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陆 凯 引 童 谣①
陆凯引童谣①
宁饮建业水,②
不食武昌鱼。③
宁还建业死,
不止武昌居。
——《三国志·吴书·陆凯传》
【注释】
①陆凯——三国时吴国大臣,孙逊的族子。孙皓(音hào)时,曾官至左丞相,刚直敢谏。据说,他曾上表孙皓,指摘他20件事办得不当,语词激烈,被史家所称赞。这首童谣是陆凯给孙皓的奏疏中援引的,《古今风谣》题作《吴孙皓初童谣》。
②建业——相当于今天南京市一带。公元212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公元229年,吴国首都由武昌迁到此地。
③武昌——相当于今天的武汉市一带。
【赏析】
三国时的吴国,主要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地区。首府原设在武昌。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把国都从武昌迁到建业。过了几十年,到了末帝孙皓甘露元年(265年)九月,西陵都督步阐上表要迁都武昌,得到了孙皓的同意。不久就开始了迁都的工作,国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还要沿江两岸的老百姓逆流而上,供给迁都所需,搞得民怨沸腾,人民叫苦不迭。陆凯上疏孙皓,指出当时的武昌各方面都不如建业,并引这首童谣为证,说明人心的向背。他说:“武昌土地,实危险而塉确,非王都安国养民之处;船泊则沉漂,陵居则峻危”;迁都武昌是只求孙皓“一身得安”,而不顾“百姓愁劳”的做法。但是,孙皓是个刚愎自用的暴君,史书上称之为“专横残暴,奢侈荒**”,他对陆凯反对迁都的理由置之不理,以“建业宫不利,故避之;而西宫室宇摧朽”等为由,坚持迁都。可是不到一年,到宝鼎元年(266年)十二月,不知是由于人民的继续反抗在起作用,还是孙皓自己觉得新居多有不便,他又下令将都城迁回到建业。这种匆忙的决定,反复的折腾,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童谣运用了当时已经比较成熟的五言诗形式,并以“宁……不……”的选择句式重叠使用,使童谣的感情色彩特别浓郁。“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以“水”和“鱼”对举,照常理,人们应该首先选择“鱼”,但这两句则恰恰相反,作者情愿选择“水”而不愿选择“鱼”,这就表明了一种决绝的态度,也可以看作是老百姓对统治者宣传的迁都的好处一种不信任或讽刺的态度。下面的“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二句,则是一种更严峻的选择:是“居”(即“生”)与“死”的选择。照理,一般人总是选择“生”而摒弃“死”的,但这里,却表达了人们情愿死而不愿迁居的心情,其潜台词很明显:迁都到武昌是比死还可怕的事情。这样两组选择对比,表达了老百姓反对迁居、怀念故土的坚决态度,耐人寻味。童谣所用的“宁……不……”的句式,也为以后的歌谣所常用。
这首童谣之所以特别有名,还因为毛泽东同志1956年写的《水调歌头》词中用了“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这样两句作开头,不少注释者都认为是从这首童谣中改造点化而成的。不管它们是暗合、偶合、还是巧合,也不管它们的原意是否一致,但是,由于毛泽东同志这一使用,大大扩展了这首童谣的影响范围则是肯定无疑的。
【今译】
我们宁可在建业喝水,也不愿到武昌去吃鱼。我们宁可回到建业饿死,也不愿在武昌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