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汉末江淮间童谣①

汉末江淮间童谣①

太岳如市,②

人死如林。

持金易粟,③

贵如黄金。

——《述异记》

【注释】

①汉末——东汉末年。史梦兰的《古今风谣拾遗》题作《江淮童谣》;“贵如黄金”作“贵于黄金”,《太平御览》引作“粟贵如金”。 ②太岳——山名,泛指江淮一带。有人认为是指泰山,说:“传说泰山是收人魂魄的阴司。意思是说到阴司去的人像赶集一样。”(陈鼎如、赖征海编:《古代民谣注析》。)但泰山距江淮甚远,恐不确。 ③粟——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赏析】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崩溃。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一遇天灾,更无法抵御,卖儿鬻女、冻饿而死的不计其数。这首童谣以简练的语言反映了当时人民悲惨的生活情景。“太岳如市,人死如林。”一开头便画出了一幅饥民云集、饿殍遍地的俯瞰图:在太岳这个地方,饥民聚集在一起,卖儿卖女或请求施舍,闹嚷嚷、乱哄哄,犹如集市一般。但这还算是好的呢。更为悲惨的是城乡大地,饿死的人已经多得像森林一样了。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以动衬静,从近到远,就像电影中的镜头,由近景推到远景,充分展示了这场灾害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持金易粟,贵如黄金”,就是紧接上面作出的回答。但它不是正面讲粮食奇缺,而是从交易的角度来极力形容粮食之贵:在粮食交易市场,黄小米已经贵得像金子一样了。这样写,一方面是紧扣上面的“太岳如市”,相互呼应,另外,也有着丰富的潜台词:既然粮价这么贵,有多少人买得起呢!那些没有黄金买粮食的人今后的命运如何?当然也只有饿死一条路了。这就从又一个侧面与“人死如林”作了呼应。

童谣所反映的情景在当时的社会很有典型性。因为江淮一带,历来都是粮食的主要产地,一遇灾年,尚且如此,那么,不如江淮一带地方的人民是一种什么情景,岂不是更不堪设想了吗?据《后汉书》记载,当时的京城长安也出现了“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臭秽满路”的可悲情形。在汉代,这样的记载不止一次,如“王莽末,天下旱蝗,黄金一斤易粟一斛。”(《后汉书》第32页)明帝永平年间,“豫章遭蝗,谷不收。民饥死,县数千百人。”正因为如此,描述这种悲惨情景的歌谣屡有所见。如《述异记》记载:“袁绍在冀州时,满市黄金而无斗粟,饿者相食。人为之语云:‘虎豹之口,不如饥人。’”又有《洛中童谣》:“虽有千黄金,无如我斗粟;斗粟自可饱,千金何所值!”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这首童谣所反映的生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对我们认识封建社会是一种很形象的教材。

【今译】

太岳这个地方的饥民聚在一起好像集市一般,饿死的人像树林一样到处都是。拿钱去换粮食吧,一粒粒的小米简直像黄金一样贵呢!