一种调兵用的信物,君主和带兵将领各持一半,相合则可发兵。皋比:虎皮。此指武将坐的虎皮交椅。 ⑥洸(ɡuānɡ光)洸:威武的样子。干城之具:保卫国家的人才。 ⑦孙、吴:孙武与吴起,两人是春秋战国时着名的军事家。 ⑧绅:土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⑨庙堂之器:朝廷的重臣,指文官。庙堂,大庙的明堂,后指君臣议政之所。 ⑩伊、皋:伊尹、皋陶(yáo摇)分别为商汤和舜时的大臣,着名的政治家。 (11) 斁(dù度):坏。 (12)糜:费。廪粟:仓库中的粮食。 (13)醇:美酒。肥鲜:肉鱼之类的美食。 (14)东方生:东方朔。汉武帝时做过太中大夫,常以幽默滑稽的语言谏讽君王。

【作意】

借卖柑者之口揭露腐朽的统治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欺世盗名本质。

【鉴赏】

刘基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有“明代诸葛亮”之称。史称朱元璋得以成王业,基本上是出于刘基的谋划。元末,他因为在处理方国珍的问题上受到上司的猜忌,便愤而辞官,归家作《郁离子》,以寓言形式深刻而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王朝末期官场的腐朽与世事的黑暗。《卖柑者言》则是其文集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篇寓言。

欺世盗名,是历来的统治者惯用的手法,靠着这种欺骗手法,他们把自己的丑恶灵魂包裹起来,而用种种油彩使之变得“高大”与“完美”。如何揭露这种现象?刘基出人意外地选取了生活中最常见的“柑”作为切入(书为人)点,以久藏之柑外表“玉质而金色”而里面则“干若败絮”为喻,淋漓痛快地揭发了大小文武统治者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本质,实在是令人叫绝。

柑的价值在于能食用养人,而不在于外表好看。但杭州的这个卖柑者所藏的柑,“功能”已完全异化:它徒有其表,真正是中看不中吃。所以“予”责怪卖柑者说:你卖给人是用来作祭果、宴宾客还是靠外表来欺骗傻瓜和瞎子呢?

这种责问是义正辞严的。照理,卖柑者应该心虚理亏,赶快认错走路。谁知,他非但不如此,反而笑着承认自己一贯就靠这种办法养家活口!这又是一个出人意外的结果。原来,他早已洞悉了世情,知道“世之为欺者不寡矣”,并不仅是他一个,所以他有恃无恐。不仅如此,他还以攻为守,把那些“佩虎符、坐皋比”却不懂孙、吴兵法的武将与那些“峨大冠、拖长绅”而难成伊、皋之业的文官都拖出来示众,愤怒而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看着盗贼横行而不能制止,老百姓陷于水深火热而不去解救,下面的官吏奸诈贪赃想不到去禁止,法令被破坏而不去恢复,只知道尸位素餐,恬不知耻地摆威风、走形式,吃喝玩乐,装出一副高大完美、不可一世的样子,其实这些人都是一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名实不符、徒然欺世盗名的大骗子!

卖柑者这一席话,理直气壮,如滔滔江河,一泻而下,真是痛快淋漓,所以,使得“予”竟然“吃瘪”,只能“默默无以应”。为什么?因为它的确搔着了痒处,打中了要害!

文章还让我们看到了智者的孤独处境。卖柑者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他“业是有年”,靠它过日子,从来都是他售人买,没有人有异议,非但如此,他“贾十倍”置于市,人们还“争鬻之”。这些人买回去之后难道不能发现问题吗?虽然一样可以发现,只是他们或麻木,或自觉地需要自欺欺人,所以,大家都能相安无事。只有“予”“独不足”,提出了“甚矣哉,为欺也”的问题。明明“予”是有理的,但是,社会上没有人支持,他只能“默默无以应”。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悲哀。这种孤独的智者形象从屈原以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不能不是一种不幸。

文章最后把卖柑者比作“东方生滑稽之流”,既点明文章的托讽之意,又给自己涂上了一层保护色,亦可见封建专制统治下文人的良苦用心和可怜地位。不过,文章骂倒一切文武官员,是因为作者把自己置身于“在野”的地位,所以,无所顾忌,骂得痛快。如果考虑到自己也是被骂者队伍中的一员,又该如何措手呢?历史上颇多鲁迅所说的抢椅子的故事:当自己没得到那椅子时,便把它骂得狗屁不如;而一旦自己将那椅子抢到手,坐上去又觉得舒服极了。有时看看历史好像陷入循环论的怪圈之中,后人一再重蹈前人覆辙,总觉得吸取教训、引以为鉴之类的古训,说起来容易,实行起来实在是太难了。

【补充说明】

黄伯生《故诚意伯刘公行状》记有这样的故事:“公在燕京时,间阅书肆,有天文书一帙,因阅之。翌日即背诵如流。其人大惊,欲以书授公。公曰:‘已在吾胸中矣,无事于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